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6條詞條名為橋頭鎮的結果 展開
橋頭鎮
重慶市石柱縣橋頭鎮
橋頭鎮是廣東省東莞市下轄鎮,位於東莞市東部,地處廣東省中南部。
橋頭鎮屬亞熱帶氣候,主要地層分佈為下古生界石英片岩和下朱羅紀砂頁岩,境內有東江、謝崗水、赤山水、石馬河等河流過境,景點有蓮湖公園、天主教堂等,曾獲“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中國荷花名鎮”等榮譽。
全境多低山、中山和深丘,少平壩,周高中底,地貌呈“五馬歸槽”狀;海拔在592—1102米之間, 95% 以上的面積在海撥775米以上。全鎮最冷月平均氣溫在1.6—5.8攝氏度,7月份為全鎮最熱月,平均在28—32攝氏度; 無霜期長, 年達300天以上;雨水充沛,降雨集中在4—10月,年降雨量1600毫米以上。
全鎮土壤以黃壤、黃棕壤、紅壤、大土泥為主。林地以灌木林、喬木林為主,灌木多於喬木,森林覆蓋率達72%。全鎮多森林,多河流溪溝;林產品、水資源豐富。橋頭是木材生產重地,適宜天麻、香菇、木耳、蕨苔、木漿籽、八角茴、山奈、黃連等山珍和香料的生長。
鎮域經濟以糧食生產為主,形成以辣椒、長毛兔為主導產業的種、養業。種植業有:辣椒、蠶桑、油菜、蘑芋、黃連等作物;養殖業有:長毛兔、生豬、肉牛、山羊、雞、鴨、魚等。
境內因藤子溝水利水電工程的修建,形成了4.39平方公里的湖面,湖岸線達150餘公里,庫容量達1.93億立方米,為旅遊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橋頭交通便捷,已經形成以藤子溝水庫為中心的“一環六射”交通網路。到滬溶高速公路三河出口20公里、雙覽出口15公里、沙子出口15公里,到中益10公里,接石萬公路9公里。
2010年鎮黨委政府將緊緊圍繞“以加快發展鎮域經濟為主題,強力推進平安、暢通、森林、健康、宜居五大建設,努力把我鎮建設成為石柱龍河上游的綠色生態旅遊強鎮”的工作目標,密切配合縣旅遊局完成藤子溝水庫生態旅遊規劃,積極培育和壯大庫區生態養殖和湖泊觀光休閑旅遊等二三產業的發展,全力打造“以山為骨,以水為魂,以歷史文化為精髓,山水文化相伴,相映益彰”的渝東南湖泊旅遊新高地。
(一)黨政辦公室:
職能職責:
1.協助鎮黨委、政府抓好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上級指示的貫徹落實。
2.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做好調查研究,提出建議;提供服務,輔助決策。
3.負責鎮黨委、政府重要報告、文件的起草、修改、制發。
4.負責上級下發各種文件的收發、傳閱、管理以及鎮黨委、政府各種文件資料列印、分發、傳遞、整理、立卷、歸檔工作。
5.辦好信息,對本級和上級領導的批示進行督促查辦。
6.管理用好印章,做好會議記錄,搞好會議服務,接待好公務來客,協調好各方面關係,為黨委、政府的各項工作取道橋樑和紐帶作用。
7.抓好黨員培訓和評議工作,健全和完善黨組織各項規章制度,不斷提高黨員遵守黨規黨紀的自覺性。調查黨員違紀案件,提出處理意見。經常向鎮紀委和上級紀委彙報和反映本轄區的黨風廉政建設情況。
8.圍繞鎮工作的中心,建立健全農村基層婦女組織;完善團的制度並積極開展活動;按照上級武裝部門的安排布置,做好民兵的組織建設和武器裝備管理工作。
9.完成鎮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二)財政所:
職能職責:
1.貫徹執行國家的財政稅收方針、政策,嚴格遵守財政法規和財經制度。
2.編製鎮年度財政預算草案,督促鎮鎮嚴格執行預算,編製財政決算。
3.負責組織協調鎮財政收入,負責鎮鎮契稅、耕地佔用稅的徵收與管理。
