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障礙
傳播障礙
廣義的傳播障礙可以簡單地定義為信息在傳播全過程中所遇到的阻力或損耗。狹義的傳播障礙則是指人為製造的傳播障礙。在中國傳播者會遇到的阻礙者主要有以下幾類:政府、媒體、競爭對手、傳播內容有關利益者、意見領袖。廣義傳播障礙由於各方面的文化差異而廣泛存在於跨國信息傳播。
在Shannon-Weaver模型中,我們知道信息編碼、發送、接收、解碼等環節,其中每一個環節都可能會有信息損耗,另外還有原始的Shannon模型中就提到的雜訊。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體驗到的語言障礙、符號障礙、概念障礙甚至心理障礙都屬於這裡所說的廣義傳播障礙。
狹義的傳播障礙則是指人為製造的傳播障礙。人為的傳播障礙同樣可以存在於上述Shannon模型的各個環節,只是它不是“自然”存在的,而主要是由阻礙傳播者有意設置或加大的。以語言障礙為例,阻礙者會有意利用語言障礙來妨礙信息的傳播。事實上阻礙者會在傳播的全部環節上尋找機會,而且與Clausewitz的討論不同,在傳播方面通常是進攻者佔有優勢,而傳播者處於不利地位。
(圖)相關書籍
2、經驗障礙。受眾理解某一新聞報道時,總是結合個人的經驗加以判斷,因此他們決不是一張消極被動的白紙,只等著填滿每天的新聞。他們在心理上是積極、主動的個體,新聞信息只是加強或削弱自己主觀世界的原始資料。由於現實的變動或刺激非常多,受眾接受信息時還存在著一個再選擇的過程,越是不常出現的敘述,越能給人深刻印象。受眾往往運用他獨特的經驗,以自己的背景來彌補信息的多義性和不明性。“刻板印象”是這種作用的一個例子。刻板印象實質上是一種頑固的經驗;它將人、團體、事物類型化;使主、客觀世界因機械對應而影響信息的正確傳達;產生了所謂額外信息。中國人受“階級”論的影響太深,習慣於將人看作階級的人,也形成了不易改變的“刻板印象”。新聞報道中出現的幹部、教師、工人、農民、企業家,等等人物一般都有類型化的特徵,受眾理解時也以刻板印象來加深某種認識。受眾的原先固有的態度和觀念,會減弱、改變甚至顛倒信息的本來意義,從而造成有效傳播的障礙。偏見,是這種障礙的突出因素。種族偏見、階級偏見、道德偏見,以至於意識形態的偏見,都會影響信息的有效傳播。
3、知溝障礙。“知溝”是指受眾因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獲得信息多寡的差別,形成了“知”的鴻溝。按西方新聞學的觀點,“知的權利”是一種基本人權。然而,實際上並非人人有平等的權利。信息豐富的人,其信息會愈豐富;信息貧乏的人,其信息永遠貧乏。受教育程度 高的人或社會上層人士更有可能獲得豐富的信息。但熱門話題、焦點問題,較能使信息為更多的人注意。知溝似乎不會發生。而當人們認為某一信息對他們的生活影響不大時,知溝最容易形成,因此越是與人們日常生活關係密切的信息,越能產生廣泛的影響,而不至於毫無意義。例如外交新聞,除非它直接和地方問題有關,否則只有教育程度較高的人才會看。
4、興趣障礙。不同的受眾在興趣上千差萬別。媒介傳播的信息是否滿足他們的需要,或者是否讓他們感興趣,客觀上制約著信息傳播的效果,人們接觸媒介、了解信息,通常有六種目的;“瞭望”環境是第一動機,許多人看報、看電視、聽廣播是為了知道世界上發生了什麼事,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媒介中的訊息,有助於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做“決定”,獲得參考意見;第三,使用媒介、獲取信息能找到人際交流共同的話題,以便“討論”;第四,媒介讓其使用者有“身歷其境”的感覺。受眾可以透過媒介活在他們想去的世界里;第五,受眾希望從媒介中,為他們已做的決定尋求“認可”,對與自己觀點相同、興趣一致的信息特別注意。第六,有些受眾通常使用媒介只是為了“鬆弛”和“娛樂”。總之,媒介功能與受眾興趣一致時,傳播效果最佳。為了吸引受眾,傳播者在標題製作和節目設計上應儘可能做到有新意、有魅力。同時在信息的內容選擇上,要為受眾的需要著想。西方讀者看報,最喜歡的是災難新聞、疾病和自然現象的討論、犯罪新聞以及讀者來信。女性比較可能看流行信息和社會新聞,而男性則比較喜歡看體育版。西方的記者熱衷報道“反常”的新聞,實質上是為了抓住讀者、聽眾、觀眾的興奮點。中國新聞 界長期以來忽?足受眾的願望當作資產階級新聞觀而批判,結果失去了受眾的信任。近年來有較大改變,硬新聞、軟新聞均有,信息豐富多了。
