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講武學校

始於清末的軍事學校

貴州軍事學校,始於清末的武備學堂。該校招收兩期學生后,即改為貴州陸軍小學堂

學校歷史


辛亥革命后,唐繼堯滇軍與黔人劉顯世等共同顛覆了貴州軍政府,以後唐繼堯任貴州都督,先設幹部學校,又在貴陽文化路口原陸軍小學堂校址開辦貴州陸軍講武堂,隸屬都督府參謀處。由滇軍將領韓鳳樓兼校長。該校任務是輪訓滇、黔軍中連以下軍官。僅辦了一期,民國2年(1913)因唐繼堯回滇,停辦。
辛亥革命后,執掌黔省軍政的興義系人物,雖多是些閉目塞聽、抱殘守缺的舊官僚,但是他們老於世故,八面玲瓏,都得到了南北軍閥的認可,這給急於出頭的以王文華為首的少壯派軍人一種壓抑感。唐繼堯離黔后,劉顯世當上貴州護軍使,王文華即與其商量重建貴州陸軍講武學校。
當時,中國正處於急劇動蕩之際,北洋政府和孫中山的廣州政府形成南北對峙狀態,貴州該何去何從,王文華和劉顯世在政治主張上卻有著不同的取向,由此而形成了新派與保守派之間的明爭暗鬥。
王文華為首的新派主張適應世界潮流,刷新貴州政治,也急於打破固有格局,維護既得利益,企盼重新進行權力重組和利益分配,轉變貴州一直處於追隨雲南尾驥的狀態。王文華等遂主張積極向外擴張,以發展自身軍事集團實力,所以創建軍校,培養軍事後備人才就成了當務之急。
民國5年(1916年),劉顯世任貴州督軍,王文華為掌握黔軍的絕對領導權,削弱黔軍對滇系的依附,擺脫滇系對黔軍影響,同時加強新派之力量,提高黔軍中下級軍官素質。於1916年3月引進了由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何應欽、谷正倫、張春圃、朱紹良李毓華王繩祖等入黔,以王文華掌握的幹部大隊為基礎,於1917年3月,在貴陽文化路口原貴州陸軍講武學校校址重建講武學校,何應欽被任命為校長(實則於1916年即招生)。以原講武學校未畢業的第二期學生編為講習班,招考中學畢業生編為學生班。學制兩年。
何應欽參照自己上過的武昌陸軍中學、日本振武學校、和日本士官學校的經驗,為貴州陸軍講武學校制訂了教育、訓練大綱,挑選學校教官和職員。以十萬元作為開辦費,購置設備。何應欽為校長、王繩祖為教育長,塗傳忠為校副官,王嗣楷為教育副官,還有軍事、戰術、兵器、地形築城、交通之教官各一名,隊長一名,軍需官、軍醫官、書記官個一名,助教若干名。一切辦妥后,便向全省各地頒布招生通知,進行招生。
招生對象為高小畢業以上學歷或有相當高小以上學歷者,直接由黔軍各團保薦的士兵優先錄取。同時為了防止貴州軍事人才外流,何應欽請求劉顯世以督軍兼省長的名義發了一個通令,要當年所有考取雲南講武學校的貴州籍學生,可不參加本省考試,直接進入貴州講武學校就學。學校初以陸軍幹部大隊編為講習班、招考學生編為學生班,此後每增招中學生一次為一期,編為兩個連,學制兩年。該校共辦7期,第2期錄240餘人,畢業180餘人。從第2期起開始分設步、炮、騎、工四科。
何應欽為防劉顯潛游擊軍勢力滲透,對興義考生,不知底細者,把關極嚴。何應欽不但拒收劉顯潛(劉顯世堂兄、貴州游擊軍總司令)送來 素質極差 考生余萬金、鄧萬昌等十多人。而且,所有應考者還須先經過體力、視力、聽力的檢查,才有筆試資格。筆試科目為國文、算術、軍事策論。軍事策論最為重要,其範圍或分析中外戰例,或討論古代兵法,或探究當代軍政之得失等。共有六七百名青年應考,經初試、複試兩階段,第一批僅招189名學生,興義人佔28名,有劉顯世次子劉劍吾、侄子劉干吾、劉曙吾、劉練吾、劉璧璋等。後來成為抗戰名將的柏輝章、何知重、吳紹周、蔣在珍、杜肇華等均出自該校。
