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
南朝陵墓石刻是南朝皇帝和王侯陵墓前的神道石刻,又稱六朝石刻,全部位於江蘇省境,截至2018年底共有33處,按地區劃分,南京21處、句容1處、丹陽11處。
南朝(公元420年-479年)指的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與北朝相對的南方偏安政權,共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政權時期。歷史學也把南朝與東吳、東晉並稱為六朝時期(指南方)。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時期,多個政權交替,時局動蕩,爭戰不斷,也是一個黑暗混亂的時期。同時,整個六朝時期也是一個經濟文化大發展,民族大融合的時代,一個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的極為重要的時代。
南朝陵墓石刻
按地區劃分,南京21處、句容1處、丹陽11處。以時代區分,宋1處,齊8處,梁 13處,陳2處,具體時代失考的石刻9處。其年代最早始於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宋武帝劉裕初寧陵石刻、齊宣帝蕭承之永安陵石刻、齊武帝蕭賾景安陵石刻、齊明帝蕭鸞興安陵石刻、齊景帝蕭道生修安陵石刻、梁文帝蕭順之建陵石刻、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陳武帝陳霸先萬安陵石刻、陳文帝陳茜永寧陵石刻、蕭宏墓石刻、蕭秀墓石刻、蕭恢墓石刻、蕭譫墓石刻、蕭融墓石刻、蕭績墓石刻、蕭景墓石刻、蕭正立墓石刻,另有失考墓石刻多處。
南朝陵墓石刻
• 蕭秀介紹
蕭秀墓西石辟邪
蕭秀性格寬和,禮賢下土,精意學術,他曾招集學士劉孝標編《類苑》,書末完稿,便流行於世。
• 蕭秀墓概況
南朝陵墓石刻
頭部有鬣毛,腹側飾雙翼,翼作3翎,通體長毛捲曲如蔓,體態肥壯。這兩隻石辟邪保存得較為完好。石柱一對,東西各一,東柱僅存柱座,上圓下方,高0.70米,上為銜珠雙璃,下為方形基座,邊長1.45米,四側飾有神獸紋。西柱柱頭圓蓋及小辟邪已失,柱身、柱座保存較好,通高4.70米。柱身雕刻隱陷直刳棱紋20道,高3.86米,柱額上題刻“梁故散騎常待司空安成康王之神道”歷個字,依稀可辨;柱額下飾有一圈繩辮紋和一圈交龍紋。柱座高0.84米,上為環伏成圓形的銜珠雙螭,下為長方形基座,長1.45米,寬1.40米,造型紋飾與東柱柱座相似。
• 蕭秀墓東石刻
蕭秀墓東石碑
蕭秀墓神道石刻中設置4通石碑,這一現象在南朝陵墓中是較為罕見的。據文獻資料記載,梁天監十七年(518年)蕭秀死後,通直散騎常待、太子有衛率夏侯在(?-529年)等人上表梁武帝,請為立碑,得到許可。於是由當時的著名文人王僧孺(465年-522年)、陸垂(470年-526年)、劉孝綽(481年-539年)、裴子野(469年-530年)4人分別撰寫一篇碑文,“欲擇而用之”。由於這4位文人所寫碑文都相當精彩,難分伯仲,令人難以取捨,最後決定“四碑並建”,形成空前絕後的奇觀。
在神道石刻北側約1公里處,為蕭秀及其家族的墓地,已經過考古發掘,墓中隨葬品因早年被盜,所剩無幾。
蕭景墓
• 蕭景介紹
