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登魁
安登魁
安登魁,藥物分析學家、藥學教育家。長期從事藥物分析學的教學科研工作,是中國藥物分析學科的主要倡導者和積極從事者,在運用現代分析方法和技術進行藥物的質量分析研究方面造詣頗深。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計算機技術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研究”、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六味地黃湯(丸)的方劑學研究”及省部級科研課題研究多項,其中8項教學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省部級獎勵。發表論著280餘篇(部)。在發展學科、創建專業、培養師資、教材系列建設諸方面成績卓著。
安登魁教授1925年7月出生於山東濟南市,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藥物分析學家、藥學教育家。1950年自濟南齊魯大學理學院藥學系畢業后即留校任教,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安先生亦隨至華東藥學院(即現中國藥科大學)任教至今。安先生在從教的 50多個春秋里,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先後擔任分析鑒定系教學秘書,教務科長,藥物分析與毒物分析教研室副主任,藥物分析教研室主任,藥學系主任,南京藥學院副院長,中國藥科大學副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藥學會藥物分析學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衛生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藥學專題委員會委員等職。
1925年7月19日 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山頂東小灣街。
1946年-1950年 在齊魯大學理學院藥學系學習。
1950年-1952年 任齊魯大學理學院藥學系助教兼系秘書。
1952年-1954年 任華東藥學院分析鑒定系助教兼系學術秘書。
1954年-1956年 任華東藥學院教務科長。
1956年-1962年 任南京藥學院教務科長。
1963年-1978年 任南京藥學院講師兼藥物分析教研室主任。
1978年-1979年 任南京藥學院副院長兼藥物分析教研室主任。
1979年-1982年 任南京藥學院副教授兼藥學系主任和藥物分析教研室主任。
1982年-1983年4月 任南京藥學院副教授兼副院長。
1983年5月-1986年10月 任南京藥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1986年10月-1987年9月 任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兼副校長。
1987年10月-2006年 任中國藥科大學教授兼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
2006年 9月9日,安先生安詳地離開了我們。
安先生幼年喪父,與母親及小他3歲的妹妹相依為命,艱苦度日。中學時代,在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下,度過了更加艱難的歲月。由於家境日趨貧寒,不得不中途停學,謀生糊口,養活老母。抗日戰爭勝利后,發奮自學考入大學,一面讀書,一面為學校做勤雜工,有時還得一個晚上跑兩個“家館”擔當家庭教師,藉以維持生活和學業。寒暑假期間去業餘劇社演戲掙錢,以繳納下一學期的學費。這位飽經風霜的教授,親眼看到過中華民國時期的腐敗和貧窮,親身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後的巨大變遷,切身感受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安先生青年時代立志於藥學事業。新中國誕生以後,隨著藥學事業的發展,藥品質量的保證日益得到政府的重視。50年代,安先生與校領導共商發展大計,1960年,成立了我校藥物分析教研室,同時創立了藥物分析課程。安先生是我國藥物分析學科的主要倡導者和積極從事者,長期致力於藥物分析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運用現代分析方法和技術進行藥物質量分析檢驗與研究控制方面造詣深厚。近半個世紀以來,安先生在藥物分析學科專業創建、師資力量培養、積極開展創新研究促進學科發展、以及系列高質量專業教材建設諸方面都成績卓著。
早在八十年代初,安先生就指出了“哪裡有藥物,哪裡就有藥物分析,哪裡就有藥物質量控制,而且藥物質量問題是人命關天的大問題”。九十年代初,他以洞察“一斑”、以窺“全豹”的視野,以當年中美兩國藥典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方法的變化來看發展速度,通過“藥典”既可衡量一個國家有關藥品生產技術和監督管理的實際水平,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國家相關學科的綜合水平。經過比較,得出了“我們的發展速度是很快,但與美國藥典的差距還很大的”的結論。明確了藥物分析學科要達到完善的境界,還應進行長期的持續不懈努力,明確了學科的奮鬥目標。正是在先生的這個目標的指引下,藥物分析學科乃至全國的藥物分析同仁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索著、發展著藥物分析學。
