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一可
中國書法家、國學研究者
田一可,原名田輝,號一園主人,補拙齋主。滄州南皮人。早年得黃綺先生親炙,十七歲書作入選翰園碑林、黃河碑林。作品被小平故居及人民大會堂收藏,1992年高中畢業,執教書法於泊頭師範學校,2000年下海經商,雖鏖戰商海,猶鍾情翰墨。
【田一可】書法家、國學研究者。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田一可
名家點評田一可
認識一可是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的學術會議上。當時我做了一個題為《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企業管理》的報告。會後一可找到我,說他贊同我的觀點,希望以後有機會多交流。後來的見面是在北京大學信用研究中心的4.16論壇上。我作為嘉賓出席論壇討論。我關於誠信與企業發展的一個觀點成為了整個論壇的焦點。論壇中多位嘉賓與我展開了激烈的論辯,最後一可發表了長達十分鐘的發言,將多位嘉賓“殺”下馬去,堅定地支持我的觀點。這一次一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博學,他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充分顯示了他的深厚的國學功底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獨到見解。二是他的口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且目標明確思維縝密。三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堅定不移的信心。可以感覺得到他的信心是經過實踐的體悟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盲目迷信。四是他的閱歷,從他的發言中我能感受到他是一個有著豐富閱歷的人,從他身上我體會到了“我注六經,六經注我”的意味。五是他“我愛我師,我更愛真理”“當仁不讓於師”有主見不盲從的學術獨立精神。他對國學經典的把握和看待問題見解的深刻使我肅然起敬。事後我對一可說:“你知道那天為什麼你的發言有如此大的殺傷力嗎?因為你的身後面站的是老子、孔子、孟子等古聖先賢。”
以後的交往中我了解到,一可的第一學歷竟然是高中,高中畢業就任教於河北泊頭師範學校,從事書法教學。二十幾歲他就已經是弟子三千,可謂意氣風發少年得志!然而他沒有因為眼前的繁華而停下探索的腳步。1998年他毅然下海開始了他近八年的商旅生涯。不管是從事廣告,還是從事工程、商貿,還是面臨生活中的種種厄運的打擊,他一直堅持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的三綱,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目苛求自己言行。可以說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一可自己說:中國傳統文化拯救了他。因為他知道孔子曾經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所以在面對生活厄運,人生處在最低谷的時候他沒有變壞,沒有為了突破窮困而無所不為。另外他說中國傳統文化成就了他。在他探索的路上,有誠信,有堅忍,有克己讓人,有恭、寬、信、敏、惠這些中國傳統價值觀做支撐,他的企業越做越大,他的影響越來越廣。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他生意做到如日中天的時候他又回到了學校。他很清醒,他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他知道自己最終的歸宿在哪裡。先是到中央美術學院讀書法高研班,后是到中國藝術研究院讀研究生班。然後就是問業於北京大學的樓宇烈先生、人民大學的楊恆達先生等諸多賢達。再後來經過五年的努力一可又忝列京劇大師奚嘯伯再傳弟子的行列。受業於韓志安先生,問道於歐陽中石、張榮培等先生。幾年的學習,一可的收穫很大。一是他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得到了先生們的肯定。再是經過數年的沉澱和反思,更加堅定了從事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努力方向。2006年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主任劉寶成教授慧眼識珠,一可被倫理中心破格聘任為高級研究員,而且聘書一發就是六年。劉寶成教授曾經這樣評價一可:他是人生閱歷背景下的中國傳統倫理的踐行者和研究者。所以他的學術是鮮活的。
一可的學術成果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課程價格一路飆升。一可說,錢給的多我很高興,這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不是田一可的創造,田一可只是一個體驗者,一個敘述者,一個解讀者。從傳承的角度說不給錢我也很希望有機會講,因為這是一種責任。中國人沒有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支撐那將是什麼樣子?
縱觀中國人在國際社會中的形象,實在是讓國人汗顏。我們富有了,但是並沒有高貴。我們甚至連最基本的言談舉止行走坐卧和待人接物的規矩都不懂。中國傳統文化在我們國人的頭腦中斷裂的時間太久了。看看現在那些掌握了極大社會資源的財富新貴們,他們擁有的是什麼精神?不是貴族精神而是暴發戶精神!他們的頭腦裡面沒有溫、良、恭、儉、讓的剋制。沒有對高尚人格的追求,沒有道德至上的理念,充滿的只是對物質極大佔有的貪婪。奢華、炫富是他們生活的主題,他們擁有了極大的物質財富,但是他們的心靈是乾涸貧瘠的。
如何讓國人見利思義,而不是見錢眼開,如何挖掘國人的感恩心、愛心和責任心是現階段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這是一項偉大的任務,關係到中國人的尊嚴,關係到中華民族能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關係到五千年悠久的民族文化能不能傳承下去。
近年來一可到處奔走,為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北京紀委、中國人壽、河北省交通廳、渤海新區等幾百家單位做《把握未知的命運——國學與人生》《可持續發展與中國傳統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與職業倦怠》《可持續發展與預防職務犯罪》《從富有到高貴的113個修鍊》《弟子規與執行力修鍊》等系列國學講座。一可深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的缺失而擔憂。他深感自己作為一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者責任的重大。
大勢如潮,時代呼喚像一可這樣有責任心的學者。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說: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提高,都源於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所謂經典就是那些常讀常新的書。當我看到一可已經翻的面目全非的《論語》《道德經》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他沉浸在傳統文化海洋中的快樂,我也可以想象他面對生活的諸多艱難抉擇時的痛苦,同時我也可以體會他深入中國傳統文化探尋解決之道的艱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一可還年輕。一可以後的路還很長。一路走來,一可有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作伴。他是與智慧同行。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路上一可會越走越好!
作者周建波北京大學教授
北京大學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研究基金主任,
北京大學市場經濟研究中心負責人
走進田一可
作為同鄉、校友和如今的同事,一可有兩點令我大為欣賞,乃至感動。一是他的樂學,二是他的主見。對於求知,以現代流俗而言,一可走了一條非常的道路。他衝破了“門到門”的閉環,而較早地選擇了對生命的體認,對生活的創造。然而,他並沒有被日常的瑣屑所淹沒,更沒有因點滴的所得而自矜。不難看出,他對知識的追求不僅源於客觀的需要,而更根本地,源於其本心的樂趣。所以,當多數人將各式的文憑束之高閣以資留念的時候,他依然在孜孜以求。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論語·雍也》)在求知的道路上,一個人倘若不能隨時與本心的激情相伴,結果是註定徒勞無功的。一可應該是我可以欣賞的例外。什麼是學問?記得梁漱溟先生曾說道:有主見就是學問!先生還特彆強調說,“學問不學問,卻不在讀書之多少。”首先,主見源於對本心的堅定,源於一種“任憑日月自西東”的自信。其次,主見源於見賢思齊的選擇。解讀賢者獨特的見解和處世之道,對一個有悟性的人來說,便找到了自我否定過程中一筆用之不竭的財富。最後,主見源於對社會的真愛。一可能泰然應對世事的磨難和眾人的揶揄,能虛心求教於那些瀕危的賢能,能為家鄉、為社會持之以恆地貢獻自己的綿薄,誠屬難能可貴。無他,主見使然。“愛?有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誠望一可一如既往,以其樂學與主見,令更多的眾人感受到他真愛的光芒。劉寶成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國際經濟倫理研究中心主任。
出版物:《弟子規中的職業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