4.負責鎮財政支出管理,貫徹“厲行節約,量入為出”的原則,進一步優化支出結構,集中財力,保證鎮工資、正常運轉和社會公共支出需要,確保鎮鎮財政收支平衡。
5.負責涉農資金的發放管理。
6.負責鎮政府預算單位會計核算及村級帳務代理工作,切實履行財政監督檢查職能。
7.負責鎮國有資產的購置、登記和處置管理,確保鎮國有資產安全和保值、增值。
8.負責鎮村債務管理,防範財政風險,切實採取措施化解鎮村債務和防止發生新的不良債務。
9.完成鎮黨委、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書記吳松: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副書記、鎮長譚友奇: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分管財政、稅務、民政、金融、保險、通訊、審計、電力工作。聯繫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縣政務服務中心、縣財政局、縣地稅局、縣審計局、縣農商行、縣國投公司、縣移動公司、縣民政局、縣殘聯、縣電力公司。
副書記、人大主席戴家富:主持鎮人大主席團工作;分管黨的建設、農業、農村、扶貧、統計工作。聯繫縣人大辦、縣農委(縣農綜辦)、縣畜牧局、縣林業局、縣扶貧辦、縣供銷合作社、縣辣椒辦、縣兩芋辦、縣校合作辦、縣統計局、縣增收辦。
紀委書記譚方祥:主持鎮紀委工作;分管機關事務、黨風廉政建設、效能建設、計劃生育、城鄉建設和管理、項目編報及招投標、創市級衛生場鎮工作。聯繫縣紀委(監察局)、縣效能辦、縣計生委、縣建委、縣國土局、縣規劃局、縣發改委、縣市政園林局、縣檔案局、縣保密局、縣愛衛辦。
副鎮長王長紅:分管政法、信訪、穩定、綜合治理工作。聯繫縣政法委、縣公安局、縣法院、縣檢察院、縣司法局、縣信訪辦、縣綜治委。
副鎮長李光斌:分管武裝、安全生產、應急搶險、交通、水務、商貿、工商、社會保障、后扶、戶籍制度改革、勞務就業、質監、葯監工作。聯繫縣武裝部、縣政府應急辦、縣水務局、縣交委、縣勞務局、縣社保局、縣商務局、縣工商局、縣質監局、縣葯監局。
組織委員馬劍虹:負責組織、人事、老幹部等工作;分管群團、旅遊、科技、環境保護工作。聯繫縣委組織部、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縣委老幹部局、縣團委、縣婦聯、縣總工會、縣旅遊局、縣科協、縣環保局。
宣傳(統戰)委員杜明發:負責宣傳、統戰、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分管文化、教育、衛生、新農合、民族宗教、工商聯工作。聯繫縣委宣傳部、縣委統戰部、縣文廣局、縣教委、縣衛生局、縣民委。
宋朝初期,就在東岸人在橋頭境內聚居生息;南宋末年,有部分人從南雄珠璣巷遷此定居,其後還有小部分於元、明、清三代相繼遷徙於此定居。
明朝以前建置
據陳伯陶主編的《東莞縣誌》記載:“明以前邑制,城內日坊,附城日廂,坊三而廂一,其在野則以鄉統都,鄉四而都十三(卷三,與地略、都坊)。”當時東莞縣分文順鄉、歸城鄉、恩德鄉、延福鄉,橋頭境內的鄉村大部分屬歸城鄉。
清朝期間建置
據陳伯陶《東莞縣誌》(與地略)載,清代東莞縣城鄉“分五屬”,即分別為捕廳、戒廳、京山司、中堂司、缺口司五屬管轄。今橋頭境內鄉村當時歸京山司管轄,京山司機構設於茶山。
民國期間建置
