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口頭傳播的結果 展開

口頭傳播

口頭傳播

口頭傳播亦稱語言傳播。主要藉助有聲語言進行的信息傳播與交流。人類最原始、古老、普遍、基本的傳播形式,其他傳播形式的基礎。口頭傳播簡便,一般不需藉助其他媒介,易於表達感情,易於達到相互理解和溝通,效果明顯,反饋迅速、及時。但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傳播距離和範圍有限,信息不便於保存。為了克服口頭傳播的局限性,人們逐步發明了記錄語言的文字和其他機械傳播媒介,豐富了信息交流方式,擴大了傳播距離和範圍,並能夠存儲信息,以備隨時利用。

簡介


口頭傳播,也可稱為有聲語言傳播、口語傳播,是傳播學專業術語。口頭傳播是指傳播者(說話人)通過口腔發聲並運用特定的語詞和語法結構及各種輔助手段向受傳者(聽話人)進行的一種信息交流。
人類經過了口頭傳播階段、文字傳播階段、印刷傳播階段、電子傳播階段和現在網路傳播階段的發展。但最原始的口頭傳播仍然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傳播方式之一。我們日常接待、新聞發布、演講、溝通性會議、公務談判和演說等場合均使用口頭傳播。可以說,在網路傳播時代的今天,口頭傳播仍是應用最廣泛的。

傳播時代


在正式的人類形成之前,人類的遠祖——猿類的信息處理,和其他高等動物並沒有多大差別。如野生動物為了群體的安全,有專職的哨兵,發現情況就立即向大家通風報信。甚至在螞蟻蜜蜂等社會性較強的生物群體中,都存在著一定的通信聯絡系統。在由猿到人的本質轉變中,在長期的信息處理過程中,傳播行為不僅使信息能力提高和信息量增加,而且還是推動由猿到人這一轉變的動力。此後,信息傳播就成了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從時間上看,在人類早期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裡,嘴巴是主要的信息傳播手段。因此,學術界一般把初期信息傳播的歷史,稱之為口頭傳播時代。

傳播形成


我們知道,幾十萬年前的那些祖先儘管大多數能發音,甚至存在一定的語言現象,卻並沒有真正的語言系統,如猩猩猿人。人類的語言是怎樣產生的?在語言產生以前,人類已經在進行著傳播——非語言的傳播,人類已經能夠通過叫喊、作出姿勢等,來表達某些意思和意義,這種非語言基本上屬於身體語 言,故簡稱體語。體語是有聲語言的前身,這種體語仍殘留在今天的語言傳播中。體語和語言表達在人際交流中處於同樣的地位和作用,二者是同質異構的互 補關係,二者之間並沒有附屬關係,更不是誰是誰的副產品。體語不是語言的副產品,不是語言的附屬,所以,體語具有獨立性、主動性,它可以獨立表達意思,傳 播信息。我們認為,語言的產生不僅僅是生理機制的進化,還有信息傳播等因素有關。原始人類在勞動和交往中,並不一定需要語言,如同動物界也在勞動和交往甚至有複雜 的信息傳播系統,但確實沒有語言的存在。語言是有意義的形式,是信息的載體,所以,語言的產生一定與信息傳播緊密相關。當某些正在漸漸具有人的屬性的動 物,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的時候,已開始把某些聲音同某些經驗或行為(信息)相聯繫。在固定情景中,這些聲音選擇了使它們與之聯繫的原來的經驗中的一部分含義,於是把聲音賦予了這種信息及其含義,使聲音漸漸脫離固定情景,成為語言工具。已經成為人的猿人有了自己的語言工具之後,就能比祖先們更有效地理解、接受信息,並有效地轉告給其他成員,更有效地組織自己的社會關係,把自由的自然群體變為更加緊密的社會群體。換句話說,人類比其它動物更有效地利用信息了。

傳播的補充手段


隨著人類的進步,原始群、氏族、部落乃至國家的形成,生活範圍的擴張、遷移,原始的口頭傳播的局限性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來。人們需要有一種能比聲音傳得更 遠、更廣、更有效率的傳播。於是人們在口頭傳播之外,又發明了結繩紀事、擊鼓傳訊、烽火報警、實物表意、圖畫傳聲等傳播方式,作為口頭傳播的補充。
擊鼓傳訊,在古代印度、非洲曾是口頭傳播之外主要的傳播手段。古印度人經常用不同的鼓聲向遠方報告敵人入侵,或哪裡發生地震等災害。而非洲各民族則有專門 而複雜的鼓語,用以傳播複雜的信息。中國民間流行的“打更”習俗,晚上由輪流值勤的更夫敲打竹管或鑼,向大家報告作息或急情等(我們相信這種傳統習俗就是 從遠古流傳下來的)。至今,一些地方還存在村級治安聯防打更巡邏,編班站崗,每天夜裡一直打更巡邏到天亮。據《杭州日報》2004年6月6日報道,杭州市 一些舊小區尚在打更,隨時隨地進行巡邏管理。實際上這也類似於鼓語,承擔著信息傳播的作用。
實物表意是遠古人類常用的一種傳播手段。這種實物表意方式,在如今仍處於原始社會的部落里,仍不難看到。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至今還流行著青年男女求愛的信 物,就是用樹葉來表達求愛的內容,稱之為“樹葉信”。樹葉信是雲南景洪山區的基諾族按約定俗成形式傳遞簡單信息的一種方法。這種樹葉信,並非在樹葉上寫 字,而是用不同的樹葉來表示不同的信息內容,用不同的擺放表示不同的意思。有些樹葉表達的意思,大家都能理解;特殊的樹葉信,只有特殊的人才能破譯。最常 見的樹葉信是指示路徑的信。假若在三岔路口發現有條道路旁擺著一張葉尖前指的樹葉,那是告訴別人:我經此道而去。一時不方便見面的戀人,常用樹葉信傳遞信 息、溝通思想。在古代美洲也出現過用貝殼記載、傳遞內容的信件。樹葉信、貝殼信,都是原始信函的雛形。那麼,原始通信活動,應該在文字產生以前。一般人認 為,有了文字,才出現信件。這是較為狹義的認識。
圖畫傳播,在原始社會裡廣泛流行於美洲印第安人居住地。我們現在看到的史前陶器上的圖畫、懸崖上的岩畫,這些史前藝術與原始宗教雜合在一起,學者 們較多注意對其進行藝術和宗教分析。

