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

先秦孔子的一篇文章

論語》十則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選自《論語譯註》。《論語》是記載孔子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文集,儒家經典著作之一。一則,就是《論語》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則見於《學而》篇,第三、四、五則見於《為政》篇,第六則見於《里仁》篇,第七則見於《述而》篇,第八則見於《泰伯》,第九則見於《子罕》,第十則為《衛靈公》,其內容都與學習和為人處事有關,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其中一共有20卷。

作品賞析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複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係。
第五則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態度,端正學習態度、提高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度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和社會現象,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堅貞不屈。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個人修養。
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創作背景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事的一般原則,這篇課文中的第1至9則都屬於語錄體。本課所選10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事的原則。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人。父名叔梁紇,母為顏徵在。春秋末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幼年喪父,家中貧困,青年時曾為委吏、乘田等官職。曾問禮於老聃,問官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博聞強記,學識淵博。公元前500年,相定公,使齊國返還侵佔魯國的地域。公元前499年,任中都宰,后升大司寇,攝行相事,誅佞臣少正卯。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84年,周遊列國。公元前484年(周敬王三十六年)歸魯,一邊在杏林設壇教徒,一邊從事於著作,經他所刪定的書,有《詩》、《書》、《禮》《樂》《易》《春秋》。
公元前479年去世,葬於魯城北泗上,即今之孔林。去世后,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論語》,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在世時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中華文化的代表人物,漢武帝董仲舒提出“罷黷百家,表章六經”,確立鞏固了孔子學說在中華文化中的主軸地位,後世統治者或儒生尊稱其為聖人、文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