安先生長期工作在藥物分析學教學和科研的第一線,他治學嚴謹,精益求精;備課更是一絲不苟,講課非常生動形象,雙語教學深受學生喜愛。他經常教導青年教師,教學中怎麼備課都是不過分的,要注重啟迪思維、教會方法,重點突出地講清問題,並把學生有意識地引導到自己去研究學問的境界。他是這麼說的,自己也更是這麼做的。
自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以來,安先生就是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藥物分析學碩士研究生導師,1986年又被批准建立博士點,成為博士生導師。他常常語重心長地教導研究生,與其說是完成一個學位論文,不如說是對意志和毅力的磨鍊。安先生即使在退休后仍一直關心藥物分析學科的發展和建設,特別重視藥物分析人才的培養。在80高齡的時候,他仍舊拄著拐杖參加博士生的畢業論文答辯,在答辯會上,安先生總是對學生的論文給予中肯的評價,更對學生將來的工作寄予了殷切的厚望。在學生的心目中,安先生是特別值得敬仰的前輩,是學術上的楷模,又是一位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長者。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先生十分注重學科各個層次同志的加速成長,經常和同事們商討要給年輕同志、骨幹教師多挑重擔。在壓任務的同時,安先生總是全心全意地給予必要的指點,使青年骨幹教師迅速得到提高。他安先生早已年逾古稀,卻仍在身體力行地竭盡綿薄,效法先輩,甘當人梯,樂在其中。
為了促進藥物分析學科的全面發展,加強藥物分析教學經驗交流,安先生在80年代初,分別倡導舉辦了多期“全國高校藥物分析師資進修班”、“全國藥物分析主講教師研究班”、“體內藥物分析研究班”、“計算藥物分析培訓班”以及經國家教委直接下達的“全國藥物分析助教進修班”等。倡導並舉辦了8次“全國藥物分析教學研討會”,為全國藥物分析學科的發展和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盡心儘力。全國的藥物分析同仁都十分尊敬安先生,先生德高望重,既是藥物分析學科的泰斗,又是藥物分析同仁的良師益友。先生孜孜不倦地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誨人不倦,言傳身教培育學子。先生為學科的發展指點方向,直至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將要舉辦的“藥物分析戰略研討會”出謀劃策。先生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藥學事業,為中國藥科大學的發展,為藥學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為藥物分析學科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許多同仁更是將先生視為父親,作為自己一生學習的楷模。
安先生始終重視藥物分析學科有關本科生、研究生課程的教材建設。在先生帶領下,1966年就組織藥物分析教研室同仁在國內領先編著了《藥物分析》上、中、下三冊講義。1980年,先生主動請纓,在沒有國內外相應的藥物分析參考教材的情況下,在國內開創性正式出版了由南京藥學院主編、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藥物分析》第一版教材。他親自承擔本科生理論和實驗教學第一線的工作,處處發揮示範作用,並帶領著全體同仁在教學中深入鑽研不斷總結髮展。加強與國內同行專家的交流,相繼組織國內瀋陽藥學院、北京醫學院、上海第一醫學院、四川醫學院和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等五所高校的藥物分析學教授,繼續由安先生主編了《藥物分析》第二版、第三版教材。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安先生主編出版了兩版200多萬字的《藥物分析》大型參考書。2002年又主編出版了《現代藥物分析選論》研究生用教材。在安先生的帶領和促進下,教材建設常抓不懈,與時俱進。1988年,《藥物分析》第一、二版教材為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主編的各類教材中唯一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藥物分析》第三版於1996年獲得衛生部頒發的“全國醫藥類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藥物分析》大型參考書於1998年獲國家科委頒發的“科技進步三等獎”。