民國成立后,東莞縣取消了清朝的“五屬分隸”,實行縣轄區制。據有關檔案資料記載,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1月)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月)間,東莞縣轄6個區,區下設鄉,鄉下設保。當時橋頭境內基本上屬第三區,名豐樂鄉(30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間,國民黨縣政府將區鄉建置作了調整,東莞縣仍設6個區,橋頭仍屬第三區,當時人口有16123人。橋頭轄村有:橋頭墟、東橋市、巷頭、土橋、李屋、李屋新圍、鄧屋、鄧屋新圍、楊公朗、朗廈、田溪頭、路塘、馮屋、逕貝、逕貝新圍、中和墟、嶺頭、神墩、塘頭廈、石水口、嶺廈、大洲、大洲新圍、禾坑、禾坑新圍、東岸、東岸墟、邵江頭、江頭、湴湖、陳屋邊頭、中心崗、山邊、屋廈。
此外,今橋頭境內的田頭角當時則屬常平鄉。司馬、九江水則屬豐樂鄉(今屬常平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建置
古村古色1949年10月17日,東莞全境解放。建國初,東莞縣劃分8個區,橋頭屬第七區。
1953年春,東莞縣將原來的8個區劃分15個區,橋頭地區劃為第九區。
1955年9月,第九區改稱橋頭區。
1957年12月,東莞縣撤區設鄉,成立37個大鄉,橋頭鄉管轄橋頭、謝崗。
1958年9月,東莞廢大鄉制,建立人民公社制。將常平、橫瀝、橋頭、東坑4個大鄉合併成立常平人民公社。
1959年3月,橋頭從常平公社析出,成立橋頭人民公社。
1983年10月,東莞縣人民公社制度撤消,橋頭公社改為橋頭區,各大隊改為鄉。
1985年,東莞撤縣建市,東莞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11月,橋頭區改稱橋頭鎮,原區公所管轄的14個鄉略作調整,變為16個管理區和1個居委會:東江、山和、崗頭、屋廈、邵崗頭、朗廈、李屋、鄧屋、橋頭、嶺頭、逕聯、田新、石水口,大洲、禾坑、田頭角、蓮城居委會。
2000年,各管理區改稱村。
2013年,橋頭鎮轄6個社區11個村;分別為:蓮城社區、橋頭社區、逕聯社區、田新社區、嶺頭社區、大洲社區等6個社區;東江村、山和村、屋廈村、崗頭村、李屋村、鄧屋村、朗廈村、邵崗頭村、石水口村、禾坑村、田頭角村等11個村;橋頭鎮人民政府駐蓮城社區。
地理位置
橋頭鎮地處廣東省中南部,珠江水網東緣,珠江三角洲地區。鎮政府中心座標為北緯22°58´38´´,東經113°60´28´´;東連惠陽縣,南與謝崗鎮、樟木頭鎮為鄰,西與常平鎮接壤,西北與企石鎮相接。西北距莞城45公里,東南距深圳68公里,東距惠州80公里。
氣候特徵
橋頭屬亞熱帶氣候區,夏季多南風,夏秋季(7—10月)常有八級以上的颱風侵襲;冬季盛行東風和北風。靠近東江沿岸,受季候風的影響,四季分明,最高溫度36攝氏度,最低1—3攝氏度,平均氣溫22攝氏度。年日照時間在200天以上。無霜期350天,年降雨量在1800—2000毫米。
地質地貌
橋頭主要地層分佈為下古生界石英片岩和下朱羅紀砂頁岩。橋頭鎮地處東江南部泛洪區,石馬河北部,東部是一望無際的潼湖埔;中、西有連綿起伏的山嶺,形成丘陵地帶。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河流走向由南向北,與山脈走向相符。橋頭鎮的蒲瓜嶺、松山嶺、虎尾嶺等山脈來自銀瓶咀山,紅布嶺等山脈來自寶山。東西走向,高度74米。
水文特徵
橋頭新貌(3)橋頭鎮境內有東江、謝崗水、赤山水、石馬河等4條河流過境。
東江
嶺南第四大河流——珠江主要支流之一,是橋頭農田灌溉和水路運輸的主要河道。上游由東北的龍川等地經惠州向西繞惠陽永平村流經橋頭東江村和邵崗頭村,再流向企石、石排、石龍,后注入獅子洋。東江流經橋頭水域面積0.64平方公里,是聞名國內外的東深供水工程源頭。
謝崗水
源自惠陽縣潼湖西南,穿大坳村,過謝崗村,西北經下村與赤山水匯合再分流。該河西經橋頭的牛頭窩、下埔、洲寮,與石馬河匯合;東經橋頭的大洲農場、普子湖、龍屈河,從東江村潼湖水閘注入東江。
赤山水
源自檔耙山,東北流經赤山村,北流經下村注入謝崗水,分西北流向。西經橋頭逕聯村的缸瓦湖注入石馬河,北繞逕聯長圳、赤角注入石馬河。
石馬河
