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油脂
微生物油脂
微生物油脂(microbial oils)又稱單細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CO),是由酵母、黴菌、細菌和藻類等微生物在一定條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氫化合物和普通油脂為碳源、氮源、輔以無機鹽生產的油脂和另一些有商業價值脂質。
微生物油脂
產油微生物
能夠生產油脂的微生物有酵母、黴菌、細菌和藻類等 ,其中真核的酵母、黴菌和藻類能合成與植物油組成相似的甘油三酯,而原核的細菌則合成特殊的脂類。目前研究得較多的是酵母、藻類和黴菌。現在用於生產多不飽和脂肪酸的微生物主要為藻類、細菌和真菌,由於細菌產量低,所以目前主要集中在藻類和真菌。常見的產油酵母有:淺白色隱球酵母( Cryptococcus albidus) 、彎隱球酵母( Cryptococcus albidun) 、斯達氏油脂酵母( Lipomyces) 、茁芽絲孢酵母( Trichospiron pullulans ) 、產油油脂酵母 ( Lipomy slipo fer) 、膠粘紅酵母( Rhodotorula giutinis) 、類酵母紅冬飽( Rhodosporidium toru loides)等。常見的產油黴菌有:土黴菌( Asoergullus terreus) 、紫癱麥角菌( Clavicepspurpurea) 、高梁褶抱黑粉菌( Tolyposporium) 、高山被孢霉( Mortierella alpina) 、深黃被孢霉( Mortierella isabellina)等。常見的產油海藻有:硅藻( diatom) 和螺旋藻( Spirulina) 。
微生物油脂合成的機理
微生物產生油脂的過程, 本質上與動植物產生油脂的過程相似, 都是從乙醯 CoA 羧化酶催化羧化的反應開始, 然後經過多次鏈延長, 或再經過去飽和作用等完成整個生化過程。在此過程中, 有兩個主要的催化酶, 即乙醯 CoA 羧化酶和去飽和酶。其中乙醯 CoA 羧化酶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 是第一個限速酶。此酶是由多個亞基組成的複合酶,結構中有多個活性位點, 因此該酶能為乙醯 CoA、ATP 和生物素所激活。去飽和酶是微生物通過氧化去飽和途徑生成不飽和酸的關鍵酶, 這一過程稱之為脂肪酸氧化循環。
綜合目前國外的研究,粘紅酵母油脂合成的機理可分為四個環節: 兩個前體乙醯 CoA 和 3- 磷酸甘油的形成; 甲羥戊酸的合成, 乙醯 CoA 形成脂醯 CoA 和鞘脂; 以甲羥戊酸為前體合成甾醇、類胡蘿蔔素和碳水化合物; 以乙醯CoA和 3- 磷酸甘油為前體合成磷脂酸、甘油二脂、甘油三脂和磷脂。由此可見, 在酵母細胞內油脂合成的多少, 乙醯 CoA 起了主導作用, 而乙醯 CoA 的形成又受到氮源多少、 AMP 和異檸檬酸脫氫酶活力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微生物油脂在食用油方面的應用
微生物油脂是繼植物油脂、動物油脂之後開發出來的又一人類食用油脂新資源。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 γ - 亞麻酸(GLA)、花生四烯酸(AA)含量高的微生物相繼在日本、英國、法國、紐西蘭等國投入工業化生產, 日本、英國已有 AA 發酵產品投入市場。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 開發利用微生物進行功能性油脂的生產成為一大熱點, 如利用深黃被孢霉進行GLA 的生產, 以及利用微生物培養生產 EPA、 DHA等營養價值高且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功能油脂的
研究。
微生物油脂在生物柴油生產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