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西鎮

位於山東省青島市的舊區劃名

台西鎮(德語拼音:Taihsitschen),中國青島市舊區劃名,位於膠州灣東岸現市南區台西半島中部,鐵路青島站以西。台西鎮是膠州灣租借地要塞防線內界規劃建設4個區域之一,也是2個華人勞工居住區之一,因地處觀象台(一說為鳳台嶺,今貯水山)以西而得名。

概況


台西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和市北區西端,西瀕膠州灣、南接團島灣、東臨鐵路青島站、北連青島大港。因原有台西區而得名。現在台西的範圍指的是河南路以西、膠州灣以東的地區。作為擁有青島市人口密度最大、居民最集中的純居住區的老城區,近幾年圍繞該區域,一批用於拆遷安置和提升居民居住狀況的高層居民小區陸續規劃建設完成,但該區域中心部分卻缺少相關規劃建設。《青島市市南區河南路以西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草案給該區域未來發展的定位為“以航運商務、海岸線開發、站前改造為帶動,以城區整體繁榮為目標,集居住、商務貿易、旅遊接待、娛樂休閑為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型城區,是青島膠州灣的海上門戶景觀區之一,是青島主城區中心區的組成部分。”對應台西片區的《青島市市南西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正在與市南區政府對接,編製完善規劃成果后將按程序報批。
清朝該地區原有一村莊,中文名不詳,德文音譯為Hsianmiwu,現有小梅塢、小泥窪等多種寫法。1901年,膠澳總督府高價收購了原村莊,開始建設台西鎮,后逐漸形成了青島華人住宅區“市鎮”。1910年,膠澳總督府設置台西鎮為租界內界的四區之一。1929年9月,青島市政府撤銷台西鎮,成立第一區。1935年5月,青島市政府重劃市鄉區域並改定名稱,撤銷第一區,成立 台西區。
廣義的台西是指中山路以西的地方,狹義的台西是指廣州路以西

坐標


36°03′40〃N 120°17′50〃E?1?3 / ?1?336.06111°N 120.29722°E

著名地標


西嶺

作為一座“山嶺”,西嶺的自然實體的主體已經不復存在,其所在的範圍一般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指四川路、廣州路、貴州路合圍的部分,最高點(山頂)位於雲南路、西藏路的交叉路口;西部即游內山。作為台西的重要標誌之一,現因其自然實體的消失和配套名稱的缺乏而漸漸被人們遺忘。

八大峽

該地區為1984年起為擴展台西居住區而由貴州路向南填海建成,由八條(實為十條)以中國國內著名峽谷命名的道路組成。這是條道路自西向東依次為:紅山峽路、瞿塘峽路、西陵峽路、觀音峽路、明月峽路、龍羊峽路、青銅峽路、巫峽路、劉家峽路、三門峽路。

團島

古又作“坦島”。面積0.182平方千米,海拔24米。原是一座孤島,青島建制後為減少航行船隻事故將其連同周邊的幾個島嶼填平並與大陸相連,現為主城區西南端的岬角(團島角)。團島角末端有游內山燈塔和團島炮台。團島角東側有一陸連島,稱作團島鼻。

大黑欄和小黑欄

位於青島灣西部近岸處的兩片礁叢,俗稱“大島子”和“小島子”,誤作“大黑瀾”和“小黑瀾”。青島話將石頭堆稱作“石欄子”,故大小黑欄就是大小兩個黑色的石頭堆的意思。如今大黑欄已被碼頭完全掩蓋;小黑欄除海上皇宮基石外大部分被西陵峽路掩蓋。德佔時期建於此處海岸邊的原德華大學亦俗稱俗稱“黑瀾大學”。作為台西曾經的重要標誌之一,現因其自然實體的消失和配套名稱的缺乏而漸漸被人們遺忘。

