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扇鎮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位於梅州市梅縣區西北18公里,處在梅州市梅縣區與平遠縣、蕉嶺縣三區(縣)交界之處,為人口2萬多人的一個客家小鎮。提起石扇,就不能不提它的名字由來。據《嘉應州志》記載: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因境內南嶺岌有兩塊大石,高丈余,開展如扇,故名石扇。歷史上曾在銀錢設墟,曰銀錢墟;後來鎮府駐地遷出銀錢,為中和墟,但現仍存銀錢古墟場。石扇鎮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灰石、煤炭、玄武岩、花崗岩、錳、稀土、鎢、鑽沙等,其中以石灰石、煤炭和玄武岩的蘊藏量為最多。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常住人口為13751人。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
石扇屬地由石扇村、巴樟(庄)村和象村三部分組成,各屬三個不同流域,即石扇河流域、巴樟(庄)河流域和象村河流域。石扇河流域面積最大,包括三條支流:一條由真武嶂發源彙集高寨、蝦子塘溪水流經古梅陂,在下村口匯合另一條由帽山頂流出的小溪水后出三坑徑,在蕉林坑匯合藍田水、爐坑水流經后洋壩到達水口。第二條由紫湖畲發源在深垳陂匯合天字岃、銀錢村水流經水打壩、馬古墩,在四駁橋匯合第三條由徑尾、背夫坑發源,匯合大嶺村水、泉塘水、文昌祠、豬嫲田及中心約水,流經山下、馬頭上后在水口與后洋壩來水匯合,流經下扇與南嶺背,匯合兩地所有地表水后成為石扇河,再流經石峰徑、烏泥坪、金沙,在新鋪墟與平遠東石流經徐溪而出的柚樹河以及由福建武平縣發源經長潭流入的長潭河匯合稱為石窟河,再流經白渡、悅來墟、三社之後在丙村雁洋間匯入梅江。
巴樟(庄)河發源於丫髻嶂左峰的蓮塘角,流經秤鉤水匯合林保塘、西坑裡、橘九畲來水后流到大神閣,匯合湖石崗、徑子里來水后注入巴庄水庫。另一條發源於丫髻嶂右峰流經南水坑、花樹下、大水坑的支流在眼拐灣注入巴庄水庫。水庫四周小流域內地表水也匯入水庫。經調蓄髮電後下泄歸入老河床,流經打馬坪、高排下、銀營、塔下、洋門后在謝田永濟橋匯入竹洋河,下游則稱為周溪河。
象村河發源於四姑嶂西麓,流經坳上、直徑匯合坑尾水流到塔下。另一條支流發源於獅山塘,匯合大肚岃水及獅山坪地表水后在塔下與直徑水匯合,流經中村聚集了龍尾坑、老虎坑水,流經下村又彙集了梅子坑、伯公坳、石源坑等水流過水口狹隘進入竹洋村。在竹洋店子岃匯入葵嶺水、汾水河之後稱為竹洋河。竹洋河流經謝田,在永濟橋與巴庄水匯合稱為周溪河。周溪河流經金盤橋、神宮前、石子嶺、饒公橋、周溪村、盤龍橋、狀元橋之後注入梅江。
紅南(南瑞)村烏樹屯土地雖與南水坑相連,因地域跨越分水嶺,其地表水匯入桃畲水流入摺(扎)田河。摺(扎))田河屬程江流域,流經摺田、教溪口、五里亭,在渡江津匯入程江。程江在梅州城西郊鎮江寺(現德龍橋)匯入梅江。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
清雍正十一(1733)年,程鄉改名嘉應州,轄興、長、平、鎮四縣。石扇已稱為堡並轄巴樟村,直屬嘉應州。象村仍然附廓,不屬石扇堡。
清乾隆十五(1751)年,嘉應州已取消鄉、都建制,稱為路、堡、約。全縣分東、西、南、北四路共三十六堡。北路石扇堡,下轄有大嶺約、中心約、三坑約、巴樟約和蕉林約。象村仍然附廓,不屬石扇堡。
清光緒二十二(1896)年,石扇堡仍屬嘉應州,象村約已併入石扇堡。堡公所設在銀錢墟。基本上奠定了石扇的地域格局。
民國后石扇仍屬嘉應州,稱石扇堡。1913年改稱梅縣,石扇稱區,以後曾改稱第五鄉、第二十一區和石扇鄉。區(鄉)公所設在銀錢墟。所屬稱社,有蕉林社、新田社、嶺梅社、大嶺社、蔚起社、過龍社、孝雅社、三康社以及象村上社、中社、下社等(巴樟村名不詳)。后又改稱鄉、村,所屬地域不變。
1949年後仍稱石扇區,1951年併入城北區改稱石扇鄉。區(鄉)公所設在中和墟善慶廬。1952年又恢復石扇區,1958年改稱石扇人民公社,所屬稱金光(中和)、松林、西南(大嶺)、新東(新田、蕉林、東山)三坑、五一(銀錢)、巴庄(樟字已改為庄)和象村八個大隊。1958年秋蕉嶺縣併入梅縣,石扇併入新鋪人民公社。不久象村被划入竹洋人民公社。1961年梅蕉兩縣恢復分治,復稱石扇人民公社,象村回歸石扇。1963年巴庄分拆為巴庄、嘉庄、紅南三個大隊,象村分拆為建新、中村、村南三個大隊。全社共12個大隊。三坑山區的高寨、蝦子塘等散居地區曾短暫劃出成立高峰大隊,后又並歸三坑大隊。
