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鄉
武陵山鄉
武陵山鄉位於武陵山脈烏江下游東岸,距涪陵城區42公里,幅員面積103.3平方公里。2003年,武陵山鄉黨委和鄉人民政府堅持以十六大精神為指針,緊緊圍繞涪陵區“加快工業化、建設大城市、全面奔小康”的發展戰略和133奮鬥目標,按照既定的思路,心無旁騖謀劃地方經濟發展,鄉域經濟凸現出特色魅力。
涪陵區轄鄉。位於區境東南部,武陵山脈烏江下游東岸,與武隆縣接壤。面積101.8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360人(2010年六普)。轄百花、石夾溝、武陵山、金子山、角幫寨5個行政村,32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學府路1號,距涪陵城區40餘千米。地處武陵山脈中段,為後山中低山地帶。境內海拔高度大多處於1000至1400米之間,最低海拔150米,最高點歇馬台2016米。烏江自南向北入境。龍(塘)白(濤)路和渝懷鐵路橫貫全境。
清代時境內有龍慶場,1931年置龍慶鄉,1940年併入木根鄉。1942年其地劃歸武隆設治局管轄,后復置更名為龍塘鄉,隸武隆縣羊角區。1958年划入涪陵縣隸白濤區。……1992年併入山窩鄉,1995年恢復龍塘鄉建制。1996年,面積98.6平方千米,轄水淹、金子、連坑、茶園、大吉、上龍、田壩、上寨、角幫9個行政村,鄉政府駐水淹塘。
1999年經區政府批准搬遷場鎮,鄉政府駐地由水淹村一社遷至茶元村二社塘堡。2000年末,面積103.3平方千米,總人口7292人,轄9個村,65個村民小組。2002年4月30日,重慶市政府(渝府[2002]50號)批複同意龍塘鄉更名為武陵山鄉。2004年末,面積103.3平方千米,人口2010戶7315人,轄5個行政村,32個村民小組。
【郵編】408019【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500102208:~201 220百花村 ~202 220石夾溝村 ~203 210武陵山村 ~204 220金子山村 ~205 220角幫寨村
武陵山鄉位於北緯29°26′—29°31′,東經107°30′—107°35′之間。地處涪陵區東南端,座武陵山脈,濱烏江河道,與武 隆仙女山一脈相承。東與武隆縣木根接壤,東北與武陵山林場邊界,北與山窩鄉毗鄰,西北與白濤鎮緊連,西與武隆縣興順隔江相望,南與武隆縣白馬鎮連山鄰水。全境南北15公里,東西寬13公里,渝懷鐵路斜貫鄉域東南。
武陵山鄉幅員面積103.3方公里,現轄5個行政村,32個農業社,共2120戶,7220人,其中農業人口7170人,非農業人口250人。集鎮人口989人,(含住集鎮的農業人口和寄宿學生)佔總人口的13.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0人。
武陵山一、二、三產業特色突出,一產穩步發展,二產迅猛增長,三產長足遞增。全產2007年GDP值達1.78億元,其中種植烤煙5000畝,產煙葉12000擔,煙農收入528萬元,二產業採煤完成經營收入1.6億元,煤礦從業人員達1100餘人,工資性收入超2200萬元。三產以石夾溝景區為龍頭,旅遊收入達350萬元,2007年全鄉財政收入達1500萬元,農民純收入達3261元。
武陵山鄉
據了解,為了積極推動煙菜輪作種植模式在全鄉的發展,武陵山鄉黨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一是對煙農中種植蔬菜的農戶的菜種每畝補貼10元;二是對煙農中種植蔬菜的農戶每畝補助烤煙燃料費50元;三是開展蔬菜種植產前、產中、產後服務;四是建立蔬菜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三民”原則,使全鄉蔬菜種植走上規範化、專業化、規模化之路;五是努力創建武陵山無公害蔬菜品牌,逐步佔據市、區兩級市場,確立其良好的市場地位。
通過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廣泛宣傳,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煙菜輪作種植和種植反季節蔬菜的積極性。武陵山鄉計劃種植白菜、蘿蔔等反季蔬菜4000多畝,可以為農民創收近120萬元。僅此一項,全鄉人均收入可增加150元。
武陵山鄉
全鄉實現村村通電話、閉路電視和寬頻網路,農村電網經過改造,已消除尾電現象,貓兒溝飲水工程已竣工,使集鎮和部分村社已用上了優質自來水,容量可滿足五年規劃的要求。
武陵山鄉集鎮原名為龍慶場,(至清末民初屬重慶府涪州城長里下三甲,民國20年名龍慶場鄉,1929年划入武隆木根鄉,31年武隆縣治局,后復置鄉,更名龍塘,隸屬武隆縣羊角區,解放後幾經變遷,於1958年涪陵專置批准,將龍塘鄉划入涪陵縣,隸屬白濤區,后改為龍塘人民公社,文革期間為公社革命委員會,1984年撤公社建鄉,1992年撤區並鄉建鎮併到山窩鄉,設龍塘為辦事處,1995年恢復建鄉,2002年龍塘鄉更名為武陵山鄉,鄉政府於1999年9月由原駐地水淹上遷龍塘壩,位於鄉域東北部,武陵山村中部,與西南的百花橋村地界接壤,成為涪陵區的“新興工業鄉、特色農業鄉、旅遊重點鄉”。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全鄉常住人口4518人。
