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大同鎮的結果 展開
- 大同鎮
- 新邵縣坪上鎮
大同鎮
大同鎮
大同鎮位於建德市西南部,距市政府新安江25.3公里,23省道自東向西穿境而過。該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是三國時新昌縣治所在地,歷來是建德西部重鎮,商品集散地,是大同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常住人口34652人(2020年)。
改革開放以來,大同鎮經歷三次合併,1992年撤消原大同鎮、溪口鄉,設立新的大同鎮;2001年撤消大同、勞村2鎮,設立新的大同鎮;2005年4月撤消大同鎮、上馬鄉,設立新的大同鎮。全鎮行政面積163平方公里,現轄34個行政村,308個自然村,3個居民區,2011年,農業總人口56319人,總戶數18124戶,全鎮工業銷售總產值24.5億元,財政總收入8591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501萬元,現價農業總產值2.6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446元。
2021年4月,入選2021年度浙江省美麗城鎮建設樣板創建名單。
大同城山
城山坐落於大同鎮西南,因山勢陡峭,山頂平坦,山石黝黑,遠望如城而得名,民國《壽昌縣誌》載:“城山,古名西竺山。在(壽昌)縣(城)西三十里六都。其山高可百仞,周圍數十里,山頂有大坪,廣約數百丈。古有寺,今存遺址。
山麓有石佛寺。碑載唐時有佛從地湧出,共屬靈驗,即今西竺山萬福寺。”城山為一片石岡,顏色黝黑,壁立千仞,望之如渾鐵鑄成。山下一片平疇沃野,上馬溪從畈中蜿蜒流過,稱“城山畈”。隔畈與城山遙遙相望的是金紫峰,峰下村落名富塘街,宋代出過一位不畏權奸的正直官員——胡國瑞。
胡國瑞曾任吏部侍郎,因得罪奸相秦檜而告老還鄉,但仍不忘國事,臨終前向高宗上遺表,希望高宗“登忠臣,斥奸回”,不忘中興大業。今人有詩云:城山腳下訪高人,臨終一表氣如城。留得忠名千古在,侍郎高風說到今。城山腳下的萬福寺原名石佛寺,重建以來已初具規模,香客絡繹不絕。
大同千年古剎——萬福寺
萬福寺,舊稱石佛寺,總面積20餘畝,位於大同鎮西竺山下,依山而座,臨壽昌江,環境幽美,建於唐朝,距今1100餘年。該寺院緣起於一放牛童子,該童子在一員外家幫放牛,一天下午童子躺在地上午睡,用一草帽遮面,睡后不久突聞一聲巨響,醒來時草帽不知去向,但發現山腳下長出一塊巨石,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尊佛像,童子立即回府告訴員外,員外聽后欣然來此,供養禮拜,併發心在石佛上方建一個寺院,立名乘良寺,此後這個村莊人傑地靈,明朝崇禎帝賜名:萬福寺。又傳該寺建於唐大曆中,寺僧就石筍鑿成佛像,號稱“石佛從地湧出”,故而香火甚旺,石佛高約1米,至今猶存。據民國版《壽昌縣誌》記載:“萬福寺,在縣西六都溪口,唐大曆中建,有石佛從地湧出,今猶存。”萬福寺曾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鐘鼓樓、藏經樓等56間,寺僧百餘人,寺田三十餘畝,為原壽昌縣最大的寺院,在周邊地區影響較大。清代和民國時期,香火頗旺。“文革”期間,萬福寺遭到嚴重破壞。 1993年,經杭州市政府批准,萬福寺重新開放。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萬福寺題寺名。近幾十年來,萬福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寺廟已初具規模,香客絡繹不絕。2009年,建德市文物普查隊又在大同萬福寺普查時發現釋迦石佛頭像一尊、古井一處,明崇禎六年的七寶如來石柱一尊,清康熙年間建造的大雄寶殿一幢、寮房三間,清康熙年間和清乾隆年間的碑記各一塊,為我國的文物開發保護作出了貢獻。
大同鎮
2021年8月13日,杭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大同鎮常住人口數為34652人。
大同鎮以“建經濟強鎮、創文明之鄉”為總目標,實施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城鎮化、來料加工四輪驅動,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大同鎮工業經濟穩步增長,現有工業企業490家,工業總產值7.3億元。依託豐富的土地、礦石、勞動力等資源,招商引資成績喜人,2005年引進市外項目13個,協議資金8100萬元,實到內資3744萬元,超額完成年計劃。
大同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鎮,該鎮以發展蠶桑、毛竹作為農業的主導產業,以打造“萬畝蠶桑基地”為目標,做大做強蠶桑業;以毛竹作為農民的“綠色銀行”,累計發展毛竹25000畝,其中高效毛竹5000畝;同時積極發展有機茶葉、蓮子、吊瓜、西甜瓜等多種農作物;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畜禽養殖基地大力推廣使用無動力厭氧凈化池,推行畜禽生態養殖,較好地減輕面源污染,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地有機結合。
大同鎮的來料加工業迅猛發展,全鎮58個行政村中有54個村已經發展來料加工業,從業人員達5800人,一級經紀人40人,加工行業涉及串珠、皮筋、針織、工藝品、天堂傘、錫箔等七大類,打造鋪天蓋地的“百姓經濟”。
大同鎮
經濟發展辦公室:負責全鎮工業經濟發展計劃編製制訂工作;負責對全鎮工業企業的管理、規劃、協調、監督服務及計劃實施和考核工作;負責全鎮企業安全生產綜合管理工作;承擔全鎮企業各項指標完成統計工作;盤活存量企業資產,積極做好個私企業發展工作。