橋頭“荷”文化(6)東江支流,清代叫九江水,發源於深圳市寶安區大腦殼山。經觀瀾墟、塘廈、石馬墟、常平、旗嶺,由南向北流入橋頭的石水口、逕聯、橋頭、山邊、李屋、朗廈、建塘,再注入東江。該河流域面積1249平方公里,主流全長88公里,流經本鎮境內段長達9公里。兩岸河谷高程8—15米左右,河中有鵝潭、崩江潭、黃泥潭、逆風潭等。在旗嶺一段河道,20年一遇的泄洪量為2056立方米/秒,相應水位為13.10米,而枯水期流量為5立方米/秒。
土壤特徵
橋頭鎮有赤紅壤3182畝、砂岩赤紅壤4213畝、混合岩赤紅壤130畝。
橋頭鎮民族以漢族為主,2000年7月,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橋頭鎮戶籍人口為30615人,外來人口30597人。
2010年12月,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橋頭鎮戶籍人口為35887人,外來人口130887人,常住人口166774人。
2014年,戶籍人口3.7萬人,外來人口12.84萬人,總人口為16.54萬人。
2019年,戶籍人口45148人,常住人口16.77萬人。
城市建設(8)
2008年,橋頭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50.7億元,比2007年增長14.1%;完成工業總產值100億元,比2007年增長2%;鎮級可支配財政收入4.18億元,比2007年增長13.5%;各項稅收收入5.7億元,比2007年增長14.6%;外貿出口總額21.8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64%;金融機構存款餘額54.9億元,比2007年增長19.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140元,比2007年增長7%。
2014年,橋頭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3.6億元,比2013年增長5.2%;工業總產值269.8億元;出口總值30.4億美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2億元。
2019年橋頭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44700萬元,地方財政總財力182172萬元,各項稅收總額271989萬元,外貿出口總額2345437萬元。
第一產業
勞作的人們2000年,農業總產值1.87億元。2002年,農村集體凈資產9.7億元,比2001年增長12.8%;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到2.16億元,比2001年增長8%,純收入達到1.4億元。
2009年,橋頭鎮實現農業總產值6057萬元。
2010年,實現農業總產值9809.85萬元。
2014年,實現農業總產值5873萬元。
第二產業
橋頭工業園(7)
2011年,橋頭鎮加快園區建設,推動優勢產業向園區集聚,開發建設了以承載電子信息、彩印包裝、汽車零配件為重點的橋新工業園;承載五金塑膠、制衣傢具為重點的橋東工業園;承載觀光、休閑、效益農業為重點的橋頭現代農業示範園等3個園區。東坑鎮共有歐美、韓國、日本及香港、台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家外資企業,1000多家民營企業和9000多戶個體工商戶投資興業;東坑鎮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市民營科技企業50家,自主品牌企業60家,上市後備企業2家,高新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5.2%。