蕭景(477年-523年),字子昭,梁武帝叔父蕭崇之之子,梁武帝的堂弟。少好學,長於辭令。齊時曾任永寧令,政績顯著,史稱“政為百城最”(《南史·梁宗室傳》)。齊永元二年(500年),封步兵校尉。蕭衍代齊建梁后,封吳平縣侯、南兗州刺史,加都督。后歷官領軍將軍、寧蠻校尉。雍州刺史、侍中、安西將軍、郢州刺史等職。他勤於政事,頗負盛名。梁武帝對他極為器重,“軍國大事告與議決”。普通四年( 523年)卒於郢州治所江夏郡城(今湖北武昌西南黃鶴山上),時年47歲。梁武帝詔贈侍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曰忠。蕭景死後,初葬於江夏,后遷葬建康(今南京)。
蕭景墓神道石柱
• 蕭景墓神道石柱
蕭景墓神道石柱蕭景墓神道僅存一石柱,現存石柱為神道西側石柱,是南朝陵墓石柱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之一。
蕭景墓石柱上的“反左書”
據南朝梁時書法家庾元威在《論書》里介紹:“反蕭景墓石柱上的“反左書”左書者,大同中(534年-546年)東宮學士孔敬通所創。余見而達之,於是座上酬答諸君無不識者,遂呼為眾中清閑法,今學者稍多,解者益寡。”著《寶刻叢編》的南宋陳思在《書小史》中註:孔敬通“能一筆草書,一行一斷,婉約風流,特出天性,頃來莫有繼者。又創為左右書,當時座上酬答,無有識者,應元威見而達之,遂呼為眾中清閑法”。庾元威說“反左書”是梁朝大同年間孔敬通始創,然而蕭順之、蕭景均葬於大同之前,其神道石柱建立的時間當不會相隔太久,因此,“反左書”始於孔敬通的說法顯然是不準確的。實際情況是,梁朝初年“反左書”出現,大同年間盛行,其後便銷聲匿跡,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絕響。
在柱額的側麵線刻有披衣擔肩、赤腳手持蓮花的“禮佛童子”圖案。柱額之下浮雕有3個怒髮衝冠、袒胸露腹、類似鬼形的負重力士像,可能與佛教有關。再下面依次飾有一圈繩辮紋和一圈交龍紋。柱座高0.98米,上圓下方,上為銜珠雙螭,下為方形基座,基座四例刻有張口、吐舌的神怪紋飾。整個石柱造型精巧,裝飾華美,是馳名中外的雕刻藝術品。
蕭景墓至今仍未發現。
蕭宏墓東石辟邪
蕭恢(476年-526年),字弘達,梁文帝蕭順之的第九子(一說第十子),梁武帝蕭衍的異母弟。幼聰穎,7歲時便能通曉《孝經》、《論語》之義。他擅談笑,愛文酒,涉獵史籍,輕財好施,頗有士大夫風範。齊時官至北中郎外兵參軍、前軍主簿。梁天監元年(502年)封鄱陽王、侍中、前將軍,領石頭戍軍事。后累遷南徐州刺史、鄂州刺史、荊州刺史、益州刺史等職。普通七年(526年)九月卒於荊州刺史任所,時年51歲。梁武帝詔贈待中、司徒,謚曰忠烈。次年二月廿五日葬於建康。
蕭宏墓東石辟邪蕭恢墓前現存石辟邪兩隻,均為雄獸,東西相對,間距19.6米。東辟邪原來從頭至尾,縱斷為兩塊,縫寬0.14米,4足及尾部均斷,1955年11月修復。身長3.35米,高3.15米,體圍4米。西辟邪身長3.46米,高3.17米,體圍4.20米。兩辟邪造型相似,昂首張口,長舌垂胸,胸部凸出,頭有鬣毛,東辟邪翼飾6翎,西辟邪翼飾5翎,胸部飾勾雲紋,一腿前邁,長尾垂地,體態肥碩健壯。
蕭恢墓至今仍未發現。
蕭譫墓石刻位於南京市棲霞區棲霞街道新合村甘家巷四隊農田中。
蕭譫(478年一522年),字僧達,梁文帝蕭順之的第十一子,梁武帝蕭衍的異母弟。齊時官至西中郎外兵參軍。梁武帝兵入建康后,齊和帝封之為給事黃門傳郎、平西將軍、荊州刺史,加都督。
