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米粑

都昌米粑

米粑,都昌人稱“餃子粑”,就是用米粉做的一種餃子。大凡餃子都是以麵粉為主料,因為麵粉性黏而韌,可揉可捏,包餃子自然不在話下;而米粉則不然,米粉沒有韌性,捏不成粉皮,包餃子也就難得多。米餃子也就因此而顯得珍貴了。包米餃子得用上好的晚米,淘凈沙粒、雜質,浸透水后瀝起,上蒸籠蒸至一定火侯,待冷卻后,再磨成粉。和面也挺講究,得用沸水。經過這樣處理后,粉團就可以或捏或擀成薄薄的餃子皮兒,而不致於開裂。

來源


東晉陶侃
認為餃子粑起源於陶侃者將餃子粑命名為“孝心米粑”。東晉名將陶侃是我們鄱陽湖人的鄉賢。陶侃之母湛氏被尊稱為“中國四大賢母”。公元306年,陶母病重,不能進食。辭官奉母的陶侃苦思良策,忽憶兒時母織布供其讀書,突發奇想:精選家鄉鄱陽湖邊所產粘米,粉碎后捏成薄皮,包以時鮮蔬菜,名之曰“米粑”,孝敬到母親床前。陶母見米粑皮薄餡鮮,小巧玲瓏,酷似自己織布時用的銀梭,高興得連食數個,稱陶侃所奉是“孝心米粑”。
陶母去世后歸葬家鄉鄱陽湖畔。陶侃守喪期間,常以“孝心米粑”供奉母親墳前。及至清明時節,更以鄱陽湖畔青蒿做成青團,青白米粑既寄託其對母親的哀思,又表示自己牢記母親教誨清白為官的決心。陶侃的孝心引起家鄉父老紛紛仿效,人們將陶侃發明的米粑命名為“孝心米粑”,又名“清明粑”。

眷戀故土


北宋以前,鄱陽湖邊地廣人稀。隨著北宋滅亡,大批中原人隨著宋高宗逃往江南。素有魚米之鄉美譽的鄱陽湖地區成為中原移民的最好定居點。我曾經查過我們江姓的族譜,宗譜上明確記載:我們江姓的祖先就是北宋末年從中原開封一路逃到杭州,再至浙江開化,再遷江西婺源,最後定居在鄱陽湖邊都昌縣。從中原來的人把中原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帶到江南,極大地促進江南農業生產的發展。但由於氣候、水土的原因,江南宜稻不宜麥,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吃慣了小麥的人難免不適應沒有餃子的日子,就即使是自己可以忍受,祭祀祖宗也少不了餃子!於是人們便將大米按照餃子的做法做成餃子粑!只是大米的柔韌性不如小麥,因此餃子粑相比起餃子來,顯得略大。不過,在沒有餃子的情況下,以餃子粑來彌補未嘗不是一個創舉,至少用於祭奠祖宗是最佳的祭品!――需要說明的是,前不久去浙江開化,發現開化人做的米粑與都昌毫無二致!這從另一方面佐證了餃子粑起源於對中原的眷戀。

做法


一,根據個人的喜好、口味,先炒好粑餡(大蒜臘肉餡最好),八九成熟就可以。
二,把買來的粑粉用開水沖泡,趁熱揉搓,形成粉團。
餃子粑
餃子粑
三,取一小團,用雙手指將其捏成窩窩狀,準備裝餡。
四,將餡裝入捏好的窩窩裡,再收口成型。
五,包完了一屜就放到籠里蒸四十分鐘就可以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