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科技創新平台)是教育部“985工程”二期重點建設項目之一,成立於2005年4月。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科技創新平台)位於復旦大學江灣新校區,規劃總建築面積為40000平方米。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科技創新平台))圍繞國家重大需求,瞄準先進材料發展的前沿,以量子調控和分子設計為主線,在材料的設計合成、實驗製備、性能評估及其新型器件的構築與製備、操作過程的理論與模擬及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準備等不同層面,通過物理、化學、生物、材料、信息、醫學和環境等多學科的高度交叉融合,將復旦大學物質科學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力量進行有機重組與整合,形成微納電子材料、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功能分子材料三個研究方向,並設有新能源研究院、上海華誼(集團)公司-復旦大學工業催化和功能材料研究中心以及平板顯示器材料研究中心,實現了一級學科之間大跨度的整合。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科技創新平台)位於復旦大學江灣新校區,規劃總建築面積為40000平方米,一期工程23000平方米於2007年開始投入使用。它構築了性能先進、結構完善、功能強大的共享技術平台。目前裝備了比較齊全的大型儀器,如核磁共振儀、高分辨透射和掃描電子顯微鏡、原子力顯微鏡、X射線單晶衍射儀、飛行時間質譜儀、瞬態/穩態熒光光譜儀、紅外和拉曼光譜儀、噴墨列印薄膜製備系統、超高角度分辨光電子能譜儀系統等,為科研工作和人才培養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環境。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科技創新平台))現有研究和技術人員60餘人,彙集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學術帶頭人和優秀學術骨幹,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0人和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7人等,形成了多支富有朝氣的多學科交叉研究隊伍,並組建了一支由高層次實驗技術人員組成的技術平台服務隊伍。
黃春輝
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並留校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及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黃春輝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是稀土配位化學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內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離、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設計、合成、結構及性質研究,特別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發光及電致發光性質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將二階非線性光學材料分子設計的原理引入到光電轉化材料的設計中,發現了兩者在構效關係上的相關性,開發了一類新的光電轉化材料。
著有《稀土配位化學》(1997)《光電功能超薄膜》(2001)和《有機電致發光材料與器件導論》(2005)。此外還參加編寫了《無機化學叢書第七卷 鈧及稀土元素》,《稀土》等五本專著。發表論文300餘篇,並被《Chem. Rev.》等著名雜誌他引1600餘次。曾獲專利2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和三等獎各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何梁何利基金進步獎。黃春輝教授已培養出20餘位理學博士和6位博士后,其中兩位獲全國優秀百篇文(1999,2003),三次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
196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此後歷任化學系助教、講師,材料系講師、副教授、教授,高分子科學系教授,1979~1981年英國Liverpool大學訪問學者,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擔任《Macromolecules》,《Polymer Journal》國際顧問編委,《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副主編,《高分子學報》、《功能高分子學報》、《應用化學》編委;曾任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聚合物分子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現擔任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委員會副主任。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著有《高分子合金的物理化學》、《高分子科學的近代論題》(編著)及《大分子自組裝》(合著)等書籍。
主要從事高分子間的相互作用與多尺度相結構研究。提出“高分子相容性的鏈構造效應”,得到高分子共混物的密度梯度模型;提出和證實了氫鍵相互作用導致的不相容-相容-絡合轉變。在大分子組裝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聚合物膠束化的新途徑,獲得了核-殼間由非共價鍵連接的聚合物膠束和空心納米球,形成了膠束化的“非嵌段共聚物路線”,得到國內外同行的認同和採用。應邀在國際知名和權威性的化學及高分子期刊上就迄今從事的四個方面的主要研究撰寫了評述。
2003年因在“高分子在稀溶液中的摺疊和組裝”研究中的成就作為第二得獎人與香港中文大學吳奇院士同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3),此前曾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 甲類)一等獎(1996)和二等獎(1989)及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1987)。發表論文220餘篇。先後培養出博士后、博士、碩士40餘名。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沈學礎院士