安先生經常教導大家,有利於團結、有利於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就多想、多說、多做,不利於團結、不利於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就不想、不說、不做。藥物分析學科這種良好的風氣一直延續了下來。正因為學科內有這樣融洽的氣氛,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都在為學科建設共同出力。藥物分析學科的全體老師團結協作,以先生為榜樣,不斷努力,做好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工作。1988年,藥物分析學科榮獲了國家醫藥管理局授予的“全國醫藥教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1991年,藥物分析黨支部榮獲了“江蘇省先進黨支部”的光榮稱號。安先生處處率先垂範,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1991年,榮獲國家醫藥管理局和國家人事部聯合授予的“全國醫藥系統先進個人稱號”;1995年,被中共江蘇省委高等學校工作委員會授予“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的榮譽稱號;安先生還擔任了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第五、六、七屆人民代表。
安先生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多次出國考察、講學。1980年11月曾赴法國巴黎、里昂、蒙特利爾、斯特拉斯堡地區進行藥學教育考察;1984年10月和1987年7月兩次任代表團副團長赴美國考察藥學教育科研和製藥工業情況,並參加全美第37屆藥學科學年會,在匹茲堡大學藥學院作了“藥物色譜分析最優化”的學術報告;1987年11月應邀赴日本講學和考察。日本岐阜藥科大學為表彰他對中日兩校間學術交流的努力,授予他《特別榮譽》獎狀和獎章。安先生因對藥學、藥物分析學科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被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選入1990年出版的第21版《世界名人字典》。
安先生先後擔任中國藥學會藥物分析學會副主任委員,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教委衛生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衛生部醫學科學委員會藥學專題委員會委員,中國藥科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校學位委員會副主任,並被聘請為《中國藥科大學學報》副主編以及《藥學學報》、《藥物分析雜誌》、《計算機與應用化學》、《國外醫學藥學分冊》等6個雜誌的編委。
安先生在主持全校教學、科研工作時,為引導大家進一步加強教學工作,在全校範圍內推行了教學工作量制度,鼓勵大家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保質保量地多做貢獻,同時實施了“超額工作給予獎勵”的辦法。就在推行這項制度的第一學期,安先生承擔了當時77屆同學藥物分析課程的課堂講授以及部分同學的文獻研讀和科研興趣小組的指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還超額完成了教學工作量,按規定得到了超額獎金,但是安先生將獎金全部繳納了黨費。
由於安先生孜孜不倦地帶領葯分學科全體同志不斷進取,在藥物分析學方面成就卓著,1997年12月,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學科帶頭人”。2001年,被中國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會藥學發展委員會授予“中國藥學發展獎”。令先生欣慰的是,藥物分析課程已建設成為2006年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以藥物分析學科為主要依託的“藥物質量與安全預警重點實驗室”也於2005年12月被教育部正式批准立項建設。
在安先生八十華誕的時候,全體師生都積極表示要為先生辦一場熱鬧的祝壽活動,但是先生真誠地謝絕了大家的熱情。學校最後遵照安老的意願,特邀請國內外藥物分析領域著名的專家、教授作了有關學術思路和方法的報告,以促進我校藥物分析學科的現代化進程。安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在報告中還深情地說:“求學的道路是艱苦的,安先生及其夫人方老師給予我的不僅僅是科研知識上的引導和傳授,更給予我生活的關心,安先生常對年輕教師說我們培養的不只是學生求實的科學態度,更注重對學生意志的錘鍊。所以我想說我是幸福的,因為別人有一個父母,我擁有兩個父母,安先生和方老師就是我的第二個父母”。藥物分析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先生的智慧和心血,先生的的智慧和心血也結出了累累碩果,他培養了數代大學生、研究生,造就了數以千計的藥物分析高級人才,先生的學生遍布海內外,其中不少人已成為藥物分析學科的著名學者。
安先生一生忠於黨,忠於人民,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他謙虛謹慎,平易近人,為中國藥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他病重被推進手術室的那一刻,仍然懷著一顆赤誠的心說著“感謝黨,感謝大家!”這也是先生留在人間的最後遺言。
2006年 9月9日,安先生安詳地離開了我們,這是一個不敢相信,不願相信卻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實,剎那間,我們痛失了一位嚴謹求實,辛勤培育學子的恩師,一位偉大善良的父親,一位慈祥樂觀的老人,所有的老師和學生都沉浸在巨大的哀痛之中。但此時此刻,先生也用他的責任、真誠和業績托起了我輩的堅強。雖然先生過早地離開了我們,但先生的高尚品德以及將學科視為自己生命的執著精神將會一直激勵著後來人!