農業辦公室:負責全鎮農村經濟發展計劃的編製和制訂工作;指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工作;積極參與制訂發展農村經濟相關鼓勵政策,促進農業產業化升級提高;負責實施科興農、農機技術推廣體系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負責農業信息工作,指導農業信息體系建設。
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全鎮社會救濟款物、優待撫恤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費的發放,以及農村困難戶、五保戶的管理工作;負責對義務兵役任務的完成,退伍軍人的接受安排,民兵整組以及民兵訓練工作;積極做好殘疾人的就業和管理工作;積極做好老齡工作,努力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督促和檢查老年法規在全鎮的貫徹執行;協助市教育局,積極做好各校的各項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和鞏固本轄區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水平;積極貫徹執行國家司法行政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積極參與基層法律服務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以及人民調解工作;積極貫徹執行黨和國家有關文化藝術工作方針、政策、法律、法規;負責對全鎮文化市場的管理、監督、檢查、指導工作。
大同鎮
俞偉: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側重農業經濟和財政工作;
郎有金: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側重重點項目協調管理工作;
翁祝青: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分管黨群工作,主持紀檢工作,側重幹部隊伍建設;
蔡愛珍: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城建、土管工作;
姜建生: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工業、招商引資、勞動安全、科技、環保、質檢、行政審批、商貿流通、統計工作,協助做好重點項目協調管理工作;
周繼發: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農業、幫扶、移民、生態建設、科協工作,協管財政工作,負責勞動力素質培訓工作;
汪建平:黨委委員,分管組織、人事、工會、老齡、老幹部工作;
蔣華:黨委委員、人武部長,主管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人武工作,負責便民服務中心工作;
馮慧超:黨委委員、派出所所長,協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負責消防工作;
陳永平:黨委委員,分管宣傳、宗教、統戰、交通工作;
呂鵬云:副鎮長,分管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
俞利海:副鎮長,分管民政、殘聯、文化、教育、衛生、體育和關心下一代工作;
陸國雄:調研員,主管重點工作落實督查;
蘆秀根:調研員,協助做好重點工作督查,協助工會和老幹部工作;
熊壽高:調研員,協助做好重點工作督查,協助宗教、統戰工作。
饒英忠:調研員,協助做好重點工作督查,協助老齡和人大工作。
大同鎮
大同鎮
2、《明史·太祖本紀》亦載: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正月,命“周王棣、晉王楓率河南、山西諸衛軍出塞,築城屯田”。
3、當然這裡所說的築城屯田,並不一定專指修長城,亦可能指修住兵的城堡,但由此時起,即開始經營大同邊地防務無疑。明王士騎《三雲籌俎考》載:“永樂七年(公元1409年),置鎮守總兵官,於是大同稱鎮。”
4、《大同縣誌》中記載,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餘子俊以戶部尚書兼左副部御史,總督大同、宣府軍務時,由“大同中路起,西至偏關接界去處止,東西地遠六百餘里,地勢平坦無險可據,應調集中、西二路征操馬步官軍並屯種宦舍餘人等做與墩樣,從中路起隨小邊故址,每二里立墩台一座,每座四面根腳各闊三丈,高三丈,對角做懸樓二座,長闊各六尺。空內挑壕塹,闊一丈五尺,深一丈許”。
5、《大同縣誌》亦有記載:“成化二十一年,總督軍餘子俊請築長城,五月都指揮顧綱以京營兵六千助役。”
6、由此可見成化二十一年築墩台,並挑壕塹,築城牆,將墩台連成一線是無疑了。但文中所淡“隨小邊故址……”,其“小邊”肯定是成化二十一年以前所築長城。另據《明史·餘子俊列傳》記載,餘子俊在向朝廷請修宣大邊牆時,說:“東起四海冶,西抵黃河,延袤千三百餘里,舊有墩百七十,應增築四百四十。”
7、也同樣說明這個問題。但具體為哪年所建呢?既有明洪武至成化年間所建可能,亦有沿襲明以前所遺存舊長城的可能。、大同鎮長城主要是在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據《大同縣誌》記載:“壬寅六月(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廷椎(翟鵬)總督宣、大、偏、保並節制山東、河南,公乃挑修大同壕牆一道,深廣各二丈,且壘土為牆,高復倍之,延袤二百九十餘里,添築新墩二百九十二座,護墩堡一十四座。”
8、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巡撫詹榮以大同無險,乃築東路邊牆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
