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昌鎮
重慶市巫山縣大昌鎮
大昌鎮位於重慶市東部渝陝鄂三省市交匯處,迄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幅員面積188.8平方公里。轄27個行政村、4個居委會,是小三峽黃金旅遊區和巫山北部旅遊觀光走廊的中心,國家重點鎮、重慶市最具人文氣息美麗小鎮,同時也是三峽庫區最大的三期移民重鎮。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昌鎮人口數為31633人。
秦、漢時,大昌鎮一帶為巫縣治所;2004年6月至2005年3月,白果鄉、白雲鄉併入大昌鎮。截至2018年末,大昌鎮戶籍人口為43662人。截至2020年6月,大昌鎮下轄4個社區、2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深圳路31號。
大昌鎮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薯類為主;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8年,大昌鎮有工業企業2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2個。
秦漢時,為巫縣治所。
西晉初年,置泰昌縣,隸屬建平郡。
北周時,避北周太祖宇文泰諱,改名大昌,置永昌郡,不久廢郡。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併入大寧州。
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廢入巫山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置大昌鎮,隸屬第二區。
1953年4月,划鄉建政時,從大昌鎮析置七里、白雲九龍3鄉;同年9月,從大昌又析置龍風鄉,九龍析置營盤鄉。
1955年3月,大昌鎮隸屬大昌區;龍風、營盤、九龍、洋溪、寧河5鄉併入大昌鎮。
1958年4月,公社化時,大昌鎮和七里、白果、錢家合併成立大昌公社。
1960年7月,從大昌公社分出部分區隊,建立錢家公社和白果公社。
1961年7月,將大昌公社劃為大昌鎮和七里、大昌公社,區隊改為大隊。
1962年5月,又從大昌公社劃出部分區域建立雙河、九龍公社,大昌鎮併入大昌公社,下設龍興、風凰、大昌、興隆、雙勝、雙馬、興勝7大隊。
1984年4月,大昌公社改為大昌鄉。
1985年2月,將大昌鄉改為大昌鎮。
1992年4月,巫山行政區劃作較大調整,撤銷大昌區,建立大昌區工作委員會;撤銷原七里、龍柱、洋溪鄉所屬行政區域,劃歸大昌鎮。
2004年6月至2005年3月,白果鄉、白雲鄉併入大昌鎮。
大昌鎮位於巫山縣北部。三峽工程移民搬遷鎮。面積188.8平方千米,43662人(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鎮政府駐鄧家嶺居委會,距縣城90千米。轄燈盞窩、鄧家嶺、馬家堡、西包嶺4個社區,鳳凰、大昌、興隆、興勝、官莊、龍早、光明、洋溪、雙勝、洋河、龍塘、七里、興旺、長勝、營盤、寧河、自力、毛坪、公平、白果、白洋、黃林、馬渡、民寨、明陽、上馬、槐花、樟樹、太陽、石里29個行政村。地形呈東南西北緩坡狀分佈,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130米。主要河流有大寧河、洋溪河、馬渡河。縣道巫(峽)官(陽)公路過境,大寧河四季通航。大昌古城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馬渡河;小小三峽;為大寧河;小三峽;環形旅遊勝地。東與平河鄉接壤,南與雙龍鎮為鄰,西鄰福田鎮、龍溪鎮,北接官陽鎮,距巫山縣政府駐地60千米,
大昌鎮地勢南低北高,主要山脈有核桃山、雲盤嶺、關門岩,最高點白雲觀位於槐花村,海拔1600米;最低點馬渡河位於馬渡村,海拔150米。
大昌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18.1℃,1月平均氣溫8℃,7月平均氣溫30℃;生長期年平均248天,無霜期年平均300天;年均日照時數1542.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多集中在夏、秋季,佔全年降水量的78%。
大昌鎮境內河道屬大寧河水系,主要有大寧河、洋溪河和馬渡河,總長185千米;其中大寧河自巫溪縣流經龍塘、龍早、七里、光明、寧河等11個村,河道長60千米,流域面積130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30立方米/秒;洋溪河流經槐花、明陽等5個村,河道長10千米,流域面積70平方千米;馬渡河流經馬渡等3個村,河道長10千米,流域面積48平方千米。