20世紀60年代初,國際上已開始運用氣相色譜分析技術來研究探索藥品質量問題,當時安登魁所在的教研室在上級的支持和幫助下也開始引進了這項技術和裝置。文化大革命中斷了學科建設和發展的步伐。“運動”剛一結束,他和教研室的同志們緊迫地意識到要把失去的時間奪回來。為了多快好省地重建自己的藥物分析學科,使學科的發展更符合我國國情,他和室內的吳如金教授肩負著全室同志的重託,進行了行程不下萬里的調研工作,深入工廠、深入兄弟院系、深入研究單位以及葯檢和藥品質量控制部門,走訪了40~50位專家和同行,根據國情,根據需要,研究尋求最佳方案,走自己的學科建設道路。
為了搞好葯分學科的建設,必須要有“一班人”志同道合經年累月地刻苦努力才行。在教研室黨支部的領導和支持下,他建議安排“三年早知道”的做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認真配合。所謂“三年早知道”就是根據教學科研工作的需要、安排好每位教師三年應承擔的任務,這樣就使大家心中有數,可以比較妥善地把當前任務和下一步打算之間的矛盾統籌考慮協調起來。在此同時,教研室還根據每位同志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要求,有計劃地重點分工,各展其長。這種做法的確有效,同志們譽稱為:領導有“方”啊!這句“領導有‘方’”是個雙關語,說的是安登魁的夫人姓方。這位賢內助的確給他的工作上和生活上很大的支持和幫助。正因為教研室內有這樣的融洽氣氛,大家的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都在為學科建設共同出力。室內同志有時也會有這樣那樣的小矛盾,為此,大家訂了個公約:有利於團結、有利於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就多想、多說、多做,不利於團結、不利於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就不想、不說、不做。這種良好的風氣,一直延續了下來。因之,葯分教研室和研究室榮獲了國家醫藥管理局1988年授予的“全國醫藥教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葯分黨支部也榮獲了1991年“江蘇省先進黨支部”的光榮稱號;而他本人,也於1991年榮獲國家醫藥管理局和國家人事部聯合授予的“全國醫藥系統先進個人稱號”的殊榮。
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在建設和發展藥物分析學科的進程中,安登魁和同事們越來越意識到創建一個藥物分析專業、加速培養高水平的藥品質量控制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為此,他通過多種途徑,有意識地引導和關心室內各個層次的同志,逐步明確自己的業務發展方向、科研選題重點,有計劃有分工地去分頭佔有學科的前沿。同時,他和同事們也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了一些骨幹教師分工籌建新課,根據需要與可能,先後建成了藥物色譜分析、藥物光譜分析、體內藥物分析、計算藥物分析等新的分支學科,為藥物分析專業的課程設置奠定了基礎。他十分注重各分支學術帶頭人的培養,經過不懈努力,各個分支學科都擁有了博士生導師,形成了各自的師資梯隊和研究方向。至此,他積極而慎重地請上級批准,在藥學專業的基礎上建立了“藥物分析專門化”。經過連續6屆的專門化培養實踐,深得社會歡迎;繼而經國家教委批准,於1988年創立了藥物分析專業,該專業的畢業生每年供不應求,為我國藥品質量控制輸送了大批高質量專門人才。這項工作也於1993年經江蘇省教委評為“江蘇省高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在新建的分支學科中,值得強調指出的是計算藥物分析的創立。它是把應用數學、計算機技術引入到經典藥物分析學科領域中所形成的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分支。“任何一門學科只有當它充分運用了數學的時候,才能達到完善的境界”。這句名言深深影響著安登魁的思路和行動。因為數學能夠以最簡捷、最深刻的形式來表達和刻畫事物的內在規律。將應用數學的某種方法引入到藥物分析中來,無需事先採用任何理化方法分離,就可有效地分別測定混合藥物的各自含量。這種分離方法,安登魁就稱之為“數學分離”,它要求一系列的運算過程,單靠人工運算是難以達成的,也只是當計算機科學和技術發展到今天的時候,才使這種“運用”或者說這種“學科的交融和滲透”成為現實。這是一種藉助計算機運用“數值運算”的方法研究解決藥物分析問題;採用“非數值運算”的方法,諸如模式識別、專家系統、人工智慧、神經網路等等、研究探索藥物學科領域中的難題也正在日益增多,不斷發展,這也就是安登魁酷愛電子計算機、積極創立計算藥物分析分支學科的基礎。