課程分入伍期(半年)和修學期(一年半)。入伍期學“典範令”(即操典教範、條令),修學期間學習“四大教程”(即戰術、兵器、地形、築城)。學校完全採用日本士官學校教材、教育方法、軍事學理論,並特聘日本陸大生能村為顧問。學校除注重軍事教育外,兼重素質教育和政治訓練,並開有國學、孫子兵法、公文寫作,王文華、何應欽等也常作政治、哲學方面的演說,故使講武學校學生成為貴州新派的堅決擁護者。
講武學校學生紀律嚴明,頗得社會好評。學生要嚴格遵守軍隊內務、衛戍服制、衛兵勤務、服裝、武器、背負保存等規定。每一學期對上述規定中的任何一項,違犯三次者將受處分。考試時不論學科、術科有兩門不及格者,不得升級,三科不及格者,將勒令退學。一次熄燈號后 其弟何輯五外出未歸 何應欽不徇私情 禁閉何輯五3天 並訓斥他要遵守學校紀律。
第1期錄189人,旋以王繩祖為校長。3、4期為王慶芳、第7期為朱崧,趙鑒任教育長。第3期錄98人,時盧燾第1混成旅駐湘西辰州,控制湘西地盤,為鞏固湘西,消除湖南地方勢力派對黔軍存在的地域分歧,改善湘黔關係,化為一家。何與盧聯繫,動員湘籍學生和盧旅湘籍士兵報考,故第3期湘籍學生達46人,幾佔半數。並增設在職將官班,輪訓下級軍官,前4期畢業共計500餘人,多分配黔軍充任下級指揮官或見習官。后三期因為黔政混亂,學生未畢業。
韓國人金弘一因得貴州督軍劉顯世之子劉剛吾推薦,1918年12月到達貴州,改名為王雄後進入貴州陸軍講武學校學習,他到達學校時入學豫備課程將近結束,由於督軍劉顯世的特別關照,金弘一省略這一課程,從1919年1月開始在學校第2期插班學習,同年12月以優秀的成績畢業。抗日戰爭時期,金弘一更名王逸署在黔軍第102師柏輝章部任少將參謀。抗戰結束后,金弘一回國任韓國國防部部長。
1918年新派辦測量學校,由何應欽兼任校長,由谷正倫參與管理,1920年1月改名為“貴州陸軍炮騎工兵實施學校” ,監督和校長何應欽,步兵科主任王承旃、騎兵科主任蔡昆、炮兵科主任谷正倫、工兵科主任韓效昆。講武學校學生畢業后,全體學員即在此分科實習半年,學員以不同專業分屬不同連隊。成績合格后才分派到黔軍各團侯差。
本來貴州陸軍講武學校的創立,對興義系來說可謂形勢一片大好,由於劉顯世、王文華二人思想、性行、追求都大相徑庭,使得興義系新派與舊派爭權中,又多了一塊舉足輕重的陣地,以王文華為核心的新派軍人集團因此迅速崛起。劉顯世、王文華舅甥的鷸蚌相爭,也為興義系的衰落和桐梓系的崛起留下了伏筆。
桐梓周西成主政貴州后,對內加強統治,擴充軍力,他將貴州陸軍講武學校改為貴州陸軍崇武學校,劉其賢任校長,彭鴻業任教育長,嚴余春、鐘山瑛等任教官,陳仲英、黃集成等任大隊長,大量培養各類軍事人材。貴州陸軍崇武學校,是周西成治黔時代的產物,因周氏而生,隨周氏而亡。
貴州講武學校在當時並不十分有名 但卻使何應欽有了教學、管理學校的實際經驗 並為他後來 黃埔軍校的管理奠定了基礎,黃埔教官師資的基礎,實源於貴州軍事學堂的創辦。

組織結構


校長:何應欽
教育長:王繩祖、王慶芳
監督:王文華
副官:塗傳忠(號芝亭,貴州松桃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2期步科)
王嗣楷(號准之,貴州畢節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3期步科)
教官:谷正倫、張春圃、朱紹良、李毓華、諶祖晟(號少波,貴州織金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期步科)、張正綸、蔡錕、韓效錕、劉莘圓、孫毅(號宏成,貴州黃平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期步科)、趙鑒(號漸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