5、環境障礙。社會環境和人際環境對於信息的有效傳播也能形成障礙。首先,“意見領袖”發揮著重新解釋信息、再傳播的作用。信息通過意見領袖進到某個團體的社會環境里,而意見領袖是從媒介中獲知信息,然後按照順序把它傳給喜歡討論公共事務的跟隨者,意見領袖比一般人更對政治活動和 社會活動感興趣,更大量地接觸傳播媒介,他們的觀點對周圍的人往往產生直接的影響,從而部分地改變或增強他人的態度。其次,口頭傳播能夠抵消或補充信息的內容。 “小道消息”、民謠、流言在人際傳播中極有煽動性和感染力。怨聲載道、街談巷議、人言可畏,這些詞語說明口頭傳播能產生強大的衝擊波。大眾傳媒所發送的信息因此而受到檢驗。若與民意、社會情緒相抵觸,則效果適得其反。其三,媒介選擇使受眾分散或分流,形成意見多元化,對同一信息可以作出多樣的解釋。特別是由於國際傳播的擴張,跨越國界的媒介能在全世界範圍內爭奪受眾。當國內媒介對信息的傳播不能滿足受眾需要時,國外媒介的影響力就會增大。結果國內新聞轉化為國際新聞,再傳回國內,這種“出口轉內銷”的情形必然對國內信息傳播造成障礙。
具體在中國,傳播障礙的特點可能是比較突出的。首先廣義傳播障礙由於各方面的文化差異而廣泛存在於跨國信息傳播,而在國內傳播時這種障礙也由於社會的快速變革而散布各處。其次,由於傳播傳統和傳播制度的原因,狹義傳播障礙更是成為中國特色的一部分,這也是外國學者可以忽略傳播障礙而中國學者卻不可以的主要原因。
在中國傳播者會遇到的阻礙者主要有以下幾類:政府、媒體、競爭對手、傳播內容有關利益者、意見領袖。政府在中國是最有力量的阻礙者,它可以通過法律、行政、命令、暗示等方式阻礙信息傳播。中國的大眾媒體在嚴格意義上是政府的一個部門,雖然它們越來越多地商業化會影響其阻礙目的,但是控制信息的方式還是帶有很強的官僚色彩。商業競爭對手阻礙信息傳遞的方式既包括利用政府和媒體,也包括獨立運作。有關利益者和意見領袖則在方式上類似於競爭對手,但是運作能力取決於預算和反傳播能力。
(圖)傳播障礙
2、傳播符號的歧義:符號是人類社會交際、思想傳達、情感溝通的文化工具,它包括聲音、語言、文字、圖像等傳播信息的載體。傳播符號發出以後是離開傳播雙方獨立存在的,當它不能使傳受雙方產生共同的含義時,就會產生傳播的障礙。
3、傳播者與傳播對象的文化屬性差異:這種文化屬性的差異包括傳受雙方在生活經驗、教育背景、人生觀等,這些文化屬性的差異造成了認識、理解上的誤差,導致傳播障礙的產生。
4、傳播渠道不通暢:傳播渠道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造成傳播障礙。
5、傳播形式本身的缺陷:每一種傳播的形式都有其固有的缺陷,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處理不恰當,就會放大這種缺陷,造成傳播的障礙。
6、時空變遷催生傳播障礙:傳播效果的好壞和時間、空間是分不開的,傳播時間越長,空間越廣泛就越容易產生傳播的障礙。
7、社會環境對傳播障礙的揚抑:傳播的社會環境和社會輿論是相關的。輿論的形成與大眾媒介是分不開的。輿論,即在社會變動中產生的某種信息從信源通過一定的傳播渠道擴散開來,獲得一定範圍的信息接受者,形成大多數人所公認的意見,並對社會事件產生影響。
8、傳播信息過載:一個具體的信息傳播活動中,當一個人或一個系統接收到太多的信息數據,需要進行意義確定處理時,就會發生信息飽和甚至於過載的現象。信息過載現象是傳播過程中傳播障礙的一種,信息過載對傳播效果的影響是致命的。
[1]中國新聞研究中心 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2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