藥物分析學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必須集合更多的力量來培植它、發展它。各兄弟藥學院系都有這門課程的設置,但條件各不相同,特別是師資隊伍的培養是個迫切的問題。當時,安登魁想如果學校能把這項任務申請承擔下來,即可儘快提高自己,又可有效地幫助大家。這一想法,得到了室內同志的支持。於是,在學校的支持下,報請上級批准,先後舉辦了多期“全國高校藥物分析師資進修班”、“全國藥物分析主講教師研究班”、“體內藥物分析研究班”、“計算藥物分析培訓班”以及經國家教委直接下達的“全國藥物分析助教進修班”等。另外,他還倡議在兄弟院、系藥物分析學科之間建立定期的教學經驗學術交流研討會,也獲得了幾所老校的支持。大家輪流主持,每隔2~3年舉行1次,迄今已舉辦過7屆,全國各兄弟院、系的葯分教師都積極爭取參加,一屆比一屆興旺,卓有成效地交流了經驗、提高了學術水平。
作為全國高等醫藥院校統一教材《藥物分析》(第一、二、三版)主編,安登魁通過定期召開交流會的大好時機,給統一教材的使用和修訂再版提供了良好的幫助。交流會上,各位編委可以介紹自己分工編寫章節的思路、要點和難點,指導大家如何合理使用;而使用過教材的同志又可面對面地提出自己使用意見和修訂建議,以供再版修訂時參考。這樣一來,大家十分愛護這部教材,連續近20年的廣泛採用,反映良好。這部統編教材中第一、二版曾於1988年1月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獎”,這在當時全國高等醫藥院校主編的各類教材中是惟一獲得這種獎勵的一部教材。《藥物分析》(第三版)於1996年9月獲得衛生部頒發的“全國醫藥類高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為了加強藥物分析學教學材料的全面系列建設,他在主編教材的同時,還組織帶領全室同志,集30~40年教學科研實踐經驗和積累,先後編著了《藥物分析》參考書兩部(1981年版和1992年版),備受同行關注和好評。其中,1992年版連續獲得“全國醫藥系統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1996)”“96’國家醫藥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傑出著作)”和“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8)”。最近,他又主編了研究生用教材《現代藥物分析選論》(2001年1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形成了本科生用教材、研究生用教材與參考專著相結合的完整教材體系。這是一項突出的貢獻,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深得讚許。
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是沒有國界的。為了更好地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和技術,宣傳國內的成就,提高我們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促進加強相互間學術交往和友誼,安登魁曾先後受命去法、美、日、英等國考察、講學,受到了國際同行的關注。他曾兩次訪問美國,在1984年第一次赴美考察藥學教育、科學研究、醫藥工業以及有關人才交流問題的同時,還應邀參加了全美第37屆藥學科學大會,並在千人以上的大會上作了發言,贏得了全場聽眾的熱烈歡迎和讚譽,這是我國首次有代表團參加這種會議。同時,他還在美國匹茲堡大學藥學院做了“色譜優化”的研究報告,深得好評;會後,該院研究生趕到他的住所請教有關優化問題,獲得滿意答覆。1987年他應邀赴日,在岐阜藥科大學講學期間,幾乎在校的所有教授和研究生都參加了聽講,反應十分強烈。在日本東北大學藥學部、日本藥學會東北支部的講學,也同樣受到熱烈歡迎和高度評價。日本岐阜葯大為了表彰他對中日兩校間學術交往的努力,還鄭重地授予他“特別榮譽”的獎章和獎狀。1990年年底他應邀訪英,考察了英國的藥學教育和製藥工業,並與留英師生會晤談心,介紹國內、校內發展形勢,動員大家刻苦學習早日學成歸來,報效祖國。其後,同志們按時學成歸來,投入了祖國建設。在“走出去”的同時,他和同事們還採取了“請進來”的做法,先後邀請了國際知名的學者權威來校講學,還加強與外國同行經常性的學術通訊交往,保持了學科的先進性和前沿性。
正因為他孜孜不倦地帶領葯分學科全體同志不斷進取,因而在1997年12月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優秀學科帶頭人”。
50多年的教學實踐使安登魁養成了職業習慣:為人師表應嚴於律己;嚴於律己而諄諄育人。要讓大家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他在主持全校教學、·科研工作時,為引導大家進一步加強教學工作,在全校範圍內推行了教學工作量制度,鼓勵大家堅持工作在教學第一線,並保質保量地多做貢獻,同時也實施了“超額工作給予獎勵”的辦法。就在推行這項制度的第一學期,他承擔著當時77屆同學“藥物分析”的課堂講授以及部分同學的文獻研讀和科研興趣小組的指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還超額完成了教學工作量,按規定得到了超額獎金,他全部繳納了黨費。
