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娘

南宋參知政事陳肇的女兒

陳碧娘(?~1279年),祖父陳景肅南宋紹興知制誥,曾講學於仙人峰石屏書院和漸山石榴洞;父陳肇,又名宗一,官至參知政事兼太尉同平章事,封興國公;弟陳植,南宋末提督嶺南海路兵馬;從弟陳格,海鹽滷簿。陳碧娘自幼知書達理,喜吟詠。

個人簡介


陳碧娘出生於名門,自幼從父兄修文習武,且精通音律、能歌善舞,聰穎伶慧,被譽為才女。家人視若珙璧,因而取名陳碧娘。長成后出為南宋潮州右都統張達(今福建詔安縣四都鎮東嶠村人)夫人。

人物故事


景炎元年(1276年),元軍大舉南侵,勢如破竹,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山河破碎,社稷瀕危。皇室在部份將官的保護下南奔退守福州。祥興元年(1278年),文天祥奉命出使與元軍談判,卻被扣於敵營,旋得逃脫回福州。但此時,元軍已然分兵長驅直入,閩北淪陷。宋室群臣護駕,經閩東閩南沿海繼續南逃至廣東,無奈宋朝叛臣張弘范極力向敵寇邀功,親帶元軍勁旅對宋朝皇帝窮追不捨。文天祥閩西戰敗,退經閩南而下廣東海豐縣境,又戰敗被俘並殉國。是時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五月,端宗趙昰死於碸州(今廣東雷州灣外),陸秀夫張世傑等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移蹕崖山。時張達從廣西抗元兵敗歸家,碧娘即勸其赴崖山勤王,並渡海送夫至錢澳(今廣東南澳縣境內,後人因碧娘別夫於此亦稱“辭郎州”)而歸。陳璧娘胞弟陳植,時任提督,統率嶺南沿海一帶兵馬;堂弟陳格,時任海船鹵簿。值此國難當頭,兩弟皆尊乃姐之命,與姐夫張達合兵一處,奔赴雷州崖山,保護宋朝幼主趙昺。陳璧娘身居家中,心繫抗元前線,作《 平元曲》寄夫及二弟(植、格均隨帝昺在崖山):“虎頭將軍眼如電,領兵夜渡龍舟堰。良人腰懸大羽箭,廣西略地崖西戰。十年消息無鴻便,一紙憑誰寄春怨?日長花柳暗庭院,斜倚妝樓倦針錢。植兮再吸傾六罐,格也一彈落雙燕。何不將我張郎西,協義維舟同虎帳!無術平元報明主,恨身不是陳奇男子。倘妾當年未嫁夫,且效明妃和西虜。虜人不知肯我許,我能管弦猶長舞。二弟慨然舍我去,日睹江頭淚如雨。幾回聞雞幾瀕死,未審良人能再睹!”字裡行間充滿對親人的思念與鼓勵,弟陳格也作《崖山六脈》,以表壯志。這結詞章均被後人載錄於各地方志書,終成閩南之千古絕唱。迨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她心繫前線,聞崖山危急,毅然將愛子托寄於漳浦縣四都寮口村(今詔安縣管)的張達姐郭張氏家中,遂帶部份鄉勇義軍,前往崖山助戰。但此時元軍已攻陷崖山,張達與陳格陣亡,陳植兵敗后即遁入山林,不知所終。宰相陸秀夫負少帝投海自盡。宋將張世傑覆舟自盡,至此,宋朝乃亡。而陳璧娘趕至崖山,面對家仇國恨,且身陷絕境,但她仍當面痛斥敵寇與叛臣,最後自刎於崖山海濱,隨夫同殉國難。璧娘與夫張達所生之子,名千喬,自此由其姑撫養成人,並成家衍後於此(張千喬的後裔乃闢建一村名“東嶠”,從此歷傳一脈至今)。東嶠村中現仍保存“祖姑廟”一座,乃陳璧娘之子孫後裔為銘恩而建,刻有堂聯:“尊祖念姑,刻木不忘花月夜;歸宗撫侄,造容聊報太平年。”又“撫侄歸宗傳百世,奉姑附祖祀厶千秋”。東嶠張氏宗祠也有一楹聯:“孝可作忠,痛先人斬木救駕,特表其勛千古;思堪錫類,念我祖依姑承祧(tiao),猶存祀典萬年”。同樣也反映了此一史事。特別是《辭海》及地方戲曲《辭郎洲》亦皆記載與演繹了這位巾幗英雄陳璧娘的悲壯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