林氏義莊
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的建築
林氏義莊(全稱為永澤堂林氏義莊),義莊是古代中國社會風俗。宗族所有之田產。始於北宋。仁宗時范仲淹在蘇州用俸祿置田產,收地租,用以贍族人,固宗族,系取租佃制方式經營。
林氏義莊位於福建省漳州台商投資區楊厝村過井社內,該社歷史上稱為龍溪縣二十九都白石保吉尚村潭頭地方。佔地面積4500多平方米,房屋99間,建築面積2500平方米,磚木結構,懸山頂,四合院構造。為當時閩省著名的慈善機構之一。
炎黃子孫,歷來有愛國愛鄉,扶貧濟困的優良傳統。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白石保吉尚村居民林平侯在台灣墾殖致富之後,懷念家鄉宗人的疾苦,決心加賑助,擇定吉尚村潭頭地方籌建林氏義莊。經過近二年營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建成。義莊的整體結構系三座並排的具有閩南風格的兩進大厝,前面一片磚,後面建二層長樓一座,配合東西對向護厝,圍拱全庄。踏入莊園,覺得整齊寬敞、古典大方。據云:原有長方形金字木匾一塊,額曰“永澤堂”,懸於中座大厝的門上。全庄外圍矮牆,多已倒塌。這一所慈善事業建築物,在舊社會堪稱大規模的公益事業機構。抗日戰爭以前,逐年由台灣運來大量稻穀和棉布,在這裡資助石美地區林姓宗族的貧乏族人,解除其生活上的困難,對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起了事實上的作用。義莊施賑以溫飽為主,兼贍婚喪。林平侯創辦義莊時,即設立基金,據莊裡碑記載:“在台灣淡水海山堡水田四十三甲八分四厘二毫(每甲合十一畝三分多),充為原 籍義莊義田,年收租谷,除完糧耗谷外,年實收谷一千六百石,按年運回內地龍溪縣白石保吉尚村潭頭,贍給同宗貧乏族人之用。”由莊主延請兩名族中誠實公正的人經理其事。林氏族親、貧乏之家,年供食米棉花,嫁娶喪葬,都給資金。例如男的年給棉布三丈(每年冬至發給),女的年給棉花三斤(每年立春發給)令自紡織;男十一至十六歲,年給棉布一丈五尺;有服之親娶婦,給銀200兩,嫁女給銀10兩,贍給有定額,男女不遺漏。林氏義莊贍賑歷經百年不變。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以後,由於交通阻隔,乃告終止。對其義舉,角美地區林姓宗親,至今懷念不已。林氏義莊也成了人們觀瞻之處。
林氏義莊碑 道光元年(1821),義莊建成時鑲於壁上。由十二塊精磨的黛黑石組成,寬3米,高1米。碑文記載,林平侯開發台灣致富后,為賑助家鄉族人,籌建義莊的主要經過和辦理贍賑的經濟來源,經理人員配備,義莊管理規則等。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林氏義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