局限性


空間上由於生理的限制、人類聲音傳播的範圍有限;時間上口口相傳、時間長了之後信息容易失真。

歷史意義


在於語言是思想的手段,語言越豐富、生動會使人類的思想越深刻越複雜。

新聞傳播


語言的產生,對人類歷史的意義是難以估量的。在語言產生之前,人類只能發出一些最簡單的、來源於其身體結構的聲音和姿勢,從而決定了人們的思想很少超越實 際經驗的範圍。“因為語言是思想的手段,正如簿記是商業的手段一樣。它把思想記錄下來和固定下來,使得思想能發展成為越來越複雜的觀念。”②作為思想的材 料,新聞消息成了語言交流的主要內容。
遠古時代的口頭新聞傳播,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地區,有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它包括個人與個人的交談,眾人在一起的議論,氏族公社、血緣家族 和部落的各種行政會議,廣泛流傳的民謠說唱和田邊地頭的傳聞等。這些交流所傳播的,固然不全是新聞性內容,但是可以肯定,新聞題材佔有相當的比重。除 了上述形式外,在東西方不同的國家,還有一些特殊的傳播方式。如古代雅利安部族中的行吟詩人,他們是口語發展的產物,又是促進口語發展的因素。他們向人們 彈唱或背誦以往史事和在世的頭人及其人民的事迹;他們還講述自己編撰的故事。就其承擔的職責和使命而言,他們是活的書本,活的人物史,是歷史學家,同時也 是最早報道現實變化的新聞記者。古希臘著名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就是這些行吟詩人歷代累積的成果。古希臘還有一次著名的口頭新聞傳播。在公元 前490年5月,波斯帝國重兵侵犯希臘城邦,在雅典東北部的馬拉松平原登陸。希臘人奮起抗擊,以弱敵強,終於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士兵菲迪皮茨奉命從40多 公裡外的馬拉松戰場以最快的速度不停地跑回雅典,向聚集在中央廣場的人群激動地宣布:“我們勝利了,雅典得救了”,一報道完這一重大消息,他就倒地犧牲 了。為了紀念菲迪皮茨,人們創立了馬拉松長跑比賽。(①(英)赫·喬·韋爾斯著,吳文藻等譯:《世界史綱》,第124頁。).
古代波斯帝國,在國王大流士統治時期(約公元前558年至公元前486年),曾於國內交通幹道沿線,有時為了取捷徑,在山頭、湖泊地帶設立高台,在那裡派 駐專職通訊兵。每有重大事件,便令他們高聲呼喊,用語言接力的方法,向各地傳達命令。在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愷撒大帝在征服北方蠻族高盧時,也發現高盧 人利用和波斯人類似的方式,“用巨大的呼叫聲互相傳遞消息。”
在古代印度,當佛教興起后,雲遊和尚除傳教外;還要給人們講述他看到和聽到的新聞。基督教傳人印度后,傳教士們也旅行各地佈道和傳播新聞。當時的慣例是,寺廟和修道院的主持人允許不同宗教的傳教士於每年雨季在自己的寺廟和修道院居住四個月。在此期間,和尚和教士辯論宗教教義,同時也交換新聞信息。由於各種 宗教的信徒越來越多,每年有很多教徒離開家鄉到很遠的地方去朝聖。這些朝聖者又成了一批新聞傳播者,而廟會和節日慶祝場所則是交換信息的最佳所在。
在其他古代文明和民族地區,也流行著上述類似的口頭傳播。口頭傳播作為人類交流的主要手段,對於社會的發展產生過很大的作用。但是由於人類生理和口頭傳播 本身性質的局限,口頭傳播的影響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一方面,人們的聲音傳播範圍有限,一旦超過有效的範圍,傳播的內容,將無法為其他的人類所知曉;另方 面,口口相傳、語言接力式的傳播,往往會導致信息失真,天長日久,最後的受眾所聽到的內容,與傳播者最初發布的消息相比,難免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