裙釵
詞語
裙釵,指裙子與頭釵都是婦女的衣飾,舊時借指婦女。
指婦女著裙插釵,因用為婦女的代稱。
《紅樓夢》第一回:“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
柳亞子 《香凝夫人屬題畫集·再賦兩律》之二:“茫茫宙合今何世,粥粥裙釵此最賢。”
裙釵
釵是簪的一類。簪為單股,釵為雙股,稱之釵股,簪後來稍稍演變就是釵,釵不過是兩個細尖(很像叉子)的簪罷了。古人常以“裙釵”稱女子,即裙子與釵股為婦女之代稱。富貴人家的女子,所用之釵多是以金子製作的,稱之為金釵;貧窮人家的婦女,則用荊枝代作,稱之為荊釵。
簪,亦稱笄,是古代人用以固定髮髻或連冠於發的一種長針,男女皆用,後來專指婦女插髻的首飾。
簪的插法及種類,因時而異。富貴人家的婦女,用簪多以金、銀、玉製成。《周禮》上有天子用“玉笄”的說法(見“弁師”、“追師”)。《西京雜記》: “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宮人搔頭皆用玉,玉價倍貴焉。”後代因此又稱簪為“搔頭”,馮延巳《謁金門》:“鬥雞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貧家的女子,則多用骨、竹、木製成。李山甫《貧女詩》:“平生不識繡衣裳,閑把荊簪益自傷。”王安石《杏花詩》:“野女強篸(同簪)看亦丑,少教憔悴逐荊釵。”《列女傳》載,後漢梁鴻的妻子“荊釵布裙”,也是因為梁鴻家貧,而且他立志隱居深山,希望妻子是“裘褐之人”。後代以“拙荊”為對人謙稱自己妻子的詞兒,其中“荊”即“荊釵”之省。
簪在古代女性生活中十分重要,舉行笄禮是女子成年的標誌,通常“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挽髮髻貫簪。即把頭髮盤到頭頂上用纚包住,插笄固定,表示從此成人,可以婚配了。所以後代稱女子到了結婚的年齡為“及笄之年”或簡稱“及笄”。
西遊記中的裙釵
《西遊記》第二十七回:
卻說常言有云:山高必有怪,嶺峻卻生精。果然這山上有一個妖精,孫大聖去時,驚動那怪。他在雲端里,踏著陰風,看見長老坐在地下,就不勝歡喜道:“造化,造化!幾年家人都講東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蟬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體。有人吃他一塊肉,長壽長生。真箇今日到了。”那妖精上前就要拿他,只見長老左右手下有兩員大將護持,不敢攏身。他說兩員大將是誰?說是八戒、沙僧。八戒、沙僧雖沒什麼大本事,然八戒是天蓬元帥,沙僧是捲簾大將,他的威氣尚不曾泄,故不敢攏身。妖精說:“等我且戲他戲,看怎麼說。”知
好妖精,停下陰風,在那山凹里,搖身一變,變做個月貌花容的女兒,說不盡那眉清目秀,齒白唇紅,左手提著一個青砂罐兒,右手提著一個綠磁瓶兒,從西向東,徑奔唐僧——
聖僧歇馬在山岩,忽見裙釵女近前。翠袖輕搖籠玉筍,湘裙斜拽顯金蓮。
汗流粉面花含露,塵拂峨眉柳帶煙。仔細定睛觀看處,看看行至到身邊。
《西遊記》第五十九回(節選):
裙釵本是修成怪,為子懷仇恨潑猴。行者雖然生恨怒,因師路阻讓娥流。……羅剎無知輪劍砍,猴王有意說親由。女流怎與男兒斗,到底男鋼壓女流。這個金箍鐵棒多兇猛,那個霜刃青鋒甚緊稠。劈面打,照頭丟,恨苦相持不罷休。
羅剎恨孫悟空是因為:孫悟空戰紅孩兒不勝,去落伽山請來觀音菩薩,又讓護法惠岸木吒借來李天王的天罡刀,收服了紅孩兒,讓他做了觀音菩薩的善財童子。羅剎想兒子,又見不著面,就恨猴子了。這就是“裙釵本是修成怪,為子懷仇恨潑猴。”
猴王有意說親由,他要借芭蕉扇,當然要把事情的原因說明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