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寺鎮

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轄鎮

天宮寺鎮,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轄鎮,地處定興縣東北部。

唐代,天宮寺鎮建有一座天宮寺,村以此得名。1950年6月,屬天宮寺區。1953年1月,建天宮寺鄉。1961年,為天宮寺人民公社。1984年,改為天宮寺鄉。2010年10月,天宮寺鄉改鎮。截至2020年6月,天宮寺鎮轄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天宮寺村。天宮寺鎮有京珠高速從鎮域中部通過,淶津公路在鎮區南側通過。

天宮寺鎮是以工藝品及食品加工為主的工貿型小城鎮。

歷史沿革


唐朝時,此地建大寺一座,村以此得名,因鄉駐地天宮寺村,故名天宮寺鄉。2000年11月撤鄉建鎮。
本鎮轄區1945年3月屬定興縣。1946年7月屬容定縣。1948年8月屬定興縣。1950年6月屬天宮寺區。1953年1月建天宮寺、西黃河2鄉。1958年9月成立天宮寺躍進人民公社。1960年原辛保庄鄉轄域划入。1961年析出辛保庄、小朱庄、李郁庄三個公社后,為天宮寺人民公社。1984年改稱為天宮寺鄉。2010年撤鄉建鎮。

行政區域


截至2011年末,天宮寺鎮轄天宮寺、孫各庄、南馬坊、北馬坊、谷家村、界河鋪、西黃河、老君屯、天邊、閆家營、順河營、李八營、張祖庄、太平庄、辛保庄、高家莊、胡家莊、陶窪、鋪頭、南王各庄、北王各庄、西王各庄、南斗門、北斗門、中斗門25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天宮寺鎮轄25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天宮寺村。
天宮寺鎮區劃詳情
天宮寺村谷家村西王各庄村西黃河村閻家營村
孫各庄村天邊村南王各庄村老君屯村順河營村
南馬坊村陶窪村北王各庄村太平庄村李八營村
北馬坊村鋪頭村南斗門村高家莊村張祖庄村
界河鋪村中斗門村北斗門村胡家莊村辛保庄村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天宮寺鎮轄區總人口3846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1254人,城鎮化率55%,另有流動人口1500人。總人口中,男性20673人,佔54%;女性17790人,佔46%;14歲以下7423人,佔19.2%:15~64歲27272人,佔72%;65歲以上3768人,佔9.8%。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7107人,佔96%;回族1356人,佔4%。2011年,天宮寺鎮人口出生率11.59‰,人口死亡率6‰,人口增長率5.59‰。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901人。
截至2017年末,天宮寺鎮常住總人口33736人。
截至2018年末,天宮寺鎮戶籍總人口40270人。
2021年7月20日,定興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天宮寺鎮人口數為31218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天宮寺鎮地處定興縣東北部,距定興縣人民政府11千米,南界小朱庄鎮,西靠定興鎮李郁庄鄉,東北與高碑店相鄰。轄區東西最大距離6.5千米.南北最大距離9.4千米,總面積42.5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天宮寺鎮地處海河流域平原,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略有傾斜。

氣候特徵

天宮寺鎮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晴和高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氣溫11.7℃,年平均降雨量527.2毫米,70%以上降水集中於六、七、八月份,無霜期186天,平均日照時數2685.8小時。風向以南、西南風居多,主導風向為西南風。

水文

天宮寺鎮境內鬥門河在境內東部,流經北王各庄、南王各庄、西黃河等村。
天宮寺鎮屬太行山山前傾斜平原水文地質區,底板埋深約20米,向東漸深,含水岩性以砂礫石和砂層為主。地下水流向基本與地形的傾斜一致,自西北向東南,地下水的化學組成以重碳酸鈣型水為主,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8.6米。

經濟


綜述

天宮寺鎮
天宮寺鎮
2011年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產業化進程和項目建設明顯加快。
2011年,天宮寺鎮農業總產值35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550元。工業總產值28億元。財政總收入177.8萬元,地方財政收入50.48萬元。
2018年,天宮寺鎮有工業企業9個,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9個。
第一產業
天宮寺鎮
天宮寺鎮
2011年,天宮寺鎮耕地49786畝,人均1.3畝,農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糧食總產量3.8萬噸,有天宮寺、孫各庄蔬菜基地,種植大棚菜800餘畝,主要作物為黃瓜、青椒,效益300餘萬元;太平庄的西瓜、“滿堂紅”蘿蔔輪種,300餘畝,效益100餘萬元;南、北王、李八營紅薯種植及加工成為農民收入重要來源。順河營、北馬坊蘆筍種植為新興特色種植項目,佔地100餘畝。
天宮寺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牛為主。2011年末,天宮寺鎮畜牧業產值11000萬元。有淘窪、鋪頭2個養殖基地。淘窪種豬養殖基地年存欄1500頭,出欄9000餘頭;鋪頭肉雞屠宰加工基地年加工50萬羽。

