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聘之

胡聘之

胡聘之(1840—1912),字蘄生,萃臣,號景伊。湖北天門竟陵人。晚清重臣、山西巡撫,洋務派主將之一。

光緒二十年(1894年),維新意識較濃的光緒皇帝賞識其創新精神和治理才能,特以從一品頂戴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副都御史身份實授山西巡撫。自1891年起至1899年,除中途短期調任浙江布政使、陝西巡撫外,胡聘之前後在山西任職近八年,為山西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嘔心瀝血,立下不朽功勛。戊戌變法失敗后,力主革新的胡聘之遭到保守派排擠,被免官回家。胡聘之晚年閉門謝客,以詩詞書畫自娛。1912年,胡聘之病逝於上海霞飛路寓所。電視劇《喬家大院》 中的山西巡撫胡大人就是胡聘之。

人物生平


胡聘之出身於官宦世家。《胡氏宗譜》以南北朝時期在劉宋皇朝內任相國、后定居江西南昌奉新華林的胡藩為第一世,明清時期其後代遷居天門。清末至民國初年,天門胡姓繁衍出很多支系,大約有男丁8000餘人,有記載的大多為第40世至50餘世。第40世的遷祖之一鬍子謨,明代曾在江西任過刑部主事。第50世胡振,曾被封為光祿大夫,其次子胡寶烈為嘉慶癸亥年(1803年)貢生,后誥封光祿大夫。寶烈次子德士熏為道光辛巳年(1821年)恩科舉人,先後任清苑蘄水(現稀水)訓導,柏鄉井陘等縣知縣,河北省蔚州、景州等地知州,後任直隸補用知府,欽加三品銜。
他先後配蘇氏、羅氏、陳氏為妻,共傳8子,其中兩個幼子早亡,倖存6子中有凝之、聘之、習之、遜之、輔之、述之。長子凝之任過直隸束鹿縣知縣,四子遜之歷任江西彭澤、南城萬安等縣知縣,五子輔之是光緒癸巳年(1893年)舉人,後任過浙江同知。二子胡聘之是其父於道光十五年(1835年)在蘄水(現稀水)任訓導時所生,取號為蘄生,由於他從小聰明好學,喜讀聖儒之書,又取派名為崇儒。
他隨其父在學風濃厚的環境里生活,從小樹立宏圖大志,刻苦攻讀,於同治四年(1865年)中舉,同治七年(1868年)舉進士,被選為翰林院編修,先任會試同考官、四川鄉試主考官,後任內閣侍讀學士、太僕寺少卿(正四品),光緒十三年(1887年)十二月出任北京順天府知府,兩年後出任山西布政使(由正三品升從二品)、浙江布政使(大約一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七月調任陝西巡撫(從二品),上任僅一個月又調任山西巡撫(升正二品),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前後卸職,入仕為官30餘年。1912年病逝於上海。
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職不久的胡訓導喜得長子,並為之取名聘之,又名崇儒,字蘄生,又字萃臣,號景伊。其意思很明顯:生於蘄水,根在景陵,並希望能學以致用,匡時濟世;可見其濃厚的儒家思想
為了培養兒子的學習能力和自立之志,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胡德增將七歲的小聘之送回天門老家,讓他拜伯父胡德培為師,與堂兄胡崇訓一起同館受學。伯父雖然為當地名塾,但生活極為貧困,他的塾館也只能設在西塔寺內。艱澀的生活、嚴格的教育,加之父親、伯父的影響和熏陶,使小聘之學習格外勤奮刻苦,當年即可吟詩作對,十歲開篇作文,16歲便考中秀才。

人物軼事


然而他並非是死肯八股文,而是躲在書房,博覽廣采,經史子集,無不涉獵,就是被正人君子不肖一顧的天文、地理、算學等雜書也興趣極濃;這些知識的廣泛吸收,為他今後的為官治政,開拓進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5歲的清華書宦之子胡聘之於同治三年(1864年)考中舉人,第二年又以一甲第九名中進士,並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而伯父的兒子、同學胡崇訓在考場則連連失利,最終連個秀才都沒沾邊。
庶吉士為閑散的七品小京官。胡聘之便利用這一機會廣結人物才子,親近高官顯宦,同時進一步刻苦攻讀。四年後,又考取了翰林院編修。同治十三年(1874年)后,胡聘之官場順達,歷任會試同考官、四川鄉試主考官,回京后,任內閣侍讀學士、太僕寺少卿;而且,無巧不成書,不久,接替叔父胡德熏任順天府(今北京市)知府。光緒十七年(1891年)十一月,胡聘之外放山西布政使,以二品之職,掌晉省之民政財政。

人物故居


今湖北省天門市竟陵雁叫街孝子里胡家花園是湖北省僅有的一座巡撫官廳。總佔地面積約18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建築群由中廳、東廳、西廳建築及其附屬建築組成(目前西廳尚存,中廳主體建築基本保持完好)。2013年天門擬對胡家花園進行保護整修。2016年胡家花園一期修復工程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