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堂山郭氏墓石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屬之祠堂,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南的孝堂山頂,依據其祠內題記記載,祠堂大致建造於東漢初年(1世紀左右),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石築石刻房屋建築。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用青石仿照漢代民居建築的形象並縮小比例砌成。其內石壁和石樑上遍布精美的線刻圖畫,祠堂坐北朝南,東西長4.1米,南北寬2米有餘,高2.6米。室內由一根八角石柱分為兩間,面闊3.09米,進深2.08米。墻壁為厚約20厘米的石板。屋頂為單檐懸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壟、連檐等構件的形象。其石壁上的題刻和後來的題詞,在文獻與書法上均有一定的價值。相關畫像石是研究中國漢代歷史、社會生活的重要參考。
1961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大致建造於東漢初年(1世紀左右)。
酈道元《水經注》對郭氏墓石祠已有記載,稱之為“孝子堂”。
北齊時,人們已經普遍認為該墓是郭巨之墓。
明隆慶二年(1568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進行重修並立下《重修孝堂山廟記》一碑。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曾經大修祠堂附屬廟宇,並立修廟碑一座,廟堂為八殿兩廊之規模。清同治九年(1870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再次進行重修,並立《重修孝堂山廟記》石碑一座。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6月14日,一位叫沙畹的法國漢學家來到了孝堂山,對郭氏墓石祠進行了拍攝留下了當時的一些資料照片。
民國五年(1916年),日本人關野貞來此考察並首次發表祠堂的實測圖。
1999年,按照漢代風格重修了墓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額由古建築學家羅哲文題寫。
2000年,為配合環境整治,考古人員對石祠前的幾座小型古墓進行了清理髮掘。
郭氏墓石祠自漢代以來就是名勝古迹。酈道元《水經注》對郭氏墓石祠已有記載,稱之為“孝子堂”。北齊時,人們已經普遍認為該墓是郭巨之墓。唐代開始在祠堂周圍修建廟宇。北宋趙明誠的《金石錄》對此也有著錄。明清兩代屢經修繕,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曾經大修祠堂附屬廟宇,有八殿兩廊之規模。民國初年,日本人關野貞來此考察,於1916年首次發表祠堂的實測圖。
郭氏墓石祠原是室外的露天建築。由於其在中國建築史上的重要地位,1953年,當地文物部門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圍墻,派人看護。1999年,按照漢代風格重修了覆室。“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之匾額由古建築學家羅哲文題寫。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兩側的漢墓,並將此時發現的歷代碑碣集中存放於墓園內。
布局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是孝子郭氏墓地附屬之祠堂,仿照漢代民居建築的形象並縮小比例而建,用青石砌成。祠堂為單檐懸山頂兩開間房屋,後部為祭祀用低矮石台,石祠構築情況是:東壁上下2石,西壁1石,上端皆呈銳角三角形。後壁橫列2石。前面正中立一八角形石柱,兩側山牆前面立條石柱,上托挑檐枋石。墻壁為厚約20厘米的石板。屋頂為單檐懸山式,由石板接成,石板上雕有屋脊、瓦壟、連檐等構件的形象。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坐北朝南,東西長4.1米,南北寬2米有餘,高2.6米,室內由一根八角石柱分為兩間,面闊3.09米,進深2.08米。
特點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在正中石柱和后牆間,上架三角形隔梁石,分室為兩間。屋頂前後坡備用2塊石板覆蓋。屋頂石板刻出瓦壟、勾頭、連檐形狀,東西兩端刻出排山。原有屋脊石已缺失。後期又在正中八角柱兩側另加小八角形石柱各一,上有唐宋時期題銘。
石刻畫像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其室內的三面皆有淺線刻畫像,三角石樑上也刻有畫像。畫像圖案為朝會、拜謁、出遊、狩獵、百戲等漢代貴族墓葬石刻的常見題材。橫貫西、北、東三面內壁上部的出遊圖,場面宏大,人物、車馬眾多,且刻有“大王車”三字。其他畫像有伏羲、女媧、西王母、周公輔成王、孔子見老子等神話、故事題材。祠室外壁有大量的遊人題記,最早的有紀年者為東漢中期所題,因此該祠堂的建造年代不晚於東漢中期。
石刻題記
西山牆外壁題刻