經過三年的多次選育及科學飼養,涪陵區武陵山鄉野豬養殖基地的特種野豬擴繁已初具規模。存欄特種野豬達200餘頭,並逐步開始向外銷售,經濟效益初步顯現。據了解,該養殖基地採取“公司+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在政府大力扶持、畜牧防疫等部門的科技支援下,養殖規模不斷擴大,拉動了地方養殖產業。
武陵山鄉
在中國的土地上,有一座綿延了渝、鄂、湘、黔4省,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的大的山脈,那就是巍巍武陵山。武陵山是褶皺山,長度420公里,一般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最高峰為貴州的鳳凰山,海拔2570米。山脈為東西走向,呈岩溶地貌發育,主峰在貴州的銅仁地區,梵凈山。武陵山脈覆蓋的地區稱武陵山區,也習慣稱武陵山片區。這些地區主要包括:重慶市的黔江區,酉陽,秀山,彭水,石柱;湖北省的恩施州,所轄恩施、利川、建始、巴東、宣恩、咸豐、來鳳、鶴峰八個縣市和紅廟開發區;湖南省的湘西州,所轄縣市為:吉首市、瀘溪縣、鳳凰縣、花垣縣、保靖縣、古丈縣、永順縣、龍山縣;湖南省張家界市,轄永定、武陵源兩區和慈利、桑植兩縣;貴州的銅仁地區,轄銅仁市、萬山特區、玉屏侗族自治縣、松桃苗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自治縣、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思南縣、江口縣、石阡縣、德江縣等。
武陵山
2007年9月21日,武陵山鄉黨委、政府結合“作風建設年”活動要求,在機關、事業單位幹部中採取“三抓”(即:抓學習、抓紀律、抓工作)硬措施,轉變作風,強勢推進各項工作。“抓學習”就是要求廣大幹部加強四個層次的學習,讓學習形成規律、形成制度。一是黨委中心組學習,每月兩次;二是機關幹部的學習,以學習政治理論、先進典型為主,每月兩次;三是各部門的學習,以業務知識、法律法規為主,每個星期一次;四是黨員黨小組學習,保證每季度一次。“抓紀律”就是要一方面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另一方面要求廣大幹部嚴守工作、學習、生活紀律,並通報了涪紀委發[2007]80號文件關於對全區幹部違紀通報和處理情況及組織學習了公務員“七不準”等內容。“抓工作”就是要求廣大幹部抓工作業績,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就是加強我鄉今年“項目推進年”中的七個大類、36個項目的實施,從而保證各項經濟指標的完成和產業結構調整、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二是社會穩定和安全工作,在我鄉經濟發展迅猛,各類社會矛盾凸現的同時,全鄉煤礦企業的安全工作壓力較大,因此保障全鄉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作為我鄉重中之重的工作抓緊抓好;三是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主要是加強愛國衛生、文明場鎮、文明單位、文明農戶、星級農戶的創建活動,特別是我鄉創建市級文明村鎮活動,要腳踏實地,不走過場,通過以上創建活動,真正提高我鄉廣大幹部群眾精神文化素質。
武陵山鄉黨政辦公室:主要承擔黨的組織建設、紀檢監察、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統戰、武裝、編製、人事、民宗僑台、工青婦、老齡、目標管理、文秘等方面職責,同時負責承辦政協工作方面的具體事務;武陵山鄉經濟發展辦公室:主要承擔經濟發展規劃與指導服務、社會經濟統計、扶貧開發和統籌協調村鎮規劃等職責;
武陵山鄉社會事務辦公室:主要承擔民政、人口和計劃生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社會救濟、殘疾人事業、勞動與社會保障、勞務輸出、社區管理等方面的職責;
武陵山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主要承擔法制建設、人民調解、信訪、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方面職責,統籌協調公共應急事件、救災搶險、森林防火等工作;
武陵山鄉財政辦公室:主要承擔財政收支、預決算、財務管理、各項農民補貼兌付和耕地佔用稅、契稅徵收管理等工作;
武陵山鄉人民代表大會辦公室:主要承擔人大具體日常工作;
武陵山鄉農業服務中心:主要承擔農技、農機、林業、水利水保、水產等方面的重大技術推廣、信息服務、資源環境保護、災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工作;
文化服務中心:主要承擔文化、宣傳、體育、科技培訓等方面服務工作;
武陵山鄉人口和計劃生育生殖健康服務站:主要承擔宣傳諮詢、技術服務、人員培訓、葯具發放等工作;
武陵山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所:主要承擔車輛、船舶、礦山、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和公共應急事件、救災搶險事務等職責;
武陵山鄉建設環境保護所:主要承擔轄區內建設、環保、場鎮共用事業、場鎮環境衛生和村鎮規劃事務等方面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