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則淵

劉則淵

劉則淵(1940-2020),男,教授,博士生導師,1940年4月生於湖北恩施。

工作簡歷


21世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兼任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及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專委會主任、大連市社科聯副主席,東北大學兼職博導、天津大學大連大學等校兼職教授,曾兼任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等職。1962年大連工學院機械工程系金屬學及熱處理專業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金相熱處理方向的教學、科研和實驗工作。1964年任金相熱處理實驗室副主任。
1974年,開始從事自然辯證法研究;1978年後,先後從事科學技術哲學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戰略學科學計量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歷任大連理工大學社會科學系自然辯證法教研室副主任、講師,科學學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科學技術與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教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首任院長等職。

主要業績


著重從事科學學與科技管理、技術哲學、發展戰略學和發展經濟學諸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在學校支持下創辦了國內第一個科學學與科技管理博士學位點,創建了網路-信息-科學-經濟計量(WISE)實驗室,帶領WISE實驗室團隊在中國開拓了知識計量學與知識圖譜研究的新方向;主持和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社會科學基金和教育部、省、市科研課題2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世界新經濟增長波的來臨與中國21世紀發展對策》(《科技導報》雜誌)等200餘篇;著有《技術開發原理與方法》(合著,1986)、《發展戰略學》(1988)、《論科學技術與發展》(1997)、《現代科學技術與發展導論》(2003)、《德國技術哲學研究》(合著,2005)、《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合著,2008)等;10餘項軟科學成果及論著獲國家教委、省市科技進步獎和優秀論著獎。其中,《發展戰略學》為國內第一部關於一般發展戰略學的學術專著,先後獲遼寧省社會科學省級優秀學術成果一等獎、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科研究管理類優秀成果專著二等獎;為地方宏觀決策欄提出各類諮詢建議、立法議案、報告或文章達50餘篇,受到表獎。如《大連市高科技產業發展對策研究報告》,為大連設立高科技產業園提供了科學依據。因在社科領域的突出貢獻而享受國務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貼,被大連市委、市政府授予“大連市優秀專家”稱號。

社會職務


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副理事長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
遼寧省科學技術學會委員
大連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任
大連市技術決策與未來學研究會理事長
大連市軟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
大連理工大學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大連市委、市政府諮詢委員
大連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委員
大連市甘井子區、西崗區高級顧問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研究教授
東北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
天津大學兼職教授
大連大學兼職教授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委會副主任
《自然辯證法研究》雜誌通訊編委
科學學研究》編委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編委

研究領域


研究領域(研究課題)
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99—2001,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建設模式與系統管理研究。
2.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94—1996,中國保稅區發展戰略研究。
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5—2007,德國技術哲學發展史。
4.教育部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04,4—2004,7,高校科技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關係。
5.教育部博士點基金,2001—2003,科學學理論體系與科學技術活動基本規律研究。
6.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1998—1999,國家知識經濟體系的理論建構與對策研究。
7.遼寧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0-2002,21世紀遼寧省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選擇與區域戰略研究。
8.雲南省院省校重點合作基金項目,2001—2003,雲南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研究。
9.遼寧省科技項目,1985—1987,技術開發的方法論研究(省成果證書登記號:860646)。

教學成果


已經和現在講授的課程有:自然辯證法概論、科學研究工藝學、技術論、發展經濟學、發展戰略學、科學技術布局學、知識經濟學專題,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理工科博士生理論課)等。
指導培養的科技哲學和科學學與科技管理兩個專業的碩士畢業生20餘人,指導培養的博士畢業生40餘名,其中哲學博士12名(含在東北大學指導的科技哲學博士畢業生10人)、管理學博士30多名。

學術論著


學術論文

在省級以上報刊和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公開發表的學術論文達100餘篇,90年代以來的主要論文有:
期刊論文:
一、遼寧省認定的權威報刊:
1.中國第四紀冰川和兩種真理觀的鬥爭,哲學研究,CN 11-1140/B,1979第2期。
2.觀察的實踐意義,哲學研究,CN 11-1140/B,1981年第8期。
3.現代科學改變了世界統一圖景,哲學研究,CN 11-1140/B,1982年第7期。
4.馬克思和卡普:工程學傳統的技術哲學比較,哲學研究,CN 11-1140/B,2002年第2期。
5.德國技術哲學發展歷史的中德對話,哲學動態,CN11-1141/B,2005年第6期。
6.關於自然觀範疇體系的探索,新華文摘,CN11-1187/Z,1983年6月。
7.探索自然觀範疇體系的一些嘗試——全國高校自然辯證法教學討論會一面觀,哲學動態, CN 11-1141/B,1983年第2期。
8.唯物主義形式和科學世界圖景,光明日報,1982年7月3日。新華文摘CN11-1187/Z,1982年9月。
9.自然辯證法教學改革芻議——兼談理工科大學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系列課的構想,自然辯證法研究, CN 11-1649/B,1986年第5期。
10.論毛澤東的科學技術政策思想,自然辯證法研究, CN 11-1649/B,1993年第10期。
11.馬克思主義科學技術觀的新發展——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原理,自然辯證法研究,CN 11-1649/B,1992年第1期。
12.社會發展與社會工程學,自然辯證法研究, CN 11-1649/B,1986年第1期。
13.發展:世紀之交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的主題,自然辯證法研究,CN 11-1649/B,1996年第1期。
14.產業生態化與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自然辯證法研究,CN 11-1649/B,1994年第12期。
15.持續發展觀與產業生態化,人民日報·學者論壇,1996年1月20日。
16.國家創新體系與企業技術創新制度,新華文摘,CN11-1187/Z,2000年1月。
17.系統範疇的再思考,社會科學輯刊,1986年第1期。
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認定的權威管理期刊:
18.科學學理論體系建構的思考——基於科學計量學的中外科學學進展研究報告,科學學研究,2006,24(1):1–11.
19.現代工程前沿圖譜與中國自主創新策略. 科學學研究,2007,25(2).
20.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範式。管理學報,2007,4(2):147-154.
21.近代世界數學與科學關係的計量研究. 科學學研究. 2004.22(2): 129-136.
22.中國技術論20年, 科學學研究,紀念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成立20周年專輯, 2002.
23.近代世界哲學高潮和科學中心關係的歷史考察。科研管理,1981(1).
24.趙紅州與中國科學計量學,科學學研究,1999,17(4):104-109.
25.論技術發展模式,科學學研究 , 1985,(04) .
26.技術範疇:人對自然的能動關係——兼論廣義工藝學. 科學學研究 , 1983,(02).
三、國際學術會議上大會宣讀的論文:
27.Liu Zeyuan .On Scientometrics-Based Institutional Science studies,Second Berlin Workshop on Scientometrics and Informetrics/Collaboration in Science and in Technology and First COLLNET Meeting,1-4 September,2000,Berlin.
28.Liu Zeyuan. Knowmetric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Measurement of Knowledge Economies,Nistad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merging Trends in Science Technology Indicators of Collaboration and Second COLLNET Meeting, 20-25 February 2001, New Delhi.
29.Liu Zeyuan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Research on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German-Chinese Symposium on Ethic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6–10 Oct.2003, Berlin.
30.Liu Zeyuan .The study of China’s university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total knowledge ability.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2004.
31.Liu Zeyuan , Yue Chen.Compare of SCIENCE STUDIES Theory System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Based on Scientometrics,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ebometrics, Informetrics and Scientometrics & Seventh COLLNET Meeting. 2006,5. Nancy,France.

