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致和

中國近現代昆蟲學家

管致和(1923年-1995年),浙江省富陽縣人,中國近現代昆蟲學家,農業教育家。從小學到大學,他經歷了“九·一八”事變及八年抗日戰爭,數度流浪輟學,1948年1月,管致和從浙江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畢業。管致和長期致力於昆蟲學教學和科研,是中國基礎昆蟲學教育奠基人之一;植物病毒媒介昆蟲學和化學生態學的先行者,為中國農業高等教育與昆蟲學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個人概述


簡介

管致和,1923年1月出生於浙江省富陽縣,從小學到大學,他經歷了“九·一八”及八年抗日戰爭,數度流浪輟學,目睹日本侵略暴行,使他在青少年時就有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新中國成立前夕,他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抗美援朝時,他積極參與籌款捐獻活動。

學業

在家庭和老師的影響下,管致和很重視學業。生物課的齊國佐老師使他在中學時代對生物科學就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他投考了浙江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受到系主任陳鴻逵的器重。他最喜歡動物學,並讀了很多這方面的參考書,受到董聿茂的青睞和熏陶。
大學三年級時,正值抗戰勝利,管致和去福建省立農學院借讀了一年。當時,周明牂任病蟲害系主任。他的昆蟲學基礎就是在那裡打下的。管致和常說:“我終生難忘的是這些老師愛學生的情景,也使我明白怎樣愛學生”。
1948年1月,管致和從浙江大學農學院植物病蟲害系畢業。3月,經柳支英推薦到北京大學農學院昆蟲學系任助教,當時的系主任恰是周明牂。1949年1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北大學三校農學院合併,成立北京農業大學。從此,管致和的命運就與北京農業大學緊緊結合在了一起。在這裡,他歷任植物保護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著作

管致和著述頗豐,已出版著作6種,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他的譯著有多種,大都與教學有關。
管致和曾任中國水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和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政府植保顧問團成員;中科院動物所“蟲害鼠害綜合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保環保所顧問。

工作

管致和於1948年參加中國昆蟲學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理事,1984年成為常務理事。1954年受理事會委託籌備《昆蟲知識》。該雜誌1955年創刊,他任第一任主編,后曾任《昆蟲學報》編委。管致和1982-1990年任北京昆蟲學會理事長,1988 年被市科協評為“最佳理事長”;在任期間首次查清了北京昆蟲學會會史;後為北京昆蟲學會名譽理事長。
他還是第19屆國際昆蟲學大會組織委員,1980年,他參加發起成立中國生態學會,歷任理事至1990年,併兼任《生態學報》編委,他1962年參加植保學會,並自1963年《植物保護》創刊至1986年一直擔任主管昆蟲的副主編。他積極審稿,從不拖拉壓稿,也從不計報酬。

工作簡歷


1948年3月 北大農學院昆蟲學系,助教。
1949-1982年 北京農業大學昆蟲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
1995年8月25日 因病逝世。

學術貢獻


為昆蟲學科作出貢獻

為昆蟲學學科建設作出貢獻
管致和在46年的教學生涯中,先後擔任過普通昆蟲學、昆蟲分類學昆蟲形態學昆蟲生理學昆蟲生態學、蔬菜害蟲學、農業昆蟲學、昆蟲學文獻、化學生態學9門昆蟲學課程的教學工作。他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基礎紮實,並富創新精神,因此他講的課非常受歡迎。
1955年,管致和與吳維鈞、陸近仁合作出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本《普通昆蟲學(上)》,並被全國院校採用為教材,並列為新中國成立10周年中國昆蟲學成就之一。之後,他又受農業部委託主編了全國農業院校植保專業統編教材《昆蟲學通論》上、下卷,分別於1980年和1981年出版。
1980-1984年,管致和任昆蟲學專業主任的5年間,到處爭取經費,從零開始,建立了昆蟲生理室、昆蟲病理室、顯微技術室、昆蟲生態微機室,並培養了骨幹教師分別主持上述實驗室。為調整教師隊伍知識結構,他鼓勵和安排中青年教師進修外語和分支學科。其中,昆蟲生態學、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生理生態學等新型人才在他指導下迅速成長。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北京農業大學昆蟲學專業被國家教委評為全國重點學科單位,重點學科的建設,對中國昆蟲學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發揮了很大作用。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北京農業大學從陝北遷回北京。管致和跑到北京圖書館用了半個月的時間,研究這10年國際上昆蟲學的發展動向,發現中國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太大,感觸很深。他說:“Southwood的《生態學研究方法》這本書使人幾乎看不懂,微觀上的分子生物文獻也是這樣。”他強烈地感到若要趕上去,就必須抓緊培養下一代。