1958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后長期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工作。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院士。2001年調入復旦大學物理系工作。
主要從事固體光譜理論和實驗方法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教學,並取得多項重要成果。他提出並首先實現光調製共振激發譜、高壓下調製吸收光譜、帶間躍遷增強與誘發迴旋共振,使一些弱固體光譜現象觀測研究成為可能。發現半導體晶體中新一類局域化振動模,發展了固體中雜質振動的理論;發現半磁半導體中d電子和p電子態間雜化,首先測定塞曼雜化態波函數的混和與重組,將固體中微觀雜化混和的實驗與理論研究推進到新高度;最先觀測到和測定了GaAs調製摻雜多層結構的量子化能級,實驗揭示了這種結構確可形成超晶格和量子阱;將硅光熱電離光譜靈敏度提高了1—2個數量級,成為超純材料淺雜質研究檢測的首選方法之一,發現硅中兩個新施主中心和多條與雜質高激發態相關的新譜線。他關於InGaAs/GaAs中兩類超晶格電子態共存、nipi結構光生載流子的長壽命、磁場下雜質電子—光學聲子強耦合互作用等發現和研究結果,也有重要意義。因以上成果兩次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兩次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以及其它多項成果獎勵,並於1988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發表論文200多篇,並被國外同行廣為引用,包括被編寫入國外20多種專著、手冊、教科書。著有《半導體光學性質》一書,並與他人合作出版著作兩本,編輯會議文集三冊。已培養博士研究生30餘名。
此外,沈學礎還在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中取得成果,兩次獲國家“金牛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迅
195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學系;1960年1月復旦大學物理學研究生畢業。1984年8月任復旦大學教授;1985年被批准為凝聚態物理學科博士生導師;1996年5月任復旦大學首席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歷任復旦大學半導體物理教研室副主任,微電子教研室副主任,表面物理研究室副主任、主任,應用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復旦大學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等職。在國際學術界曾擔任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聯合會(IUPAP)半導體委員會委員(1993-1999年),國際學術刊物顧問編委。國內學術兼職有:曾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1996-1999年),上海市物理學會理事長(1996-2000年),中國物理學會半導體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超晶格與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和合肥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半導體學報>副主編,<物理>、 <真空科學與技術學報> 、<發光學報>等刊物編委。
長期從事半導體物理學和表面物理學的教學、科研與學科建設工作。在半導體表面與界面的結構和電子態研究,多孔硅發光特性和機理研究,硅基低維量子體系的材料製備、物理特性和新型器件研究方面,作出了許多創新成果。歷年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餘篇,其中在國際SCI刊物上發表的有170餘篇。論文被國際刊物他引1200餘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邀請報告21次,曾十餘次擔任過國際半導體物理會議、國際硅分子束外延會議、國際表面結構會議、國際固體薄膜與表面會議等等國際學術會議的程序委員會、顧問委員會、組組織委員會委員或分組會主席。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與三等獎1項,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與三等獎3項,1996年光華科技基金二等獎,1997年中國物理學會第五屆葉企孫物理獎,1998年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玉良
1974年9月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專業, 1982年8月畢業於復旦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1984年12月畢業於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1986年10月至1988年9月在西德馬普高分子研究所從事博士后工作。
曾任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主任兼高分子科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聚合物分子工程開放實驗室主任。1999年5月起任復旦大學副校長。現兼任上海新材料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高分子材料開發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化學化工會常務理事、上海市科協高級會員和上海市政府高級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2006年10月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和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2009年1月任現職。
至今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專著一部。擔任《化學學報》等五份學術雜誌的編委。研究項目“不等活性線型縮聚反應動力學研究”獲1988年度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專著《高分子科學中的Monte Carlo方法》一書,獲1995年度第二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同時獲1997年度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研究項目“含液晶體系的靜態和動態行為及PDLC材料”獲得1998年度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楊玉良教授已培養出30餘位理學博士和碩士,其中三位獲全國優秀百篇博士論文。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
