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中信息學院
創於2002年的本科民辦大學
晉中信息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由山西省教育廳主管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學校前身是成立於2002年的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正式公布,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轉設更名為晉中信息學院。
據2021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佔地面積近1000畝,建築面積33.03萬平方米,其中教學行政用房面積21.02萬平方米;設有10個二級學院、4個教學部,開設有46個本科專業和若干國際合作項目(專業);在校生1.5萬餘人。
2002年,學校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設立。
2003年,教育部正式確認為獨立學院,開始招生。
2005年12月15日,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新興教育投資公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合辦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四年制大學本科),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
2006年2月,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新興教育投資有限公司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根據協議規定,雙方遵照國家有關法規合辦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四年制大學本科),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雙方合作從2006年1月1日開始,基本合作期為20年。
2006年9月,新生入住晉中新校區(文教城校區)。
2010年,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泰古投資有限公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共同舉辦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4月8日,學院太谷新校區奠基儀式在太谷濱河大學城舉行。9月21日,新生入住太谷新校區。
2011年12月6日,學院與日本京都信息大學院大學簽署框架協議。16日,學院榮膺“全國十大獨立學院”。
2013年3月,學院新增工業設計、電子信息工程、軟體工程、網路工程、物流管理5個本科專業。至此,學院已開設39個本科專業(方向),覆蓋工學、理學、經濟學、管理學、農學、文學、藝術學七大學科門類。12月4日,學院榮膺“2013中國品牌影響力獨立學院”。
2017年3月25日,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舉行了書院制啟動暨右岸書院落成典禮儀式,成為山西省首家全面實施書院制改革的大學。
2017年6月29日,學校淬鍊商學院正式掛牌成立,原“工商與公共管理系”更名為“淬鍊商學院”,下設財務管理、財務管理(註冊會計師方向)、市場營銷、行政管理和公共事業管理5個專業及專業方向,培養有專業背景的本科層次MBA人才。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正式下文,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轉設轉設為獨立設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更名為晉中信息學院。
2020年12月,教育部同意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轉設為晉中信息學院,學校標識碼為4114013535;同時撤銷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的建制。
2021年3月,山西省政府同意設立晉中信息學院,同時撤銷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的建制。
![晉中信息學院](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e/2/me228443e211b3448fa4423c8731995ff.jpg)
晉中信息學院
學校以成為中國最受尊崇的特色本科大學為辦學願景,逐步形成了“樂教、樂學、創造、創業”的校訓,按照“內涵建設、特色發展”的8字方針,通過“四位一體雙院制”培養模式,即“完滿教育×通識教育×商科教育×專業教育”+“生活在書院×專業在學院”、課內和課外並重、書院制,培養學生人格、體質和社會能力,構建本科“MBA”教育生態圈。
完滿教育:完滿教育是學校“心繫中國根、懷揣世界夢”探索的創新教育大平台,是學生從校園人成長為社會人的重要路徑,是學校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生動實踐。是服務於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完滿就是至善,就是“德智體美勞”,就是培育人格、體質和社會能力。完滿教育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構建了社團活動、志願服務、藝術實踐、競技體育為主要內容的育人體系。學生在豐富多元的實踐、體驗中,以組織者、參加者、觀摩者等角色互動交融,不斷得到浸潤、改變和成長,進而善思辨、明責任、懂欣賞、凝意志,為未來的完滿生活做好充足準備。
通識教育: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著重培養學生知識、能力、人格三個方面,學校成立通識教育部並面向全部學生推行通識教育。構建了人文精神與生命關懷、科技進步與經濟思維、藝術創作與審美經驗、交流表達與理性評價、社會變遷與文明對話、道德承擔與價值塑造等六個通識教育知識模塊,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力求幫助學生獨立思考、擴展視野,能將不同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實現培育“完整的人”的目標。
