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李愔的結果 展開

李愔

唐太宗第六子

李愔(?—667年),男,唐太宗第六子,母隋煬帝楊妃

初封梁王,授襄州刺史。廣制封建時,改封蜀王,轉益州都督。貞觀十三年(639年),賜實封八百戶,授岐州刺史。李愔時常無故毆打官員,打獵不知收斂,多次非法,在太宗朝與高宗朝數度被貶官作為懲罰。永徽四年(653年),因吳王李恪同母弟之故而被連坐,廢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之後又被改封涪陵王。

乾封二年(667年),死於流放地。咸亨元年(670年),追贈蜀王,陪葬昭陵。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出生時間

影視劇中的李愔
影視劇中的李愔
李愔是太宗第六子,故其乃李泰之弟,李貞之兄,其生年應在620年-626年之間。
李愔上還有一兄,即太宗第五子齊王李祐;下還有一弟,即太宗地七子蔣王李惲。

歷宦多過

貞觀五年(631年),李愔晉封梁王,與郯王、漢王、申王、晉王、江王、代王六王同封。
貞觀七年(633年),李愔被授於襄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襄陽),之官情況不明。
貞觀十年(636年),太宗意欲廣制封建,於是改封其為蜀王,授益州都督(治所在今四川成都),世襲併到任。
貞觀十一年(637年),太宗在洛陽時,改授李愔夏州都督(治所在今陝西靖邊縣紅攙界公社白城子),但是未讓他之官,而是讓劉蘭為其長史,代為出牧;李愔當時,亦應在洛陽陪駕。
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罷世襲詔,賜其實封八百戶,授岐州刺史(治所在今陝西寶雞附近)。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后,高宗即位,將其實封加滿千戶

永徽冤禍

永徽元年(650年),李愔為御史大夫李乾祐彈劾,高宗於是貶李愔為黃州刺史(治所在今湖北黃岡)。唐高宗又召見楊道整慰勞勉勵,拜為匡道府折衝都尉,賜絹五十匹。
永徽四年(653年),因"房遺愛謀反案“牽連到其同母親兄吳王李恪,連坐,廢為庶人,流放巴州(在今重慶境內)。
顯慶五年(659年)長孫無忌獲罪,李恪被初次平反追封郁林王,李愔改封涪陵王亦在當年。但是其此後再無回到長安
乾封二年(667年),死於流配地巴州。
咸亨元年(670年),唐朝廷恢復李愔的爵位和封地,贈益州大都督,讓他陪葬昭陵,謚號“悼”。昭陵蜀王愔碑,今已佚,根據著錄文獻《京兆金石錄》《寶刻從編》等,判斷應為咸亨年間立碑。

家族成員


根據《新唐書.宗室表》整理:
關係姓名備註
兒子李疇廣都郡王,死於武后擅權時期。
李瑾江陵郡王。
李璠嗣蜀王,房、郢、台三州刺史,永昌元年(689年)流放時,死在誠州。神龍元年(705年),以吳王李恪之孫、朗陵王李瑋之子李榆為嗣蜀王。
長女寶安縣主適隆山縣主之子崔思古。

史籍記載


1、《舊唐書》:
《太宗本紀》《太宗諸子列傳》《列傳十九.劉蘭列傳》。
2、《新唐書》:
《太宗本紀》《太宗子列傳》。
3、《冊府元龜》
《卷二百六十五》《卷二百九十五》。
4、《資治通鑒》:
《卷第一百九十三》《卷第一百九十四》《卷第一百九十九》。
5、《唐會要》。
6、《崔思古墓誌銘》。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李治:悼,肆行勞祀曰悼,恐懼從處曰悼,年中早夭曰悼。

藝術形象


影視形象

時間影視名稱扮演者
《隋唐英雄》(第三、四部)高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