昆蟲學基礎理論貢獻

在昆蟲學基礎理論上的貢獻
管致和博學廣知、精益求精,在昆蟲學領域造詣很深,發表了許多有創見的論著。如他首次以動力形態學原理研究昆蟲演化,1959年發表了《關於昆蟲翅的發生與“雙翅化”的發展問題的討論》。該文發表在昆蟲學報上,陳世驤教授在為新中國成立10年大慶寫昆蟲學科的成就時,稱該文是“中國動力形態學之開始”。
結合昆蟲生態學教學,管致和在70年代將化學生態內容納入《昆蟲生態學及害蟲預測預報原理》教材中,獨立成章,這在國內是最早的。80年代,他正式以博士點基金和國家自然基金列題研究,由此培養出中國第一位昆蟲化學生態博士,並建立了農業院校中第一個化學生態實驗室,發表有關論文8篇。1990年,他與自己的博士生合作翻譯出版了《昆蟲化學生態學》,為研究生開出了化學生態課。1992年,他應韓國邀請在害蟲綜合治理國際學術討論會上做了關於“化學生態學在害蟲綜合治理中的應用”專題報告。
管致和與吳福禎一起主編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昆蟲卷》是農業部下達的科研項目,經5年完成並於1990年出版。他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勞動。那是世界上第一本以昆蟲為主題的專業百科全書。

個人影響


管致和是中國媒介昆蟲學的帶頭人。在裘維蕃和陳鴻逵兩位教授鼓勵下,1960年管致和開始研究植物病毒病介體昆蟲,先後發表有關論文12篇。80年代,他還提出採用高稈作物間套、銀膜避蚜防病。油劑防病等措施有效控制非持久性病毒病。其中,油劑防病試驗是1965年做的,比德國早9年,比英國早15年。70年代,他創立了以分型計數法預測介體蚜蟲產生有翅若蚜的新方法。
1980年,管致和發表論文“蚜蟲唾液對白菜蕪菁花葉病毒致病力的影響”。在此以前,國外植物病毒介體領域中有一種“唾液抑制”學說風行了數十年。該學說認為,唾液對媒介昆蟲口器上的病毒抑制作用;後來Nishi進一步認為蚜蟲唾液對蚜蟲口針上的非特性病毒起抑制作用。管致和認為,原學說以蜚蠊作材料,選材上有錯誤;而Nishi以整體蚜蟲研磨代替蚜蟲唾液,未排除血淋巴的作用,是試驗方法上的錯誤。他修正了試驗方法,證明蘿蔔蚜和桃蚜唾液均能促進蕪菁花葉病毒的致病力,而且前者大於後者,與這兩種蚜蟲傳毒效能的差異完全吻合。從而,他以自己的試驗結果否定了“唾液抑制”學說。
1983年,管致和出版了《蚜蟲與植物病毒病害》專著,填補了中國植物病毒病介體昆蟲學領域的空白。該書對蚜蟲傳播的病毒病害作了全面的科學敘述,所提出的防止非持久性病毒病流行的措施,如銀膜避蚜蟲病、點播高稈作物防蚜防病,是防病策略的轉變,已在生產中發揮作用。許多人認為,這部專著標誌著“植物病毒病害介體昆蟲學”作為一門新學科在中國的興起。不僅國內搞昆蟲傳毒研究的工作者經常引用這本書的資料,而且國際上也因此將管致和視為中國這一學科領域的學術帶頭人。1984年和1988年他分別應英國和波蘭邀請進行有關媒介昆蟲學的學術交流。1991年,美國2位介體昆蟲學專家分别致函中國昆蟲學會,建議由管致和擔任第19屆國際昆蟲學大會介體昆蟲組主席。