大昌鎮整體地形呈東南西北緩坡狀分佈,最高海拔1600米,最低海拔130米,岩層走向與構造線方向一致。鎮內的主要河流有大寧河、洋溪河、馬渡河。大寧河自巫溪縣流經大興、龍早等11個村;洋溪河小流域位於巫山縣西北部,流經槐花、明陽等5個村;馬渡河小流域流經馬渡等3個村。水質好,無污染。大昌鎮地處亞熱帶濕潤區,具有亞熱帶季風性暖濕氣候特徵。全年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立體氣候明顯。年降雨量1000mm以上。年平均溫度18.1溫度均日照時間1542.2H;無霜期200到305天。
大昌湖
大昌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旱災、山洪、冰雹等。
大昌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銅、鐵、煤、石灰石等,其中石灰石儲量1000萬立方米,可采儲量為100萬立方米,集中分佈在西部長勝村一帶。
60年代的大昌鎮
馬渡河小流域流經馬渡等3個村。水質好,無污染。大昌鎮地處亞熱帶濕潤區,具有亞熱帶季風性暖濕氣候特徵。全年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立體氣候明顯。年降雨量1000mm以上。年平均溫度18.1℃;年均日照時間1542.2H;無霜期200到305天。
2007年3月,大昌鎮設馬家堡、鄧家嶺、燈盞窩、西包嶺社區,下轄27村、4社區,20居民小組。
2011年,大昌鎮下轄馬家堡、燈盞窩、西包嶺、鄧家嶺4個社區,龍塘、龍早、七里、興勝、雙勝、洋河、洋溪、官莊、寧河、光明、興旺、長勝、營盤、明陽、上馬、太陽、槐花、石里、樟樹、毛坪、自力、公平、白洋、白果、黃林、馬渡、民寨27個行政村;下設20個居民小組、155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大昌鎮下轄4個社區、2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深圳路31號。
燈盞窩社區 | 鄧家嶺社區 | 馬家堡社區 | 西包嶺社區 | 興勝村 | 官莊村 | 龍早村 | 光明村 |
洋溪村 | 雙勝村 | 洋河村 | 龍塘村 | 七里村 | 興旺村 | 長勝村 | 營盤村 |
寧河村 | 自力村 | 毛坪村 | 公平村 | 白果村 | 白洋村 | 黃林村 | 馬渡村 |
民寨村 | 明陽村 | 上馬村 | 槐花村 | 樟樹村 | 太陽村 | 石里村 |
2011年,大昌鎮總人口5.7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2851人,城鎮化率22.6%;另有流動人口42200人。總人口中,男性29468人,佔51.8%;女性27421人,佔48.2%;以漢族為主,達56611人,佔99.8%;少數民族278人,佔0.2%。2011年,大昌鎮人口出生率9.1‰,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2.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03人。
截至2018年末,大昌鎮戶籍人口為43662人。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大昌鎮人口數為31633人。
2011年,大昌鎮財政總收入2278萬元,比2010年增長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81萬元,比2010年增長8%。2011年,大昌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538元。
2018年,大昌鎮有工業企業2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52個。
2011年,大昌鎮有耕地面積5萬畝,人均1畝。2011年,大昌鎮農業總產值達到2.1億元。大昌鎮糧食作物以玉米、小麥、薯類為主。2011年,大昌鎮生產糧食1.4萬噸,人均1400千克,其中小麥1100噸,玉米400噸,薯類4600噸。大昌鎮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烤煙。2011年,大昌鎮油菜種植面積2000畝,產量300噸;烤煙種植面積2300畝,產量335噸。大昌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大昌鎮生豬飼養量4.4萬頭,年末存欄2.9萬頭;羊飼養量1.2萬隻,年末存欄0.6萬隻;家禽年飼養量26萬羽,上市20萬羽;畜牧業總產值4000萬元。2011年,大昌鎮水果種植面積730畝,產量370噸,主要品種有油桃、李子、杏及柑橘。大昌鎮漁業以江河捕撈為主。2011年,大昌鎮漁業總產值30萬元。
大昌鎮,位於重慶市東部渝陝鄂三省市交匯處,每年財政收入近30