梁天監元年(502年),加封安西將軍、始興郡王。他在荊州任所,勵精為治,廣辟屯田,減省力役,頗有政聲。天監七年冬回京都建康,當地人依依不捨,作歌唱道:“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后歷官中書令、雍州刺史、益州刺史。荊州刺史。天監十八年,遷待中、中撫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領軍將軍。普通三年(522年)十一月去世,時年45歲。梁武帝詔贈詩中、司徒、驃騎將軍,謚曰忠武。
蕭譫墓辟邪
在東辟邪的腹下,確實有小辟邪,而且是兩隻。根據1997年10月18日有關專家的測量,一隻長l.25米,高 l.14米;另一隻長1.14米,高1.05米。這兩隻小辟邪造型與神道辟邪相似,面部眼、耳、口、鼻俱全,張口垂舌,腹側有翼,雙足前伸,抬頭挺胸。腹部與後腿之間未樓空,且與方形基座連為一體,整個雕刻簡樸有力。這兩隻小辟邪背部被人工鑿平,置於東辟邪的腹下,起著石墩的支撐作用。
關於小辟邪原來的位置和用途,從其基座是方形而不是圓形,可以斷定不是神道石柱柱頭之物。我們推測很有可能是作為墓葬中的鎮墓獸。1955年45月間,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在武進縣奔牛地區被毀的六朝墓中,發現兩個石質鎮墓獸-石辟邪,它們與南京、丹陽等地六朝陵墓石刻辟邪相似。其中一隻長27.3厘米,高23.4厘米;另一隻長30.3厘米,高23.7厘米。昂首張口,作蹲伏狀,有點風化殘蝕。這兩隻石質鎮墓獸與蕭譫墓東辟邪腹下的小辟邪造型相近,用途應無二致。
蕭譫墓現存石碑一通,龜趺座兩個。約立於梁朝普通三年(522年)十一月八日(《江蘇金石記》)。石碑為神道東側石碑,是南朝陵墓石碑中保存文字最多的一通石碑。本世紀20年代,南京古物保存所主任楊鹿鳴鑒於石碑前傾,為保存這份古老的文化遺產,曾親自督率石工修復。1955年,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將這塊石碑從水田中提升,並從青龍山購來石塊4個作為石座,再次對這塊石碑進行了維修加固。 1957年,建碑亭保護。碑高4.45米,寬1.60米,厚0.33米。龜躍座長1.46米,寬l.60米,高1.15米。碑首圓形,碑首中部有直徑0.10米的圓形穿孔,碑脊兩邊各飾相互交結的雙龍。碑額上書“梁故傳中司徒驃騎將軍始興忠武王之碑”17字,共5行,每行4宇,末行1字。雖是楷書,但帶有行書筆意,為歷代書家所矚目。碑陰列記人名。碑文楷書,共36行,每行86字,共3096字。碑文雖有脫落,但能夠辨認的尚有2800餘字。該碑為著名文人、東海徐勉(466年-535年)撰文,吳興貝義淵書寫,都元上石,丹陽房賢明刻字(《石刻考工錄》)。該碑碑文為楷書,梁啟超稱“南派代表,當推此碑”。
在該碑之西10.20米處的農田中,殘存有破損的龜趺座一個,與之相應;在該碑以北19.90米處,還存有破碎的龜趺座一個,說明原來可能還有石碑一對。
蕭譫墓尚有待於世人去發現。
蕭融墓石刻位於南京市棲霞區煉油廠小學內。
蕭融墓東北辟邪
在東北側石辟邪前面,有一殘存的神道石柱柱頭小辟邪。
在神道石刻西北約1公里處,1980年9月發現了蕭融夫婦合葬墓,出土石墓誌兩方。
陳文帝陳茜永寧陵石刻坐落在南京市棲霞區棲霞街道新合村獅子沖田野中。