大窯溝

德佔時期大鮑島窯廠原址。現狀為居民區、商業街、德國風情街。作為台西的重要標誌之一,雖然其人文實體已經消失,但因同名公交車站的保留而為人熟知。

小港

德佔時期的民用漁港。現為規劃中的用於商住和觀光的維多利亞港灣

中港

現狀為青島港客運站

大港

青島港老港區。現共有一號至八號,共八個碼頭。

輪渡

1986年成立的青島輪渡有限責任公司,現營運青島至黃島薛家島渡輪航班。

后海

居民慣稱“后海沿”
指膠州灣東岸地區,與市南區南部被稱為“前海”的黃海海域對應。有造船廠等,是原市區西部老工業區的南部起點。現規劃為居住區和海陸交通樞紐。

西大森

大致範圍在山西路、四川路、東平路與鐵路的合圍區域。該地區早期建設有從事進出口業務的大森洋行(Ritthausen, Otto & Co.)的部分工廠,或因此而得名。“西大森”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成為集販售、餐飲、娛樂於一體的特色街巷群落,因熱鬧的天成戲院和平民市場而為當時的老百姓所熟知。著名評劇藝術家新鳳霞早年曾在此撂地演出。西大森緊靠天橋。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后因舊城改造而被拆除,昔日的市井文化不復存在。

天橋

指1924年10月11日建成,原連接原台西區與原市南區的人行跨鐵路橋——定庵橋。後於1948年改稱泰雲橋,1970年改建並改名為躍進橋。最終於1990年因火車站改造而被拆除。其周邊區域原為農貿市場,現因膠寧高架路三期工程而被拆遷。作為台西的重要標誌之一,現因其人文實體的消失而漸漸被人們遺忘。

青島西鎮公園

西鎮公園又稱“台西鎮公園”、“台西公園”,位於青島市市南區今貴州路、南陽路之間,建於1936年。據民國36年(1947年)版的《青島指南》記載:“位於市南區之西南部,台西鎮之東南,東臨鄆城南路,南接貴州路,北鄰南陽路,西為成武路,佔地約5290平方米,周圍石柱欄桿,種植花木,石桌石凳及鐵椅散布園內。園內西南部辟一圓形水池,盛夏之際,每值夕陽西下,附近居民均集中於園中,做各種遊戲,誠西鎮一帶納涼佳地”。除此,園內尚建有兒童活動場地,亭子位於假山上。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后,在公園東半部建鐵路職工宿舍,西半部成為日軍露天倉庫,公園消亡。

青島膠州灣隧道

2011年6月30日正式通車的青島膠州灣隧道青島端出入口全部位於台西片區。其中主進口位於四川路,主出口位於雲南路;進口匝道位於台西三路,出口匝道位於團島二路。

團島燈塔

台西鎮
台西鎮
1897年11月,德國派兵強佔青島,為了加強在青島的殖民統治,在各處修建了許多工事,並於1900年在團島最西端的小山上建起一座燈塔,稱為團島燈塔,又稱游內山燈塔,舊時俗稱“燈樓子”或“燈台”因處在岬角,所以團島燈塔在夜晚發出白綠紅三色燈光。其中,白光為主航道指示,綠光為港口停泊方向指示,紅光為岸礁警示。當年,德軍將燈塔周圍的團島岬角封閉起來,作為軍事禁區,每天在這裡記錄進出膠州灣的船舶數量、天氣情況以及海流狀況等。
團島燈塔是八角形石砌結構,塔高15.2米,燈高24米,使用750毫米鼓形透鏡和1000瓦聚光燈泡,光色為白綠紅三色。沿著螺旋形樓梯一步步登上塔頂,每一級台階都彷彿是一段歷史。塔頂的燈器還是當年德國人使用的鼓形透鏡,被管理人員保養得像新的一樣,日復一日地為進出膠州灣的船舶導航。

主要道路


台西的道路多於德佔時期因地勢而修建,多曲折迂迴和斜坡;少有筆直、寬闊、正南正北的道路。即便是交通幹道,大多也因居民區密集,空間受限、建設資金缺乏或總體發展方向定位不明,而無法或沒有被擴建改造。
四川路——莘縣路——冠縣路——新疆路(后海乾道)
台西三路(台西核心區幹道)——雲南路(原台西鎮街)
台西一路 ——嘉祥路
台西四路、西藏路——費縣路(連接青島火車站的幹道)
貴州路(通向市南東部的起點)
廣州路(南北向幹道)
東平路(連接青島火車站和青島輪渡站)
瞿塘峽路(八大峽幹道)
西陵峽路(濱海步行道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