個人榮譽


管致和著述頗豐,已出版著作6種,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他的譯著有多種,大都與教學有關。1980年,管致和參加農業部組團赴法國談判並簽署中法聯合編纂《中英法農業詞典》和《法英中農業詞典》,任中法聯合編委會成員。1982-1984年,與他人合作,研究菜粉蝶顆粒體病毒及其應用,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4-1992年,他分別應邀赴英國、波蘭、韓國進行學術交流,並應邀參加英國應用生物學家年會、韓國應用昆蟲學會成立30周年等紀念活動。1990年應美國國際環保大獎執委會主席邀請為英國牛津大學副校長R.Southwood寫學術評議書。這說明他的學術水平得到國際上的認可。1991和1994年又應邀為該獎提名獲獎候選人。

主要論著


1、管致和,吳維均譯:《Imms昆蟲學綱要》,北京:中華書局,1953
2、管致和,吳維均,陸近仁:《普通昆蟲學(上)》,上海:永祥印書館,1955
3、管致和譯:《昆蟲主要目科檢索表》,北京:財經出版社,1955
4、吳維均,管致和,趙又新,孫少軒譯:《普通昆蟲學實驗指導》,北京:財經出版社,1955
5、吳維均,管致和譯:《農作物害蟲及其它有害生物的防治(上、下冊)》,北京:財經出版社,1955,1956
6、管致和譯:《倉庫鱗翅目幼蟲的鑒別》,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7
7、管致和譯:《倉庫蛛甲科害蟲的鑒別》,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7
8、管致和譯:《倉庫鱗翅目成蟲的鑒別》,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9、管致和主編:《植物保護概論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 1995
10、管制和主編:《植物醫學導論》 ,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6

人物評價


1995年8月25日,管致和因病去世。他一生嚴於律己,樂於助人,光明磊落,篤志力行,樂觀豁達。他對昆蟲學、生態學、植保科學做出的傑出貢獻,及他對青年一代的熱心培養和殷切期望,將永遠激勵後人奮進。
1958年冬,正在北京市郊東北旺下放的管致和應公社要求協助管理永豐公社的植保工作。為更新傳統植物保護的觀念,管致和正與同事密切合作在中國建立植物醫學這門新學科。他們組織了一個多學科的小組。由他任主編寫作第一部《植物醫學導論》。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市植保站、天津市植保站等單位紛紛邀請他作報告,或開會商討辦植物醫生培訓班。有了醫院,理應有合格的、得到國家資格認定的醫生。我們的時代向農業院校的教師提出了發展植物醫學、培養植物醫生的光榮任務。“導師就是要站在時代的前列,無論他的生理年齡多麼大,他的心理年齡必須永遠年輕。”管致和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管致和招收研究生首先考慮的不是為了完成他的科研課題,而主要為了培養人才,趕上國際先進水平。他跟學生說:“如果你在我這裡呆三年,在你的領域裡不超過我,就不是好樣的。”他主張“如果我們自己的實驗室工作條件不好,就不妨借用國外或國內其他單位的條件。聯合培養研究生,就是為了取人家之所長。這樣,即使我們條件差,也可以出人才。人才是國家的,不是我個人的”。
管致和已培養碩士生12人,其中7人獲得學位,5人中途公派出國。他的博士生中已有3人獲理學博士學位,現在還有在讀博士生7名:昆蟲生理3名,昆蟲生態4名。他指導過的博士后研究人員1名,以支序分析法研究蝽總科系統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