2014年,橋頭鎮工業總產值達269.8億元。
第三產業
橋頭商業旺地(3)2004年,橋頭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億元,外貿出口總額6.3億美元。
2014年,橋頭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2億元,增長6.9%;各項稅收收入14.4億元,增長15.5%;鎮級財政收入6.7億元,增長9.4%。2014年,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632496萬元,增長4.5%,各項貸款餘額為574688萬元,增長8.8%。
2019年,橋頭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2280萬元。
基礎設施
橋頭夜色(5)橋頭鎮中心區建成面積15平方公里;東坑鎮擁有110千伏變電站2座,自來水廠日供水能力達12萬立方米。體育中心、公園、文化廣場等文體設施網路覆蓋東坑鎮。境內有完善的電信網、網際網路等,普及開通了有線電話、行動電話、計算機網際網路和郵政快遞等業務,有東莞市東部工業園的帶動和輻射,橋頭鎮已成為東莞市內一個“宜工、宜商、宜居”的寶地,投資的熱土、創業的樂園。
教育事業
橋頭鎮中心小學2014年,橋頭鎮已形成幼兒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同步發展的格局,橋頭鎮現有學校8所,分別是:橋頭中學、橋頭鎮中心小學、橋頭鎮第一小學、橋頭鎮第二小學、橋頭鎮第三小學、橋頭鎮第四小學、橋頭鎮第五小學、北京師範大學東莞石竹附屬學校。
文化事業
月下鳳凰亭2002年,橋頭出版了10多本專著,並有了7名省、市作家,成立了文學會、書畫協會、音樂曲藝協會。
2011年,建成鎮村文化活動中心17個,圖書館(室)19個,文化廣場、公園21個,農家書屋15所。2011年,橋頭鎮成功舉辦第八屆橋頭荷花節,創新開展荷花展示、文化競技、才藝演出、商貿展銷等一系列以荷為主題的活動;成功舉辦2011荷香美食嘉年華、“荷花仙子”全國選拔賽和第三屆東莞荷花文學獎等活動,打響了橋頭荷文化品牌。橋頭成功創建“全國群眾音樂創作基地”和“東莞小小說創作基地”,橋頭鎮《荷娃曉荷》動漫作品榮獲2011第三屆中國年度十大動畫衍生產品製造獎。
醫療衛生
橋頭人民醫院2014年,橋頭有綜合性二級甲等醫院1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間,社區衛生服務站6間,民營門診部5門,村衛生所27間,村衛生站12間,醫務室3間。橋頭建立了東坑鎮衛生防疫網,對新生兒和兒童乙肝預防注射,對結核病及流行病進行全面管治,收到良好防治效果。天花、瘧疾、鼠疫等傳染病已徹底消滅。產婦死亡率降到萬分之一點一,嬰兒死亡率在千分之五點三以下。
2014年末,東坑鎮共有衛生工作人員972名,衛生技術人員861名,醫生299名,鄉村醫生37名,鄉村衛生員3名。
體育事業
1990年,橋頭鎮建成了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的體育中心,規模之宏大,設備之齊全,為全國鄉鎮之最,從而促進了體育運動的發展。鎮體委充分利用體育中心良好的場地和設施,辦起了業餘體校,從外地招聘了優秀的游泳、田徑、足球、射擊教練,大力培養體育人才。