第二產業

2011年,天宮寺鎮工業總產值28億元,規模以上企業35家。

第三產業

2011年末,天宮寺鎮有鄉村農貿市場5個,個體工商戶達到200餘家;社會商品銷售總額60餘萬元;有2個信用社儲蓄所。

交通


天宮寺鎮境內有京港澳高速公路從鎮域中部通過,淶津公路在鎮區南側通過,鄉級公路(辛楊路)1條。2011年,天宮寺鎮鎮區道路總長度5500米;橋樑3座;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3條,汽車客運站6個。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天宮寺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990人,專任教師48人;小學10所,在校生2290人,專任教師145人;初中1所,在校生1032人,專任教師7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99.5%,小升初升學率100%,九年制義務教育覆蓋率100%。
2011年,天宮寺鎮教育經費3123萬元,國家財政教育經費2877萬元。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天宮寺鎮有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2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天宮寺鎮有鎮衛生院1所,村衛生所25個,專業衛生人員38人。全年完成診療13萬人次。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達到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

社會保障

2011年末,天宮寺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戶,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50戶,醫療救助36人次.五保供養10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62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率90%。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天宮寺鎮有郵政網點1個,通郵率100%。電信服務網點1個,固定電話用戶0.7萬戶;寬頻普及用戶3000戶。

基礎設施

2011年末,天宮寺鎮鎮區主變壓器380台,高壓輸電線路4條;鎮區植樹21800株,約430畝。

文化


名字由來
天宮寺,唐代,此地建大寺一座,名為天宮寺。遂以寺取村名為天宮寺。天宮寺鎮因鎮政府駐天宮寺村而得名。
太平庄,位於天宮寺鎮駐地西北偏南。相傳明代中期,從外地遷來李、王二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取名老虎庄。因村名與楊各庄發生糾紛(楊、羊同音,老虎吃羊),后經調解,該村更名為太平庄。
張祖庄,位於天宮寺鎮駐地西北。明初,燕王掃北時,燕王手下武官張標,把妻兒留在此地,故取名張子庄。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更名為張祖庄。
李八營,位於天宮寺鎮駐地西北偏北。五代時期,由陝西行州遷來八戶李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借姓氏取村名為李八營。
順河營,位於天宮寺鎮駐地東北偏北。該村原名為仁合庄,民國二年(1913年),因該村北有條小河,故更名為順河營。
閻家營,位於天宮寺鎮駐地東北偏北。明初,燕王掃北時,路經此地,留下兩戶閻姓人家於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閻家營。
孫各庄,位於天宮寺鎮西部。元初,有孫姓人家來此定居,發展成村,以姓氏取村名孫各庄。
谷家村,位於天宮寺鎮駐地東北偏南。明成化年間(1480年左右),該村共有15.8畝宅基地,都是谷家的,故取名谷家村。
界河鋪,位於天宮寺鎮駐地東北偏南。相傳北宋時期(960~1127年),該村東有條河,以河為界,東為高碑店,西為定興。藉此取名界河輔。
北馬坊和南馬坊,位於天宮寺鎮駐地西南偏南。相傳元初,有個叫蘆萬良的人,進定興城內盜竊被困,后被馬馱出,跑到此地,因累馬死,后建馬王廟。有人在此定居建村,藉此取名馬坊村。後分成兩村,位於北部的名北馬坊,位於南部的名為南馬坊。
天邊村,位於天宮寺鎮駐地東南偏東。相傳元代,曾有一乞丐為皇帝治病,皇帝病好后,這個乞丐早已出宮,皇帝命人尋找,並下令說:“即使找到天邊也要把他找回來。”正好找到此地,找到了此人,藉此取村名為天邊村。
西黃河,位於天宮寺鎮駐地東南偏北。相傳北宋時期(960~1127年),有黃姓人家在斗門河岸定居建村,取村名為黃家河。因該村位於斗門河西側,於1950年更名為西黃河。
老君屯,老君屯村位於天宮寺鎮駐地東南偏北。相傳元代,此地常駐軍隊,後有人在此定居,取名老軍屯。因“軍”、“君”同音,后演變為老君屯。
辛保庄,位於天宮寺鎮駐地西北。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有張、黨、凡幾家遷此定居,張姓人家進朝為官后立村,曾建城堡。為表示辛勤保國,故定名為辛保庄。
高家莊,位於天宮寺鎮駐地北部。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有高姓人家從山西遷此地定居,后建村,以姓氏取村名高家莊。
北斗門、南斗門和中斗門,位於天宮寺鎮駐地北部。宋朝,李姓人家從外地逃荒至此定居,后建村。因貧窮門戶小,故取村名斗門。1958年根據居住方位,更名為北斗門、南斗門和中斗門。
陶窪,位於天宮寺鎮駐地西北。清初(約1616年),周姓人家(滿族)從東北隨順治進關,在此定居建村,為表示他們陶然快樂,又因該村地勢低洼,故取村名陶窪。
鋪頭,位於天宮寺鎮駐地西北。宋、遼期間,有古運糧河由此通過,曾是碼頭,雜姓定居,買賣店鋪很多,故得名鋪頭。
胡家莊,位於天宮寺鎮駐地西北。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有胡姓人家遷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胡家莊。
西王各庄、北王各庄和南王各庄,三村位於天宮寺鎮駐地西北。宋、遼年代,經常在此地征戰。這裡曾建兵器廠,故稱鐵匠營。後有王氏遷此定居,改稱王各庄。1958年,根據自然村居位方位更名為西王各庄、北王各庄和南王各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