商科教育:學校以商科教育貫穿人才培養的始終,培養學生成為商業管理人才,依託“四位一體雙院制”育人模式,學校構建了“商科課程集群+淬鍊野戰營訓練"的商科教育課程知識體系;成立淬鍊商學院,打破界限、重構思維,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程結構,致力於打造一流的商學院,給全校提供一流的商科課程。商科教育與完滿教育、通識教育、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共同構建本科層次的MBA體系。同時,融合創新創業教育,嵌入經典企業案例分析,以案例互動制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商科思維、管理能力與創新精神。
專業教育:通過先進的教育手段、豐富的實踐教學、啟髮式的課堂互動,構築了具有品牌優勢、特色鮮明、適應社會需求、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布局結構。學校不斷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實施雙體系卓越教育育人模式,主動對接地方行業企業和政府部門,助力產教學研深度融合,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雙院制:作為全員書院制大學,生活在書院,專業在學院。書院作為社區化、交互性、共享式的育人平台,依託“家文化、領導力、連接點”三核驅動推進實踐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質量提升,為學生創造社區共享與朋輩互助的新圈層。
據2021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10個二級學院、4個教學部,開設有46個本科專業和若干國際合作項目(專業)。
學院名稱 | 專業名稱 |
---|---|
信息工程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網路工程 | |
物聯網工程 | |
大數據學院 | 軟體工程 |
數字媒體技術 | |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
智能工程學院 | 智能製造工程 |
機器人工程 |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
電子信息工程 | |
通信工程 | |
淬鍊商學院 | 財務管理 |
財務管理(註冊會計師方向) | |
審計學 | |
市場營銷 | |
行政管理 | |
公共事業管理 | |
人力資源管理 | |
經濟與管理學院 | 國際經濟與貿易 |
網際網路金融 | |
農林經濟管理 | |
物流管理 | |
資產評估 | |
大數據管理與應用 | |
食品與環境學院 | 食品質量與安全 |
食品科學與工程 | |
園林 | |
動物醫學 | |
藝術傳媒學院 | 數字媒體藝術 |
動畫 | |
視覺傳達設計 | |
環境設計 | |
產品設計 | |
商務英語學院 | 商務英語 |
英語 | |
英語 ( 經貿英語方向 ) |
截至2020年9月,學校有專任教師653人(不含雙肩挑教師53人)、外聘教師179人,摺合教師總數為742.5人;專任教師中,“雙師型”教師95人,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14.55%;具有高級職稱的專任教師171人,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26.19%;具有研究生學位(碩士和博士)的專任教師498人,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76.26%。具有行業企業背景的教師125人。
● 質量工程
截至2020年9月,學校有省級優勢專業1個;2個專業通過德國12ASIIN專業認證。
省級優勢專業: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 教學成果
2019-2020學年,學校立項省教育廳教學改革創新項目9項;教師主編專業教材6本。
● 學生成績
據2021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近五年來,學校學生在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各類學科競賽中累計獲得國家級獎項100餘項、省級獎項500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創新創業獎項50餘項。
據2021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太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展示中心等研究機構。
2019-2020學年,學校獲批省級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和科技創新項目21項;獲批省“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網際網路+教育研究和勞動教育研究專項課題13項;教師發表科研論文344篇,其中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以上論文共計19篇;出版專著、譯著9部;教師專利(著作權)授權17項,其中發明專利1項。
● 館藏資源
截至2020年9月,學校圖書館擁有紙質圖書121.80萬冊,生均紙質圖書80.47冊;擁有電子圖書315440冊,電子期刊400421冊,學位論文394.47萬冊;其中學術期刊6600餘種,學位論文390000餘本,中國會議論文1600餘本,中國報紙600餘種,內容涉及基礎學科、工程科技、農業科技、醫藥衛生、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信息科技、經濟與管理等方面;電子圖書資料庫1個,暢想之星電子書以學術類電子書為主,該資料庫共有電子圖書93434冊。
據2021年7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先後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哥倫比亞大學簽訂合作協議,推出高端暑期留學項目;已與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德國北黑森應用技術大學、德國埃森經濟管理大學、德國漢姆-利普斯塔特學院等中國國外大學簽訂了校級交流與合作協議。
● 校徽
● 圓形校徽寓意和諧;校徽中的兩穗麥子寓意種子、希望和收穫;中間的抽象條碼圖形代表著信息類專業集群,學院以信息學科為優勢和特色,培養服務於信息產業的高素質複合型應用型人才。”2002”表示學院成立時間。
● 校徽以中國紅為主色調,寓意學院的發展和學生前途蒸蒸日上。
● 校訓
● 樂教、樂學、創造、創業
學校先後獲得教育部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全國綜合實力高校、中國最具辦學特色獨立學院、全國十大獨立學院、全國十大品牌獨立學院、中國品牌影響力獨立學院、全國最具就業競爭力示範院校、山西“雙強六好”省級示範黨組織、山西省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實力逐年增強,社會認可度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