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佛八菩薩

佛教術語之一

七佛八菩薩神咒經所說,七佛是維衛佛、式佛、隨棄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八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虛空藏菩薩、觀世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後大勢至菩薩、堅勇菩薩。

出處


七佛八菩薩,謂七佛維衛佛、式佛、隨葉佛、拘留秦佛、拘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八菩薩指文殊菩薩、虛空藏菩薩、觀音菩薩、救脫菩薩、跋陀和菩薩、大勢至菩薩、得大勢菩薩、堅勇菩薩。有【七佛八菩薩所說大陀羅尼神咒經】凡四卷。失譯。乃屬於雜部密教之密部經典之一。又作七佛神咒經、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七佛十一菩薩陀羅尼經、七佛所說神咒經、廣濟眾生神咒。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一冊。本經可視為後世純密教之根源。東晉錄。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一冊。略稱《七佛八菩薩所說神咒經》、《七佛所說神咒經》。

八菩薩


八菩薩,宗詞語,般“七佛”共稱“七佛八菩薩”。“佛八菩薩”“密宗的八大菩薩”。佛教八菩薩有多種說法,包括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彌勒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密宗的八大菩薩包括: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金剛手、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除蓋障菩薩、地藏菩薩。以上八大菩薩是比較普通的為人們所共知,還有其它經典開列的八大菩薩,如《般若理趣經》等所開列的,則略有不同

七佛


毗婆屍佛

毗婆屍佛,巴語,梵語Vipaśyin,漢語音譯毗婆屍,意譯為觀,以其如月圓智滿,則雲遍見。魄盡惑亡,則雲凈觀。既圓且凈,則雲勝觀、勝見,是為七佛之首也。
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佛教的說法,一劫為13.4億年)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又見《地藏菩薩本願經》卷中稱佛名號品第九: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毗婆屍。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永不墮惡道,常生人天,受勝妙樂。

屍棄佛

巴利語Sikhī,梵語Shikhin,漢語音譯屍棄,意譯為火,又雲持髻。謂無分別智最為尊上,處於心頂也。過毗婆屍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覺。(無分別智者,即根本智,謂為眾智之本也。)
過去七佛之第二佛。又作式、式詰、式棄,或式棄那;譯作頂髻、持髻、有髻,或火、火首、勝、大及最上。

毗舍浮佛

毗舍浮佛,巴利語Vessabhū,梵語Viśvabhū,漢語音譯毗舍浮,意譯遍一切自在。謂煩惱斷盡,於一切處無不自在,而為莊嚴劫中千佛之最後一佛也。(煩惱者,無明也。)
毗舍浮佛又譯作毗濕婆部、毗濕波浮、毗舍婆、毗怒沙符、毗鎖婆浮、毗舍羅婆、鞞恕婆附、毗攝浮、毗攝羅、毗舍符、毗舍毗、毗舍婆、必沙部、毗葉羅、毗葉婆、比葉婆、毗鎖浮、隨葉、鞞舍、毗舍等,意譯為遍一切自在、一切勝、一切生、能變現、遍現、廣生、勝尊。依據巴利文大史》所記載,毗舍浮佛是以燃燈佛為首的二十四佛中的第二十一佛。

懼留孫佛

懼留孫佛,巴利語Kakusandho,梵語Krakucchanda,漢語音譯拘留孫,意譯所應斷。謂斷一切煩惱,永盡無餘。於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減至六萬歲時,出世成佛,為千佛首。
據《長阿含經》卷一記載,在賢劫中人壽四萬歲時,拘留孫佛出現於世,為婆羅門種姓,姓為迦葉。父名為記得,母名為善枝,子名為上勝。時國王名為安和,王城名為安生城。
他在尸利沙樹下成道,曾有一會說法,度化弟子四萬。上首弟子有薩尼、毗樓等,執事弟子名為善覺。
在《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中說:“拘留孫佛亦放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長二十五由旬圓光三十二旬,通身光五十旬,相好具足如紫金山。見此佛者,常生凈國,不處胞胎,臨命終時,諸佛世尊必來迎接。”

拘那含牟尼佛

巴利語Konāgamano,梵語Kanakamuni,漢語音譯俱那含牟尼,意譯金色仙、金儒、金寂,謂金則明現,寂則無礙也。《大智度論》雲,又名迦那迦牟尼,華言金仙人。謂身金色故也。人壽減至四萬歲時,於閻浮提出世成佛。(梵語閻浮提,華言勝金洲。)
據《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記載,拘那含牟尼佛於人壽三萬歲時出生於清凈城,為婆羅門種姓,姓為迦葉,其父名為大德,母為善勝,佛陀於烏暫婆羅樹下成道,曾有一會的說法,度化弟子三萬人。上首弟子有舒般那多、郁多羅等。其執事弟子名為安和。《觀佛三昧海經》卷十《念七佛品》中說:“拘那含牟尼佛放大光明住行者前,其佛身長二十由旬,圓光三十由旬,奉身光長四十由旬,光相具足。見此佛者,即得百億諸三昧門無數陀羅尼。”
因為拘那含佛、拘留孫佛、迦葉佛等,都是於現在劫出世,所以印度有諸佛遺跡的佛說。據《高僧法顯傳》記載,舍衛城東南十二由旬的那毗伽邑,為拘留孫佛的出生處,由此向北減一由旬,即拘那含佛的出生處。

迦葉佛

迦葉佛,巴利語Kassapo,梵語Kāśyapa,漢語音譯迦葉波,簡稱迦葉,意譯飲光。謂身光顯赫,能飲蔽一切光明故也。人壽減至二萬歲時,出世成佛。
迦葉佛名於現世界人壽,二萬隨行時,出世而成正覺,釋迦佛以前之佛也。過去七佛之一。見法苑珠林八,佛祖統紀三十。【又】菩薩名。涅槃經三曰:“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本是多羅聚落人也,姓大迦葉,婆羅門種。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從座起。偏袒右肩,繞百千匝,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欲少咨問。”

釋迦牟尼佛

巴利語Sakyamuni,梵語Shākyamuni,漢語音譯釋迦牟尼,意譯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盤。悲智雙運,利物無窮,故立此號也。人壽減至一百歲時,出世,為賢劫中第四佛。
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GotamaSiddhattha;梵文:(SiddhārthaGautama),古印度釋迦族人(生於今尼泊爾南部),佛教創始人。成佛后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我佛如來。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曆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釋迦牟尼佛誕辰日。(漢語讀音釋迦牟尼shìjiāmóuní,牟為多音字,在這裡讀mó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