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改稱石扇區。1986年區政府遷入中和圩新建政府樓。所屬稱管理區,地域不變。
1987年改稱石扇鎮,鎮政府駐中和圩政府樓。所屬稱村,地域不變。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行政區劃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紅南村
行政村:
441403102201 122中和村委會
441403102202 122 新東村委會
441403102200 220 村南村委會
441403102203 122 銀錢村委會
441403102204 220 三坑村委會
441403102205 122 松林村委會
441403102206 122 西南村委會
441403102207 220 加庄村委會
441403102208 220巴庄村委會
441403102209 220 紅南村委會
441403102210 220 建新村委會
441403102211 220中村村委會
2021年5月27日,梅州市梅縣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常住人口為13751人。
1998年社會總產值34400萬元,人均生產性純收入4033元。2002年,全鎮社會總產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5%;工農業總產值1.75億元,比減13%,其中工業產值3805萬元,比減35.5%,農業產值1.37億元,比增7%;鎮級機動財力13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84萬元,其中年收人3-5萬元的7個,10萬元以上的2個。農村人均純收入4205元,比上年增加42元。
2014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8.2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工業總產值3.3億元、比增12%,農業總產值3.73億元、比增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650萬元,增長73%;完成稅收780萬元,增長30%。全年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稅收收入等增速均超過全區平均水平。
2015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01億元,比增9.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433萬元,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5億元,完成稅收792萬元。
2016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9.86億元,比增9.5%;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2.096億元,比增8.44%;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8072萬元,比增104.7%;完成限上批零總額1315萬元,比增31.1%;完成稅收343萬元,比增3%;完成招商引資項目3個總投資1.5億元。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特色農業發展步伐,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全鎮新種水果900畝,優質玉米3980畝,引進種植美國夏威夷甜木瓜300畝,新建鹹菜基地100多畝。全年糧食種植面積2.l9萬畝,糧食總產8348噸,其中水稻播種面積1.51萬畝,稻穀總產6546噸,平均畝產434公斤;水果種植面積2.33萬畝,其中梅州金柚1.46萬畝,水果總產3.43萬噸,產值4993萬元,人均水果收入2600元;全年生豬飼養量3.60萬頭,出欄2.34萬頭,“三鳥”飼養量35.68萬隻,水產養殖面積1035畝,水產品產量847噸;全鎮有種養相結合的小莊園2980戶,佔全鎮農戶的62%,有50萬元以上收入的種養場1個。