1984年畢業於吉林大學化學系無機化學專業,獲得理學學士學位,1987年獲吉林大學化學系理學碩士學位。1990年獲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和吉林大學化學系理學博士學位。1990-1993年瀋陽化工學院精化系講師、副教授。1992-1993年加拿大里賈納大學化學系訪問教授,1993-1994年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化學物理系博士后,1995-1996 年美國休斯頓大學化學系博士后,1996-1998年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材料系和化學系博士后,1998年12至今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
曾獲得以色列魏茲曼科學院Feiberg 博士后獎和美國化學會 1998年度最佳博士后獎;2008年榮獲IMMA終身榮譽獎;2007年獲復旦大學校長獎;2006年入選國家級“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協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2 年獲得上海市首屆“科技英才”獎、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中科院瀋陽金屬研究所“李熏”講座獎;2002 年被Adv. Mater.雜誌評為 15年中48 位頂級作者之一;2000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稱號;2000年獲教育部陳香梅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1999 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傑出青年”基金;200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創新群體”基金。現任國際介觀結構材料協會(IMMA)理事和國際沸石協會(IZA)理事,作為大會主席組織了2006年5th IMMS系列國際會議。任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等兼職教授;中科院上海硅酸研究所無機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納米中心、廈門大學納米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南京大學納米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等學術委員會委員。合成了多種大孔徑介孔分子篩新材料,發表論文220餘篇(其中 Science、Nature 四篇,Nature Materials一篇)。獲得美國專利6 項,中國發明專利 26項。其論文被同行引用9500餘次,第一作者或通訊聯繫人發表的論文被引用8000餘次,單篇最高引用次數 1600餘次。趙東元教授指導的博士有三位獲全國優秀百篇博士論文,兩位獲全國優秀百篇博士論文提名獎。
復旦大學先進材料實驗室(科技創新平台)成立以來,在“985工程”二期整體建設各方面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平台一直圍繞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瞄準“十一五”規劃和高新技術產業需求,承擔了大量國家重大研究課題項目,包括主持“973”項目3項、“863”項目2項、科技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3項、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4項、教育部“111”引智計劃重大1項、上海市科委重大項目2項。獲得國家基金委創新群體(延續)項目2項、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2項。平台成立以來,獲得多項各類科研和人才獎勵,其中包括國際青年科學家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精英獎和提名獎各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1名、中國青年科技獎1名、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2名、入選上海市優秀科學帶頭人2名。迄今為止,平台的科研人員共發表論文680餘篇,其中包括在NaturalMaterials,NaturePhysics,J.Am.Chem.Soc.,Phys.Rew.Lett.,Adv.Mater.,Angew.Chem.Int.Ed.,Acc.Chem.Res.等國際和專業頂級雜誌上發表的40餘篇;申請專利和公開各類發明專利百餘項。
專 利 名 稱 | 發明人 | 專利號 |
一種三重核殼結構的磁性納米粒子及其製備方法 | 湯慧利,任瑜,岳斌,賀鶴勇 | ZL 200610147251.8 |
一種四方相介孔硫酸氧化鋯固體超強酸的製備方法 | 岳斌,程紀芳,周琰,賀鶴勇 | ZL 200710038103.7 |
一種烯烴聚合催化劑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 | 金國新,湯光榮 | 200710040016.5 |
一種烯烴聚合催化製備聚降冰片烯的方法 | 金國新,湯光榮 | 200710040021.6 |
一種無鹵低煙超薄型有機無機複合防火塗料及其製備方法 | 武利民,游波,彭勃,邢文濤,馬曉華,楊海華 | ZL200610118689.3 |
一種具有隨角異色效果金屬面漆及其製備方法 | 武利民,劉婭莉,於占鋒,游波,周樹學 | ZL200410099081.1 |
一種水性納米複合聚酯聚氨酯塗層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 游波,武利民,廖惠敏 | ZL200610026686.7 |
Preparation of high solid polyester polyol/silica nanocompositie resin with low viscosity and its related nanocomposite coating composition | Limin Wu, Shuxue Zhou, Yongchun Chen, Bo You, Guangxin Gu | US patent,US7476707 |
超電容器用導電性碳包覆鋰鈦氧電極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 夏永姚 程亮 | ZL 2005 1 0030998.0 |
高比表面鱗片狀石墨作為電極材料的電化學電容器 | 夏永姚 李會巧 | ZL 2007 1 0036305.8 |
一種氧化鋅-聚合物核殼型發光納米粒子及其製備方法 | 熊煥明 夏永姚 | ZL 2005 1 0110459.8 |
c軸垂直的取向L10相FePt磁記錄薄膜的製備方法 | 馬斌,查超麟,金慶原 | ZL200610118917.7 |