9、“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總督翁萬達及都御史詹榮、總兵周文議曰:‘塹可填渡,且不利拒守,故必成長城。長城必有台,利於旁擊;台必置屋,以處戍卒;近城必築堡,以休伏兵;城下留數暗門,以便出哨。’又曰:‘自陽和宣府李信屯舊無城,自丫角山至陽和舊有塹或城而不固,三月令通築長城,補故並刃新,凡三百餘里。敵台暗門稱是增築保安堡,設兵戍守,又多築土堡於內,以屯伏兵。”
10、《明史·兵志》還有這樣的記載:“翁萬達之總督宣、大也,籌邊事甚悉。……乃請修宣、大邊牆千餘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后以通市故,不復防,遂半為敵毀。至是,兵部清敕將修補。”
11、這裡所說的兩次修邊,第一次當在嘉靖二十五年,第二次是在萬曆年間。《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中有“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四月戶部發二十六萬二千餘金修大同邊
大同鎮
12、根據《三雲籌俎考》所載,大同鎮長城及刑八路鎮守,由東到西依次為:新坪路,邊牆沿長四十九里。東路,邊場沿長九十六里。北東路,邊牆沿長九十六里。北西路,邊牆沿長七十七里。中路,邊牆沿長一百二十四里。威遠路,邊牆沿長二十九里九分。西路,邊牆沿長四十七里六分。井坪路,邊牆沿長三十一里。
13、關於大同鎮將領配置情況,據《明史·職官志》載:鎮守大同總兵官一人,舊設,駐大同鎮城。協守副總兵一人(舊為左副總兵,萬曆五年去“左”字,駐左衛城)。分守參將九人,曰東路參將,曰北東路參將,曰中路參將,曰西路參將,曰北西路參將,曰井坪城參將,曰新坪堡參將,曰總督標下左掖參將,曰威遠城參將,萬曆八年革。游擊將軍二人,入衛游擊四人,坐營中軍官二人,守備二十九人。
14、又載:“總督宣大、山西等處軍務兼理糧餉一員。正統元年(公元1436年)始遣僉都御位巡撫宣大。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宣府、大同各設巡撫,遣尚書石璞總理軍務。成化、弘治年間,有警則遣。正德八年(公元l513年)設總制。嘉靖初,兼轄偏、保。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去偏、保,定設總督宣大、山西等處銜。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令防秋日駐宣府。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移駐懷來。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移駐陽和。”
15、關於大同鎮所轄兵馬額數及銀響支予情況,據隆慶三年霍冀《九邊圖說》載:“本鎮原額馬步官軍十三萬五千七百七十八員名,除節年逃故外,實在官軍八萬三千八百一十五員名。原額馬五萬一千六百五十四匹,除節年倒失外,實在馬二萬三千一百七十七匹。”“本鎮年例主兵銀二十六萬九千六百三十八兩,客兵預發。欽置銀八萬兩,添發銀六萬兩。”
大同鎮是大慶市大同區政府所在地,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理條件優越,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市場體系健全,地方經濟發展基礎雄厚,曾被評為黑龍江省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鄉鎮。全鎮有6個自然村,4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6.7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萬人),幅員面積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4萬畝。境內有薩大、大肇、明沈、同昌4條主幹路穿鎮而過;油田專用公路縱橫交錯,村村皆通柏油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現代化通訊設施齊全完備;電力供應充足;資金運轉便捷;科教文衛事業繁榮興旺;飲食娛樂、經貿流通、金融服務等發展迅速。多年來,大同鎮始終堅持“調農重牧興工、培育市場、繁榮大同”的經濟發展總體思路,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依託現有的萬壽菊、大鵝等資源,鼓勵農副產品加工,農業產業化發展成效顯著。現有國家級色素生產企業一家,市級畜牧加工企業兩家,並通過建龍頭、壯基地、連農戶,已形成了一條有機商業鏈。全鎮已形成瓜菜、色素原料、大鵝為主的三大產業;全鎮蔬菜、萬壽菊等經濟作物種植比例70%以上。蔬菜產業發展種植面積2萬餘畝,各類棚室1,800棟,43型溫室285棟,種植以荷蘭彩椒、以色列柿子等為主的20多個品種,總量達6.5萬噸。萬壽菊原料基地兩萬畝,色素產業威名遠揚,是東北最大的萬壽菊生產和銷售基地,年加工萬壽菊原料近3萬噸,生產葉黃素300噸。大鵝養殖通過成功引進原種白鵝繁育企業,已帶動全鎮及周邊發展大鵝200萬隻。鎮內還建有農用物資批發、舊物交易、蔬菜批發、建材交易等多個專業化市場,是大慶南部重要的物資集散和交流中心。“鎮域經濟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提高”是大同鎮委鎮政府及全鎮人民的奮鬥目標。大同鎮將充分利用區域特點,堅持“投資者是上帝,引資者是功臣,機關幹部是公僕,損害投資環境是罪人。”的發展原則,全力為投資者營造政策最優惠、環境最寬鬆、服務最優質的發展平台。
大同鎮
蓮花鎮 | 乾潭鎮 | 梅城鎮 | 李家鎮 | 壽昌鎮 | 楊村鎮 | 三都鎮 | 大慈岩鎮 | 下涯鎮 | 大洋鎮 | 航頭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