大昌鎮傍晚
大昌鎮坐落在長江支流大寧河的北岸,是實施整體搬遷的一個移民城鎮,嚴格地講大昌鎮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築群,它是大昌鎮的主體,樓盤高不超過五層;二是完完全全遷移上來的大昌古城,它是典型的袖珍古城。搬遷時一磚、一木、一瓦都是編了號的,就連長在原南門城牆上那棵高大的黃果樹也是搬遷來的。大昌鎮是重慶市內保存最為完整的最為久遠的古鎮,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新石器時代、商周時代的文物都有發掘。在古代巴國時期,食鹽價值巨大,大昌正處於鹽道上,這裡自然興旺發達起來。新鎮建築保留了明代的風格,古城本身就是明代建築,磚木石結構,建築樣式獨特,雖無廊腰幔回,但有檐牙高啄,勾心鬥角,無論檐、門、窗都顯得古色古香。
大昌鎮工業以麻竹加工為主。2011年,大昌鎮工業總產值達到2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00%,工業增加值100萬元。2011年,大昌鎮規模以上有工業企業1家,職工2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300元,比2010年增長1.7%;有微型企業200家,職工3000人。
2011年末,大昌鎮有商業網點34個,職工1670人。2011年,大昌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20萬元,比2010年增長11.4%;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70萬元,比2010年增長9.6%。
2011年末,大昌鎮有3家銀行和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或設立了辦事處,各類存款餘額5億元,比2010年增長9%;各項貸款餘額3000萬元,比2010年增長3%。
大昌鎮有耕地2050.4公頃。農業總產值3680.87萬元,自2000年以來,年遞增10.6%;糧食總產量16708噸,人均372.9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1612.6元。2004年生豬存欄28100頭,出欄22500頭;山羊存欄1800隻,出欄1300隻;家禽出欄14萬隻。畜牧業總產值4500萬元,其中集體企業佔317萬元。實現利潤364萬元,實現稅金171萬元。
大昌鎮
麻竹:以洋溪、官莊兩村為核心,建設了麻竹示範基地,帶動周邊麻竹產業發展,打造麻竹生產基地。在光明村投資270萬元建麻竹加工廠,保障產銷一條龍,實現麻竹產業的持續發展;
烤煙:種植烤煙1800畝,產煙60萬斤,煙農收入150萬元。
地名由來
大昌鎮原名泰昌,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因避宇文秦諱而改名大昌。
大昌鎮境內有省道兩巫、大九公路過境,其中“兩巫”路,境內長35千米,大九公路境內長15千米。2011年末,大昌鎮境內有縣、鄉級公路2條,總長50千米;鄉村道54條,總長398千米;境內有通航河道航線1條,境內長38千米。
2011年末,大昌鎮有幼兒園7所,在園幼兒720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20所,在校生3593人,專任教師18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2438人,專任教師135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有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000人,專任教師65人。大昌鎮主要學校有大昌中學、大昌小學,其中大昌中學為重慶市重點中學。2011年,大昌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050萬元,增長13.8%。
2011年末,大昌鎮有各類科技人オ217人,其中專業技術人オ34人,經營管理人オ52人,技能人オ39人,農村實用人才92人。
2011年末,大昌鎮有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1個,各類文化專業戶89個,有各類圖書室50個,藏書2.5萬餘冊。2011年末,大昌鎮有體育場地25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2011年末,大昌鎮有線電視用戶數為3500戶,入戶率25%。