在石祠的西山牆外皮,整個牆面都是北齊武平元年(570年)的膠東王胡長仁威孝頤。全刻上下1.24米,左右2.18米,額高0.4米。在頤文之後,復有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楊傑題刻,字較頌文小很多,當是就空白之處隨意鐫刻的。
北壁東半部題刻
在北壁東段下層畫像的建築物兩側柱上有北魏高祖太和廿三年(499年)題刻內容:“太和廿三年十二月廿五日廣陵王太妃至此,國補永慶,子孫忠孝”。“太和廿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廣陵王至此,月十一日來至不上”。
北壁西半部題刻
東壁題刻
此壁題刻有王像璋於北魏明元帝永興二年(410年)相關題刻,有北齊文宣帝天保九年(558年)劉竟、劉章兄弟相關題刻。
西壁題刻
在西壁右側有漢桓帝永康元年(167年)題刻。
隔梁東半面題刻
隔梁東半面有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2年)題刻。
隔梁西半面題刻
東南角畫像石題刻
在東南角畫像旁邊有一處無年號題刻。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為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座地面房屋建築。漢代石祠據文獻記載雖然不少,但是均已倒塌,現在所發現保存完整的,就只有這一處。孝堂山石祠的建築,已經有了牆壁、柱子、梁、枋、斗、屋頂等各種粗成部份。兩山屋頂作排山枯構,檐椽已有卷殺等,這些特點,說明了後來靜多建築桔構手法與形式,在漢代已經形成。這座石祠的確是研究中國建築史的重要實物例證。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題刻和後來的題詞,內容豐富,說明了石祠建造的歷史在漢順帝永建四年(129年)以前,在文獻與書法上均有一定的價值。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的畫像在中國繪畫史上有重要的意義。漢代以前的繪畫保存下來的,除考古發掘所得畫像石、壁畫以及繪彩文物之外,保存於地面者,即在墓闕和墓前石祠等石塊之上,其中尤以石祠畫像最為豐富,刻畫各種自然與社會現象,人物、禽獸、草木、山川、天地之形狀,描繪極為生動。研究中國繪畫史者對漢代代石祠畫象具有重要意義。孝堂山石祠畫像即是非常重要的一處。
孝堂山墓碑石祠畫像石是研究漢代歷史、社會生活的重要參考。在石室畫像中表現了眾多漢代時期的歷史情況,如在東壁上戰爭的場面是與胡人作戰的場面,說明了漢代民族戰爭的史事,西壁有胡人騎駱駝,騎象來朝,漢朝派出丞相親迎的場面,說明民族和好的事實,這些內容都作為作為歷史記載的佐證。其他如像人物的服裝,是研究漢代服飾的重要參考實物,如胡人的高冠也是研究少數民族古代服飾的參考。
1953年,當地文物部門在石祠外修建了覆室和圍墻,並派人看護。
1961年,孝堂山郭氏墓石祠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考古工作者清理了祠堂正前方及兩側的漢墓,並將時時時發現的歷代碑碣集中存放於墓園內。
● 名稱由來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後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約3米,祠堂周圍還有已被盜的漢代墓群。郭氏,相傳為二十四孝中的東漢人郭巨。但郭巨為河內隆慮人(今河南林州),一說為溫人,沒有記載其來過濟南郡。祠堂內的畫像多為王者出遊及戰爭等場面,也與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認為實際上是漢代濟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無從考證,因此定名為郭氏墓石祠。
● 孝堂山文化旅遊節
2007年,孝堂山圍繞“孝”文化而創辦了孝堂山文化旅遊節。2011年,文化節活動內容有齊魯孝文化書畫作品展、十大孝子表彰頒獎大會、孝里籍友人座談會、民間舞獅舞龍民俗會演、孝堂山山會、攝影比賽和登山等活動。
孝堂山文化旅遊節現已成為當地的一項人文旅遊景觀,具有祭祀性、傳承歷史性、娛樂性和現實性。
● 書畫作品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18年間,清代畫家黃易遊歷山東並繪圖一幅《肥城孝堂山石室圖》,其左端題跋為:“趙德甫《金石錄》云:北齊《隴東王感孝頌》在平陰縣小山頂上石室,內刻人物車馬,似後漢人所為。余遣工拓視,得成王、相、胡王等標題,永建四年邵善君題名及永康、永興、延昌、武定、太和、景明、先天等年細刻之字,《感孝頌》後有唐楊傑,石柱間有唐焦昌、宋楊景略等題字。此畫現收藏在天津博物館。
孝堂山原名巫山,高不足百米,因山上建有孝子郭氏的祠堂而得名孝堂山。祠堂後有一座大墓,封土高約3米,祠堂周圍還有已被盜的漢代墓群。郭氏,相傳為二十四孝中的東漢人郭巨。但郭巨為河內隆慮人(今河南林州),一說為溫人,沒有記載其來過濟南郡。祠堂內的畫像多為王者出遊及戰爭等場面,也與郭巨身份不符,有人認為實際上是漢代濟北王墓或是二千石等高官之墓。因墓主人身份無從考證,因此定名為郭氏墓石祠
地址
孝堂山郭氏墓石祠位於山東省濟南市長清區孝里鎮南的孝堂山頂。
交通
濟南市乘坐濟長巴士1路到長清汽車站下車,換乘長清汽車站至黃崖線路專線在孝里新鎮站下車,步行即可到達孝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