抓好金柚產業,促精緻高效農業有新發展。①舉辦兩期金柚管理技術培訓班,組織部份金柚種植銷售專業戶到福建省平和縣和蕉嶺新鋪鎮等地參觀學習。②打好耕山致富大會戰,引導群眾耕山致富,新開發種植梅州金柚3000多畝。③扶持農業企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梅龍柚果公司被評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支持梅州金柚專業合作社解決倉儲問題,其中梅龍柚果已投入500多萬元投資建設集倉儲、辦公、農資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基地,逐步解決倉儲用地問題。
2016年創新實施“生態柚園”聯創工程,推行有機耕作、生態種養,普及規範化栽培管理技術,新建農檢中心和金柚文化展館,發展農電商、精深加工和鄉村生態游,聯動促進金柚提質增效。全年銷售金柚近5.6萬噸、總產值3億多元,溢值近40%,其中農電商銷售總額達5000萬元,新增市、縣級農業龍頭企業各1家;梅龍柚果公司投入4950萬元探索對柚果進行全產業鏈運營。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在加強原有鄉鎮企業內部管理工作的同時,不斷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和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骨幹企業水泥廠全年生產水泥21萬噸,增產1萬噸;引進能人投資200多萬元興建飼料廠;支持鹹菜加工廠興建廠房,建設生產基地。1998年全年全鎮企業總收入1.36億元,總產值1.33億元,實現利潤1085萬元,稅收196萬元。
2013年落實國家淘汰落後產能政策。於10月底前全面關閉石扇老廠和嘉鼎兩家水泥廠,籌資600多萬元安置了下崗職工500多人。抓招商引資,促產業轉型升級。①利用水泥廠關閉后的閑置土地、廠房,引進金輝建材有限公司投資6500萬元建設年產60萬噸、產值1.8億元粉磨站,年底開始試生產;②引進嘉鼎水泥有限公司和東二建材有限公司投資3270萬元建設水泥粉磨和乾粉砂漿項目,項目已經建成投產;③引進華興盛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建設鹹菜加工廠。
2014年繼續優化投資興業環境,主動上門為企業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務,不斷優化投資興業的軟硬體環境。大力推進企業轉型升級,科學利用淘汰的兩家立窯水泥生產廠家廢置的土地和廠房,轉型升級建成兩家年產量60萬噸的水泥粉磨生產線。三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先後引進弦線廠、泰眾科技、順順大藥房、大參林藥房、嘉東建材、華興盛現代農業等招商引資項目,總投資達1.9億元,有效促進鎮域經濟發展。四是做大做強特色農業產業,在各村建立優質金柚示範點,以點帶面推進無公害梅州金柚基地建設。以承辦全市農業冬種生產工作現場會為契機,大力發展精緻高效農業,建立以松林村300畝芥菜種植基地為代表的冬種基地2000多畝。
2016年引進新企業,總投資近1.5億元,有效壯大鎮域經濟;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家,限上批零企業1家。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2007年共投入資金200多萬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水泥村道6.2公里,鋪築東風二廠道路1.4公里,對老街街道和梅州市梅縣區梅北中學門口的道路共600米進行改造;投資5萬多元,在新東村修一條1300米長的三面光圳道,對古梅破、塘背坑、新東引水工程等進行維修;新建銀錢村址,完善紅南和松林村址,中和、村南、中村等村址正在建設中;在銀錢興建一幢二層樓的銀錢壽康老人活動中心。
2014年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年共投入交通、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資金4000多萬元,動建大小工程20多宗,有序推進X019縣道、巴庄村道、水庫除險加固等一批項目建設,全鎮農村基礎設施得到有效改善。