學術著作

編著出版的學術著作、教材和工具書10餘部,主要著作有:
自然辯證法原理(合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
☆ 技術開發原理與方法(合著),大連工學院出版社,1987年出版。
☆ 科學方法論叢書(合作主編),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劉則淵
劉則淵
☆ 發展戰略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 論科學技術與發展,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技術史(英國牛津克拉倫登出版社,第5-7卷,合作翻譯),大連理工大學等六校出版社聯合出版,1995年。
☆技術史(英國牛津克拉倫登出版社,第7卷,合作翻譯),上海科教出版社,2004年出版。
☆德國技術哲學研究》(合著),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
科學知識圖譜:方法與應用(合著),人民出版社,2008年出版。

科研項目


主持承擔或參與完成的國家級、省部級、市級的各類軟科學研究項目及成果20餘項,90年代以來的主要科研成果有:
☆ 中國保稅區發展戰略研究(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1996
☆ 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的模式研究(國家教委項目),1991
☆ 工業技術開發方法論研究,(遼寧省項目),1987
☆ 科技先導型企業專題研究(遼寧省項目),1994
☆ 大連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策研究(大連市項目),1992
☆ 大連“科技興市”戰略研究(大連市項目),1992
大連保稅區發展戰略研究(大連市項目),1992
☆ 關於煙大火車輪渡大連港首選羊頭窪港的專題討論(大連市項目),
延吉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延吉市項目),1997。
☆ 大連21世紀議程及可持續發展研究(大連市項目),1998。
☆ 現代企業技術創新制度研究(大連市項目),1998。
亞太地區港口城市發展戰略教育制度(與日本德山大學合作項目),1995。
☆ 2020年遼寧帶狀城市群開發研究(中日合作項目),1995-2000。
☆ 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城市建設模式與系統管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3。
☆ 國家知識經濟體系的建構與對策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02。
☆中德老工業基地“技術進步-資源效率”創新模式比較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7。

獲獎成果


已有6項科技成果和10餘項學術著作與論文獲得國家教委、省市科技進步獎、優秀軟科學成果獎和優秀論著獎,其中:
☆ 《發展戰略學》,獲遼寧省社會科學優秀學術成果專著一等獎(1992);
全國高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管理類專著二等獎(1995年)。
☆ 《在高校建立工程研究中心的模式研究》,或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1994年)
☆ 《大連“科技興市”戰略研究》,獲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
☆ 《大連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對策研究》,獲大連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991年)
☆ 《論技術發展模式》、《世界新經濟長波的來臨和中國二十一世紀發展對策研究》等論文,分別獲遼寧省、大連市優秀學術成果論文一等獎。

決策諮詢


自1984年以來,參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宏觀決策諮詢活動,除主持完成省市軟科學研究課題外,還作為大連市人大代表、市諮詢委員、市社科聯和市科協的成員,在省市各種會議、地方報刊、決策參考上提出和發表各類諮詢建議,受到地方黨政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許多決策諮詢建議得到採納。已被採納的或部分採納的建議有:
⒈ 設立大連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建議。
⒉ 有關大連保稅區發展戰略的與區港一體化的建議。
⒊ 大連市按“三、二、一”產業順序調整產業結構的建議。
⒋ 大連建設“生態城市”的建議。
⒌ 對煙大火車輪渡大連港址首選羊頭窪港的論證(與大連理工大學土建設
計院桂玉昆教授等人和大連市計委共同論證)。
⒍關於制定大連市科普條例的建議。
⒎關於制定大連市科教投入條例的建議。
⒏市重大建設工程項目應由人大或其常委會審議的建議。
⒐大連市“斯大林廣場”、“斯大林路”分別改為“人民廣場”、“人民路
的建議。
⒑大連發展知識經濟與建設地方創新體系的若干思路。

人物逝世


2020年2月8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科學學與技術哲學專家、大連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首任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則淵教授,因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於2020年2月8日00時59分在大連逝世,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