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鹽醬醋
詞語
油鹽醬醋,漢語辭彙,拼音是yóu yán jiàng cù,意思是泛指烹調佐料,比喻另外添加的原來沒有的內容;指瑣碎庸俗。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①泛指烹調佐料。比喻另外添加的原來沒有的內容。②指瑣碎庸俗。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二回:“景翼便把阿良那節事寫信給鴻甫,信裡面總是加了些油鹽醬醋。
調味作料。比喻日常生活瑣事或額外增添的東西。《天雨花》一回:“我思女子之中,若通些文藝,必竟脫俗;就是不美,自有一種文雅可觀,料不是油鹽醬醋的惡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三二回:“景翼便把阿良那節事寫給鴻甫,信裡面加了些油鹽醬醋。”《文明小史》一七回:“他說他那本書,就是做書的作料,其中油鹽醬醋,色色俱有。
柴米油鹽
作主語、賓語、定語;指生活必需品。
我想女子之中,若通些文墨,必竟脫俗;就是不美,自有一種文雅可觀,料不是~的惡氣。◎《天雨花》第一回。
他說他那本書,就是做書的作料,其中油鹽醬醋,色工俱全。——《文明小史》
oils,salt,soybean sauce and vinegar
油鹽醬醋是烹飪的必備之物,在中國的發展和食用,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歷史.
在古代,人們稱烹飪的油為"膏脂".所謂"膏",即業已溶解的油;所謂的脂,指凝固的油。中國最早的膏脂,當然是動物油,今天成為葷油。早在商周青銅器時代,烹飪中已使用膏脂.<周禮>中就有記載,談到凡用禽獸,春天一般取羊羔、小豬油,膳其膏香,等等。此種用動物油烹飪食物的習慣沿襲至今。此後,植物油的應用開始出現。最早記載搗果為油的方法是在漢代。劉熙的《釋名》對一種工藝油的製造過程有詳細記載,稱“碎之”、“燥而發之”、“形似油也”。至唐代,以麻油烹調的情況已多見。宋代,植物油用於烹調的情況相當普遍,所用植物油種類已增多。明代《天工開物》中提到了胡麻、萊菔子、黃豆、菘莢子、蘇麻、芸檯子、大麻仁七種油原料。到了清代,食用植物油相當受歡迎,主要有四種,為芝麻油、豆油、菜籽油、木椰籽油等。
鹽是最基本的調味品。傳說宿沙氏發明用鹽,他住于山東半島濱海地區,“煮海為鹽”,即以海水煮鹽。考古成果也表明,仰韶時代已經開始以海水煮鹽了。鹽的發明,是人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鹽和胃酸結合,加速肉類分解,促進人體吸收,對人類的進化,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鹽又是重要的調味品,失去它,什麼名珍佳肴,都將失色。它直接關係到每個人的健康,這決定了鹽產生以後,鹽的生產、運輸、銷售立即為官方掌握。自古至今,鹽的品種已相當多,有池鹽、海鹽、鹼鹽、岩鹽、石鹽、蓬鹽等。《呂氏春秋。本味篇》提到,“大夏鹽”,就是青海的岩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