嶗山縣誌
嶗山縣地方縣誌
《嶗山縣誌》的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7月,於1989年9月完成終審稿。志書上限自1898年,下限至1988年。全書除概述、大事記、編後記、附錄外,專志依次為:建置、地理環境、人口、農牧業、林業、果業、水產、蔬菜、水利、工業、鄉鎮企業、交通、郵電、糧食、商業、財政金融、城鄉建設、環境保護、經濟管理、黨派社團、政權政協、公安司法、軍事、勞動人事、民政、科技、教育、文化藝術、廣播電視、體育、衛生醫藥、文物名勝、風俗、方言、人物共35篇。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嶗山縣域內地勢東高西低,分佈有山區、丘陵、平原,其中山區佔總面積的一半。
環境
嶗山風光優美、氣候宜人,歷為世人稱道。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要人、學者名人、墨客雅士慕名而來,留下的墨跡、著述及足跡流傳至今。
土地人口
至1988年,嶗山縣總面積858.2平方千米,轄10個鎮、3個鄉,415個行政村、30個居委員會,總人口為68.5萬人。
嶗山歷史悠久,6000多年前,先民們已在這裡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
公元前211年,秦統一了中國,置不其縣,屬琅琊郡。
隋開皇十六年(596),撤銷不其縣,併入即墨縣。
民國24年(1935),域區全部劃歸青島轄屬。
1961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嶗山縣。
綜述
1988年,全縣社會總產值32.12億元,比1949年增長近100倍;國民生產總值14.11億元,比1949年增長117倍;國民收入11.03億元,比1949年增長122倍;人均國民收入1467元,比1978年翻了兩番;工農業總產值19.0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佔90.7%。財政收入8194萬元,財政支出551 2萬元;各項貸款餘額6.2億元;城鄉儲蓄餘額3.55億元,人均儲蓄521元。
工業
1988年,嶗山縣鄉鎮工業產值16.11億元,全縣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14.6萬人,占農村勞動力的47.8%。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脫出來,出現了“離土不離產,進廠不進城”的新格局。全縣農民人均所得已由1955年的44元、1978年的215元提高到1988年的885元。
1988年,全縣鄉鎮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219個。其中年總產值超千萬元的12個,年利潤超百萬元的13個。
農業
1987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2.42萬公頃,產量10075噸。1987年,全縣有果園近5333公頃,果品產量3.54萬噸,其中“寒露蜜桃”“五龍紅蘋果”“巨峰葡萄”等獲部、省、市名優稱號;蔬菜產量達24.3萬噸,收入6528萬元;家禽飼養量全縣達230萬隻,其中奶牛由1978年的251頭髮展到1134頭,生豬發展到45403頭;水產品總產量4.91萬噸,比1978年增長74%,並由捕撈為主轉向與養殖並舉,養殖面積達2093公頃。
特產
嶗山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開發生產的嶗山礦泉水、嶗山可樂及嶗山啤酒飲譽全國。在1988年首屆哈爾濱國際啤酒博覽會上,嶗山啤酒榮獲“金熊杯”獎。以啤酒、可樂飲料、花邊、棉紗、海藻膠、甘露醇、明膠、桐木板、皮拖鞋、活扳手、伐木斧等為龍頭的工業產品,形成了具有嶗山特色的以食品、紡織、機械、輕工、建材、化工等企業為骨幹的現代工業框架。
商業
經濟的快速增長拉動了商業的繁榮。全縣商業網點已近萬個,農貿市場發展到25處。出口商品收購額達1.15億元,有出口企業77個。
公路交通
1988年,全縣高級、次高級幹線公路達131千米,鄉鎮級公路201千米,其中瀝青路面和水泥路面佔47%,村村通公路。民航流亭機場擴建后,可達國內各大城市。公共汽車營運線路已達467千米,日均發車500餘次。
電力普及為全縣經濟建設提供了動力,1981年實現村村通電。20世紀60年代開通的自來水建設,至1988年全縣使用率達70%。郵電通訊日新月異,全縣有直撥交換機2000門,並與青島市區聯網,全部實現自動化。
文化教育
1988年,全縣有小學209所,在校學生70875人,學齡兒童入學率99.7%;有普通中學49所,在校中學生32417人;有幼兒園424處,入園幼兒14萬餘名;同時辦起了成人教育中心及各類成人教育事業。縣鄉級文化館、圖書館、新華書店、影劇院、劇團、廣播站、電視台和電視差轉檯等配套齊全。全縣擁有大小運動場所381處,各種運動隊750個。農民女運動員王秀婷在1986年漢城亞運會上奪得女子萬米冠軍;1987又在年全國運動會上奪得女子5000米和10000萬米金牌。
衛生保健
1988年,全縣共有鄉鎮級以上醫療機構16處,病床950張,醫務人員1575名;鄉村醫療點星羅棋布,機關、學校、工廠等普遍建有衛生室;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藥品檢驗所、衛校等一應俱全。旅遊事業拉動了嶗山經濟開發的進展速度,經濟效益日益上升。
新編《嶗山縣誌》2005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