永寧陵全景
陳茜在梁本歷任吳興太守、會稽太守,協助陳霸先消滅王僧辯部屬。陳霸先稱帝后,封為臨川王。曾召總攬軍政,后奉命駐軍皖口。永定三年(559年)六月,陳霸先死,陳茜進京繼承帝位,次年改元天嘉。
陳茜面對政局動蕩、國庫空虛、民生凋敝的局面,勵精圖治,平定各地割據勢力,使政局漸趨平穩;同時輕搖薄賦,勸課農桑,發展生產。他還反對奢靡,厲行節約。經過7年的統治,陳朝的經濟呈現復興的景象。
天康元年(566年)夏四月,陳茜病逝,年40歲。六月,謚日文皇帝,廟號世祖,葬於永寧陵。
陳文帝臨終前,曾留下遺詔,其中對其陵墓的營造提出“山陵務存儉速”(《陳書·世祖紀》)的要求。從實際情況來看,這隻不過是歷代帝王標榜節儉的官樣文章而已。
陳文帝陵前現存石麒麟兩隻,均為雄獸,東西相對,間距25.84米。東為雙角麒麟,西為獨角麒麟,保存完好,是南京地區南朝帝陵前雕刻最精美的一對石麒麟
1997年10月2日,南京博物院、東南大學建築系、南京市地方志辦公室的專家專程對西側獨角麒麟進行了重點調查、測量、繪圖。獨角麒麟身長3.19米,高3.02米,體圍2.8-3.06米,腹部最低點與底座距離是0.54米,底座高0 27米。昂首挺胸,正視前方。頭上獨角,角上有3個圓柱。雙目暴突,宛如圓珠。鼻孔圓深,直徑9.5厘米,張日含舌,舌不下垂,口腔上下寬度為34.5厘米,深度為45厘米;口腔內的舌頭長12厘米,下頦須髯分5縷飄灑胸前。腹側雙翼,作7根翎毛狀,好像振翅欲飛。4腿剛勁有力。左腿前邁,超出胸部水平距離達28厘米。左前腿周長1.28米,左後腿周長1.22米;右前腿周長1.24米,有後腿周長1.20米。5趾翹起,伊然蓄勢待發。左前趾。左後趾寬度與高度均為42厘米;有前趾寬44厘米,高36厘米,有后趾寬37厘米,高34厘米。尾巴骨節隆起,骨節兩側裝飾有對稱的捲雲紋,顯得蒼勁有力,肌豐骨健。在獨角膜膜的身上還有蕙草一樣的浮雕裝飾,顯得華美艷麗,光彩照人。雙角麒麟造型與獨角麒麟相似,唯頭部置有雙角。身長3.11米,高3.00米,體圍3.00米。
由於陳文帝陵至今仍未得到確認,因此,也有人認為該處石刻的主人不是陳文帝陳茜,而是宋文帝劉義隆,陳文帝陵應是江寧縣麒麟門外靈山之南出土一對青瓷蓮花尊以及石俑等文物的大墓。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位於江蘇省丹陽市境內蕭梁河沿岸。從陵口至水經山南北長約16公里。丹陽南朝陵墓的位置及其石刻,自唐以來《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等書多有記載。石刻造型優美生動,刻工精細逼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集中代表了南朝雕刻藝術的突出成就。
丹陽南朝陵墓石刻現已發現的主要地點有陵口鎮蕭梁河兩岸、獅子灣、仙塘、前艾廟、金王陳村、爛石壠、三城巷、水經山村等八地十處,這十處陵墓主要是南朝時的齊、梁兩代的帝王、帝后陵墓,其中有齊宣帝蕭承之的永安陵、齊景帝蕭道生的修安陵、齊武帝蕭賾的景安陵、齊明帝蕭鸞的興安陵、梁文帝蕭順之的建陵、梁武帝蕭衍的修陵以及金王陳村、爛石壠、水經山村已經無從考證而失名的陵墓。這些陵墓的前都有神道石刻,石刻的造型十分生動,氣魄雄偉,是中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