2011年末,大昌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另有門診部(所)3個、社區衛生室3個;病床4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0.7張;固定資產總值20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34名。2011年,大昌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9萬人次。2011年,大昌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20/10萬,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7萬人,參合率100%。
2003年6月1日,三峽水庫蓄水,大昌鎮的海拔為141米。2009年,三峽庫區的水位上升至175米。三峽蓄水至一百七十五米水位后,古城大昌具有上千年歷史的繁華城鎮與萬畝良田沉入水底,古鎮周圍上至水口、下至手扒岩大橋、北至洋溪村的地方最終會形成一個接近十二平方公里的寬闊湖面,成為整個三峽庫區最大湖泊——大昌湖(泰昌湖)。
大昌鎮是幸運的。在2004年初,一項2500餘萬元的“克隆”工程啟動。巫山縣文化局副局長葛列軍介紹,完成了圖紙測繪工作,古民居的每一磚、瓦、梁、窗檯都被標上了編號,古建築專家們將把它們逐一拆卸下來,再原樣運到五公里以外的西包嶺新址復建。
但復建並非絕對意義上的“克隆”,古鎮民居只遷30處,寺廟2處,城門3處。新鎮街道的長短將適當縮短。部分建築排列方式也會與舊城不同。一些年代久遠而無法完整遷移的部件則採用仿古材料替代。其間還包括對原材料做防白蟻和防鏽處理。有關專家說,就像外科手術能幫助人類消除疾病,同時也會傷及元氣一樣,搬遷古建築不可避免地使文物價值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不過,“力求做到大昌古城的整體風貌不致改變。”為此,古城搬遷后,還將根據移民的願望入住部分居民,以延續當地的民風、民俗。
2007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搬遷復建后的大昌古鎮融入小三峽旅遊,作為景點進行開發經營。始建於晉初的重慶市巫山縣大昌古鎮,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此前是三峽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築風格古城。
2015年7月大昌重點建設項目泰昌金街一期工程完成,並向百姓開放。其中大唐購物廣場的開張一舉奠定了在大昌的商業地位。也深受百姓的信任。社會保障
2011年,大昌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856戶,人數2518人,年支出434.4萬元,月人均172元,比2010年增長58.1%;醫療救助26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67人次,共支出35.6萬元,比2010年增長11.2%;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15戶,人數2185人,支出211.8萬元,比2010年增長6.2%,月人均81元,比2010年增長20%;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8人,撫恤事業費支出71.6萬元,比2010年增長13%;社會福利費78.6萬元,比2010年增長19%;有敬老院1家,床位4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6人;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3萬人,比2010年末增加211人。
重修古鎮
三峽蓄水前的“大昌古鎮”
三峽工程蓄水完成,大昌鎮水域成為擁有靜態水面15平方公里的庫區最大淡水湖泊,得天獨厚的水資源,開發價值和開發潛力巨大。突出大昌古鎮的千年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水上遊樂和“
三峽蓄水前的“大昌古鎮”
大昌湖
大昌鎮的外面就是大昌湖,以前是可以稱之為“河”的,隨著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巫山境內的大寧河就全成大寧湖了。
隨著三峽工程175米水位蓄水結束,原三峽庫區千年古鎮--巫山縣大昌鎮舊址沉入水底,一個面積近12平方公里的湖面呈現在世人面前,這也是三峽庫區最大的淡水湖,成為三峽旅遊的一道新景觀。大昌湖上至福田鎮的水口村,下至手扒岩大橋,分為東西兩湖,面積11.8平方公里。三峽工程蓄水至175米水位后,大昌湖面積將達到近17平方公里,水深20多米,為三峽庫區第一大淡水湖。湖周青山環抱,湖面碧波蕩漾,是小三峽旅遊的一道新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