2016年投入3220萬元實施中小河流治理項目,投入1000多萬元實施農綜項目和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投入1500多萬元實施灌區升級改造工程;投入400多萬元實施縣鄉道路綠化亮化和擴建工程,投入200多萬元實施X019縣道生命防護欄工程,增設沿線候車廳;正在啟動實施“村村通”自來水和農村污水集中處理工程。
投入200多萬元推進鎮衛生院和12個村衛生所改建,籌集近20萬元用於獎學助困活動;大力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全年脫貧159戶223人,完成脫貧任務的34.2%,大力實施農村危、舊房改造和棚戶區改造工程,全年完成93戶農村危舊房改造,棚戶區改造項目1個;農村土地確權登記任務全面完成,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全面鋪開;護林防火實現全年無山火。
美麗鄉村建設(紅南、巴庄、加庄、中村)
2013年在紅南村打造美麗鄉村示範點。一是投入160萬元擴寬紅南主村道。二是投入30多萬元修建圳道,並進行綠化、亮化和休閑場所建設。三是投入10多萬元在紅南村道出入口建設治安崗亭2個,由專人進行24小時治安巡邏、護林防火、衛生檢查等,打造美麗、平安鄉村,並在鎮內逐步推廣。2014年底,大水坑村民小組道路擴建為雙車道,原簡易路燈升級為全新太陽能路燈。2015年底,實現紅南村至206國道全線4.5公里安裝高標準路燈,實現亮化。2016年完成206國道至湖石崗7公里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
2014年大力氣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堅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面積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2014年以來,;投入400多萬元對象村片進行小流域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投入100多萬元用於農村生活垃圾整治和綠化、美化工程,有效提升村容村貌。以紅南、巴庄村為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積極籌資100多萬元在兩個村建成小公園、村民文化活動中心等休閑場所,示範帶動其他村不斷完善村級文化基礎設施。三是在全力推動梅州金柚支柱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改進生產經營方式、提高技術含量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經濟收入水平。
2015年,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關於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工作部署,以“抓黨建、促發展、惠民生”為主題,突出“修路、種樹、活水、優環境”四大抓手,堅持“聯規劃、聯產業、聯交通、聯公共服務、聯民生改善、聯基層組織建設”六聯並舉,紮實推進中村村、加庄村兩個美麗鄉村示範點建設。累計投入近100多萬元,對兩個示範村的4座危舊房屋進行了改造提升,拆除廢舊廁所10多座,整治河道近5公里,興建公共服務設施3處,村道綠化亮化提升工程10多公里,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積極成效。其中,中村村新建老人活動中心和文化體育廣場各1個,購置廣場舞音像設備和清理環境衛生設施各1套;加庄村在村道兩旁加裝路燈、種植花草,新建成村民活動中心1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2016年創新實施“生態柚園”聯創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戶收集、村集中、鎮分類、區處理”農村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堅持以點帶面、點線面結合,突出抓好圩鎮建成區“六亂”行為、農村“髒亂差”問題和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建設,全域推進人居環境顯著改觀。全年投入6500萬元用於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配備專職保潔員30名,新增生物防火帶近7公里;新增5個省級衛生村、2個市級衛生村、2個美麗鄉村示範村、1個鎮級森林公園、1個農村文化俱樂部和1個市級文保單位。