一種可降解的溫敏性化學交聯水凝膠及其製備方法 | 丁建東、俞麟 | ZL200610148155.5 |
一種水溶性CdTe/CdS核/殼型量子點的製備方法。 | 何耀、黃維、汪聯輝、范曲立、陸昊婷、賽麗曼、賴文勇 | ZL200510111833.6 |
具有十二面體結構的高分子複合微粒及其製備方法 | 鄧勇輝,劉翀,郁挺,張福強,屠波,吳曉京,趙東元 | ZL20061147256.0 |
納米結晶大孔徑介孔氧化物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 董維陽,李哲偉,孫堯俊,趙東元,華偉明,呂新春 | ZL20061117298.X |
一種具有三維連通、雙連續孔道結構的大孔徑介孔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 劉曉英,田博之,屠波,趙東元 | ZL 02151024.5 |
專 利 名 稱 | 發明人 | 申請號 |
一種透明隔熱塗敷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 | 顧廣新、武利民、 魏勇、游波 | 200910051236.7 |
一種溶致色彩響應透明膜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 武利民、段鈴麗、 游波、周樹學 | 200910051680.9 |
一種具有緩釋特性的硅油微膠囊 | 周樹學,龐宏波,武利民,陳敏,顧廣新 | 200910196676.1 |
一種水性納米氧化鋯顆粒材料及其 塗膜的製備方法 | 周樹學,羅開清, 武利民,游波 | 200910196675.7 |
易軸垂直取向的人工合成反鐵磁體和 贗自旋閥薄膜結構 | 張宗芝,賀赫, 馬斌,金慶原 | 200910197211.8 |
一種LiFePO/C複合材料的製備方法 | 余愛水,劉佳麗,黃桃 | 200910195813.x |
超高比能可充式全固態鋰空氣電池 | 余愛水 | 200810037116.7 |
鎳納米粒子修飾碳納米管的方法 | 唐越超,汪長春, 楊東,徐華龍 | 200910050996.6 |
一種物理交聯的水凝膠組合物及其 製備方法和應用 | 丁建東、俞麟 | 200910049664.6 |
一種多層多孔支架及其製備方法 | 丁建東、張正 | 200910050499.6 |
一種超長芯-殼結構硅納米線及其製備方法 | 樊永良,張翔九 | 200910199052.5 |
一種磁性無機空心複合微球及其製備方法 | 鄧勇輝,劉嘉, 劉翀,趙東元 | 200810037451.70 |
一種有序介孔炭-磂納米複合徵集材料及 其製備方法 | 孫世剛,陳書如,趙東元, 姜艷霞,翟贇璞,黃令 | 200910111579.80 |
三維有序無機磁性大孔材料及其製備方法 | 鄧勇輝, 劉嘉, 趙東元 | 200910052914.10 |
超順磁性無機納米微球及其製備方法 | 劉嘉,鄧勇輝,趙東元 | 200910054526.70 |
用靜電噴射技術製備的絲蛋白納米微球 及其製備方法和製備裝置 | 邵正中,袁青青,陳新等 | 200910195454.80 |
一種製備鉬氧化物-聚苯胺複合納米線 及納米管的方法 | 唐頤,王思濃, 高慶生,張亞紅 | 200910199748.80 |
2009年度趙東元院士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獎”;武利民教授為學術帶頭人的研究集體獲得了2009年教育部創新團隊(公示),並為2008年度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及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徐華龍教授獲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狀;賀鶴勇教授獲上海領軍人才;夏永姚教授獲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A類)、國家基礎青年科學基金;汪聯輝教授等獲中國分析測試協會科學技術獎(CAIA獎)一等獎;汪長春教授獲育才獎;陳新教授獲“上海優秀高校青年教師”;車仁超研究員獲2009年上海市曙光學者。
2008年度趙東元院士獲得TWAS化學獎和IMMA終身成就獎(國際);武利民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趙東元院士指導的博士生孟岩同學獲得了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武利民教授並分別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石化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科學研究成果技術發明一等獎(省部級)。
獲獎人 | 獲獎情況 |
封東來 | 國際青年 科學家獎(2005) |
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2006) |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06) | |
金曉峰 | 復旦大學“校長獎”(2006) |
金國新 |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計劃(2006) |
陸 昉 |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2007) |
上海市勞動模範(2007) | |
上海市領軍人才(2007) | |
錢列加 |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 |
邵正中 | 上海市自然科學“牡丹獎”(2006)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08) | |
唐 頤 | 上海領軍人才(2007) |
武利民 | 上海市領軍人才(2007) |
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2007) | |
楊玉良 | 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7) |
趙東元 | 復旦大學校長獎(2007) |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06) | |
IMMA終身榮譽獎(2008) |
姓名 | 職務 | 崗位職責 |
趙東元 | 主任 | 主持全面行政工作 |
唐曉林 | 總支書記 | 主持黨務工作 |
邵正中 | 副主任 | 研究生培養、學術交流 |
徐華龍 | 副主任 | 科研、新能源研究院 |
封東來 | 副主任 | 人力資源 |
姓 名 | 職 務 |
朱興榮 | 綜合辦公室主任 |
孫秋紅 | 人事秘書/科研秘書 |
白 敏 | 研究生秘書/總支幹事 |
郭 程 | 院士秘書/外事秘書 |
馬萬里 |
姓 名 | 職 務 |
汪敏 | 研工組組長 |
崔涵冰 | 輔導員 |
楊笑迪 | 輔導員 |
白 敏 | 研究生秘書 |
主任 | 邵正中 | |||
副主任 | 封東來 | |||
委員 | 車仁超 姜良斌彭慧勝喬 山汪長春汪聯輝夏永姚徐華龍趙東元(按姓氏拼音排序) | |||
秘書 | 孫秋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