當過老師的同志都會有“備課無底”的親身體驗。因為,教師本人掌握有關內容是一個“過程”,但是講授得使同學充分理解,需要一個刻苦的“再創造”過程。由於課堂講授是教學的首要環節,因此,無論怎樣下大功夫去認真備課都不是過分的。因此,他在備課時嚴格要求自己要努力做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講授內容的精選是第一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啟迪思維、教會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要認真推敲如何才能深入淺出、重點突出地講清問題並把學生有意識地引導到自己去研究學問的境界。藥物分析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學科,重視對學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為使學生在實驗操作技能上養成嚴謹的科學習慣與作風,教師就應首先具備這方面的科學素養,否則自己不正,焉能正人。為了解決這個關鍵問題,他和同事們用對待課題研究的辦法來進行每一個實驗的準備,並寫成相應的實驗指導書。特別對年青教師更要嚴加要求、認真考核、手把手地教會。與此同時,他經常告誡同學:錯誤的實驗操作絕對得不出正確的實驗結果;打出不正確的實驗報告,比不進行這種實驗還糟,有時甚至會釀成難以預料的嚴重後果。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為了有利室內各個層次同志的加速成長,他和同事們商量,要給年輕同志、甚至骨幹教師多挑重擔,通過任務,加快培養提高。例如,有些慕名委託的編著任務、外出講學、綜述或文章約稿以及參加學術會議等等,就請有關同志直接承擔,早些“亮相”,自己則從旁進行全心全意地必要輔助。他雖早已年逾古稀,深感時間緊迫,但仍在身體力行地竭盡綿薄,效法先輩,甘當人梯,樂在其中。
除了校內的教學、科研任務以及各種委員會的兼職工作以外,他曾連續三屆被選為江蘇省人大代表,同時在校外承擔的國家、部委以及全國性學會和雜誌的學術兼職達20多個。對於這些兼職,他從不敷衍塞責,因為他深切體會到:所有兼職都更加鞭策自己奮進努力,都能不同程度地融合在自己對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上。通過這些兼職,使他進一步接觸社會、接觸實際,參政議政、為民服務,廣交朋友,廣開眼界,及時汲取多方教益,促進藥物分析學科的發展。正是基於他在藥物分析學科的建設與發展上,從各個方面如此辛勤地耕耘,他光榮地成為:“2001年度中國藥學發展獎(藥物分析獎)的獲得者”。
藥物分析學科發展到今天已越來越清晰地反映出它在現代藥學科學中的地位和作用。60年代伊始,他們曾提出了“哪裡有藥物、哪裡就有藥物分析”的說法。隨著藥學科學事業的迅猛發展,這種說法不僅與現實情況更加貼切,而且他們又從認識和行動上進行了深化思考、反過來提出可否預期一下:哪裡對有關現代藥物分析的方法和技術運用得及時恰當,哪裡就有可能對新葯的研究開發以及藥物的合理應用打開一個可喜而嶄新的局面。實際上在最近幾年中,經過他們千方百計地認真努力,已經把這種預期逐漸付諸實施。在他們聯合指導的藥物分析學博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研究課題中都在開始想方設法儘力採用最先進的方法技術研究探索藥物分析中的難題。諸如:高效毛細管電泳分析、高效液相色譜/核磁共振光譜聯用技術、基質輔助激光解吸離子化/質譜聯用、電噴霧離子化/質譜聯用、液/質聯用、氣/質聯用、人工神經網路技術等等,均取得令人興奮的成果,在國內外核心刊物上發表后引起了同行的關注,初步顯示出現代藥物分析對現代藥學科學事業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適應了對葯分學科提出的新的需求。
1 安登魁主編.《藥物分析》.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
2 安登魁主編.《藥物分析(參考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
3 安登魁。相秉仁。計算藥物分析。南京藥學院學報,1983,22 (2):70-76.
4 安登魁,盛龍生。藥物分析研究進展。中國藥學年鑒(1983~1984),107-108.
5 安登魁,相秉仁。紙層析和薄層層析溶劑系統最佳組合選取法。藥學學報,1984,19(10):780-784.
6 安登魁,相秉仁。藥物色譜分離最優化。南京藥學院學報,1986,17(1):73-80.
7 安登魁主編.《藥物分析》(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
8 安登魁,相秉仁。我國近年來電子計算機在藥物分析中的應用。南京藥學院學報,1986,21(6):475-480.
9 安登魁,孫曾培,田頌九。淺談藥物分析學科的發展。中國藥學雜誌,1991,26(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