此外,加快發展文化旅遊、電商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投入60萬元新建金柚文化展館,投入150萬元新建矮寨森林公園,投入130萬元修繕肖中將故居及附屬基礎設施,全年新增農電商推廣站2家,農家樂8家,鄉村游線路2條。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紅南村,地處偏僻,居住人口分散。主要有兩個出口:一處連通梅江區城北鎮的206國道,另一處通往石扇圩鎮。由於該村距離206國道較近,給盜賊流竄作案提供了便利。2007年10月,有熱心的外出鄉賢和村幹部商議,並出資10多萬元,在與城北鎮交界的村口建成一座治安崗亭,聘用2名村民為崗亭值班人員;同時整合全村護林員隊伍,成立了1支6人的護村隊,經常開展治安防範工作。通過崗亭值班和流動巡邏相結合,使村裡的偷盜行為大為減少。2013年3月,該村外出鄉賢又和村幹部商討,在通往圩鎮的村口再建一座治安崗亭,並解決護村隊日常運作經費問題。此舉得到了縣(區)委政法委、縣(區)公安(分)局的大力支持,並投入資金,建設治安崗亭,安裝高清視頻監控攝像頭,縣公安局贈送了兩輛巡邏用的摩托車。2013年,這座治安崗亭已建成並投入使用。
2014年石扇鎮創新社會治理服務模式,依託鎮村社會治理服務中心(站),通過幹部主動下沉一線,主動上門為群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周到的“一站式”服務,方便群眾辦事。在全鎮特別是主幹道安裝高清視頻監控80多個,全鎮共配備23名護林員,加強護林防火工作。
2016年新增4名鎮級專職安全員,督促企業落實安全經費600多萬元;全年投入130多萬元專項整治火災隱患,新增6個市政消防栓,組建兼職消防隊伍14支共140多人,推動如期高標準“脫帽摘牌”。全年查辦治安刑事案件30宗,受理辦結信訪件21宗,成功調處矛盾糾紛143宗,農村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顯著下降。
外朝天子羅芳伯、民國梅縣縣長彭精一、中將肖向榮、院士少將陳志傑。
梅州市梅縣區石扇鎮
農家特色的魚(汁)燜飯,源於石扇,是當地農家傳統招待客人的佳品。選料精細:山間草魚,農家香米,八月花生油,四季香蔥及坡地黃土生薑等,原料全部源於本土。
食材準備
主料:大米、草魚肉(當地人會少量添加“魚血、金不換”可以達到更加鮮香的效果,沒有“魚血”做法如下)
輔料:花生油、香油、蔥花
調料:胡椒粉、鹽、料酒
製作步驟
1、將魚肉洗凈,切成塊,逐塊抹上一層精鹽腌片刻。
2、炒鍋內放入花生油,燒至七成熱,飛魚塊用中火煎,煎至水分收干、魚肉兩面均呈淺黃色時,烹入料酒,加水燒開約5分鐘,至魚肉半熟,撈出備用。
3、另取鍋置於火上,倒入過濾后的煮魚的湯,、燒開後放入淘洗乾淨的大米、精鹽、胡椒粉煮沸,至米粒開花、米湯快乾時,把魚塊放在飯上面,加蓋用小火燜15分鐘,取出魚塊,把香油和蔥花放入飯鍋內拌勻。
4、食用時,將飯盛入碗中,放上魚塊。
特色:鮮香口感,營養豐富
古法魚燜飯,做法雖不算複雜,但時間較長,現在當地人也嫌製作時間長而很少去做了,要想吃到農家正宗的“魚燜飯”已不是易事。在舊時也不是隨便可以吃到,一般也只在八九月份才做這道飯菜。夏季農忙結束,石扇人有了些閑余時間,帶上新造的米和花生等當季收成的農作物去走親戚,親戚家就會做“魚燜飯”招待客人。
精華材料:高山泉水、山間草魚、農家香米、八月花生油、四季香蔥、坡地黃土生薑等。
當地人會選有八九月份新收成的稻米,新米的口感更鮮香一些。俗稱“八月花生油”用的是在八月收成的花生,顆粒特別小,榨出的花生油滴滴金黃,味道香濃。(現在這個品種的花生因為產量少當地農民已經不再種植所以在市場上已經找不到了,做“魚燜飯”的油也改由‘其它花生油’代替。)
最原始的製作工序是:先將米淘洗乾淨,備用。殺魚時用竹籤刺入魚肚放血,放出來的血用大碗裝好備用。把殺好洗凈的魚放在飯面上,加入魚血和山泉水,用農家大鍋柴火燜焗,先以猛火燜45分鐘,收火,利用碳火的餘溫把飯燜熟。待水完全收干,鍋底部分還會烤出鍋巴來。吃飯前加以香蔥粒和生薑沫、花生油把飯拌均。
人們吃魚,而不知魚亦能取血。石扇人不但知,而且還會取,以秘制之法炮製出的魚燜飯,用的是客家自榨花生油。盛出飯來,只見粒粒金黃,入口松而不膩,魚香滿口。
特產:金柚、石扇西瓜、石扇鹹菜、薑糖、三華李、早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