橋頭鎮位於東莞市東部,東江中下游,毗鄰博羅縣,境內東有石馬河,西有旗嶺水,中有東深路,水陸交通便利。西北距莞城45公里,東南距深圳68公里,東距惠州80公里;位於穗港經濟走廊之間。東北部有廣惠高速公路與廣州、惠州相連,西南部有常虎高速公路與莞深高速公路、廣深高速、京珠南高速等三條高速公路相接,境內又有東部快速路、東深快速幹線分別與東莞市區和深圳市區貫通,距京九鐵路、廣九鐵路、廣梅汕鐵路等三條鐵路的交匯點(常平)僅有10公里,在約一個小時車程內有五個國際國內大型機場(香港、廣州、深圳、珠海、澳門)和多個大型港口(葵涌、鹽田、黃埔、虎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交通十分方便快捷。
公路
東深路(博羅—橋頭—深圳):隨著東深路建設,改線從中心組團和西部組團之間通過,避免過境車輛穿行鎮中心區。該道路雙行6車道,紅線寬60米。橋東大道(橋頭—惠陽):提高橋東大道的道路等級,拓寬至40米。 橋常公路(橋頭—常平):提高橋常公路的道路等級,拓寬至40米。 環城路:環繞東莞市東部工業園,是聯繫常平、橫瀝、企石和橋頭四鎮的主要通道之一,雙向6車道,紅線寬60米,並在與東深路交叉處設置立交。
快速 東部快速路是連接東莞市域東西部和東莞城區的一條快速路,與主幹道橋龍路相接,並在與東深路交叉處設置立交。規劃在東部組團北側預留一條快速路—橋博快速路,東接博深高速公路,西連東深路,雙向6車道,紅線寬60米。
橋頭鎮規劃圖內部交通 以現有的城鎮道路系統為基礎,形成以“一環、四橫、五縱”為主幹道骨架的方格網格局。
一環:由東深路和環城路共同構成,為鎮區主要交通性主幹道。
四橫: 橋常公路—橋光大道—宏業大道—文德路—光明路:為鎮區生活性主幹道,規劃紅線寬40米。 橋龍路——橋東大道:往西延伸與東部快線相接,為鎮區主要交通性主幹道,規劃紅線寬40米。 緯四路:東接中興路,為鎮區綜合性主幹道,規劃紅線寬40米。 北城路:東接環城路,西連東江大道,為鎮區綜合性主幹道,規劃紅線寬40米。
五縱: 中興路:是聯接中心組團和西部組團(東部工業園)的綜合性主幹道,規劃紅線寬40米。 東江大道—三環路—宏達路:為鎮區綜合性主幹道,規劃紅線寬40米。 李朗路—工業大道北—工業大道南:為鎮區綜合性主幹道,分別與東深路和環城路相接,規劃紅線寬40米。 經三路:為西部組團(東部工業園)綜合性主幹道,規劃紅線寬40米。 經四路:為西部組團(東部工業園)主要交通性主幹道,規劃紅線寬60米。
橋頭鎮
本地方言
橋頭鎮的本地方言為粵語
橋頭鎮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有宋屋洲和中西文化合璧的古村落,位於鎮中心區佔地20多公頃的蓮湖公園有“一湖美景,十里荷香”之譽。
蓮湖公園
蓮湖公園(5)蓮湖公園位於橋頭鎮,包括松山塔和蓮湖風景區,於2000年3月動工。2001年1月18日正式開放。蓮湖公園的建築風格,吸取蘇州與杭州等地園林的精髓。由古典牌樓、600多級登山石梯、半山亭、山腰曲徑、書畫長廊和七層觀光塔樓等構成。大門牌樓兩邊是漢白玉浮雕“八駿圖”和“九龍壁”。書畫長廊沿山脊而建,花鳥畫、山水畫、風俗畫、古代人物畫等。
松山塔樓聳立在海拔60米高的松山,呈八角形,樓高38.8米。塔底周圍的扶欄由漢白玉浮雕花紋圖案。
天主教堂
天主教堂位於橋頭鎮逕聯村羅屋東面,1889年由法國人建立。建築呈正方形,地基達2米多高,是逕聯村地基最高的建築物。教堂共二層,左右各置木製樓梯,樓層由木板鋪設;內部布局為四房一廳,其中大廳是天主教徒們開展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整個建築在外觀上呈傳統的哥特式風格,具有宗教氣派。
福音堂
福音堂福音堂(基督教堂)建於光緒二十四年(1899年),德國理宣崇牧師在橋頭逕背新圍村建立福音堂,佔地面積667平方米,樓高三層,建築呈凹字型;東側樓房三層半,底層是地下室;周圍走廊貫通,東北側是長廊式樓房,並排6間,兩層,有寫字樓、接待室和廚房;西北面是禮堂和辦公室。辦公室分招待室、藏經室,入門左邊是鐘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