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拉赫瑪尼諾夫的結果 展開

拉赫瑪尼諾夫

俄羅斯作曲家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俄文:Серге́йВаси́льевичРахма́нинов;英文: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是一位出生於俄羅斯的作曲家、指揮家及鋼琴演奏家,1943年臨終前入美國籍;他的作品甚富有俄國色彩,充滿激情,且旋律優美,其鋼琴作品更是以難度見稱,納入於不少鋼琴演奏家的表演曲目中;被譽為20世紀最著名的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兼指揮,俄羅斯浪漫主義傳統的最後一位偉大倡導者。

簡介


拉赫瑪尼諾夫(1873—1943),俄國作曲家、鋼琴家。生於俄國奧尼加。就學於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阿倫斯基。創作中深受柴科夫斯基影響,有深厚的民族音樂基礎,旋律豐富,擅長
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
史詩式壯闊的音樂風格。作品有《第二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之島》、《鍾》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九十年代從事指揮,介紹了不少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不協和與悲經瑞典定居美國后,創作上充滿了劇性,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重要的鋼琴演奏家。

生平經歷


1873年4月1日,拉赫瑪尼諾夫誕生於俄國的謝苗諾沃(Семёново/Semyonovo),家境富裕,出身於地主的家庭,父母皆為業餘鋼琴演奏家,其母充當他的第一位鋼琴教師。拉赫瑪尼諾夫從四歲開始習琴,然而最初並無突出的表現。
由於家道中落,拉赫瑪尼諾夫一家遷往聖彼得堡。1882年,拉赫瑪尼諾夫入讀當地的音樂學院進修,1885年經介紹往莫斯科拜師尼古拉·茲韋列夫(Никола́й Зве́рев/Nikolai Zverev)門下接受嚴格的鋼琴訓練。
10歲時的拉赫瑪尼諾夫艱苦的訓練,令拉赫瑪尼諾夫不久便展露出他的天份:他編寫的歌劇《Aleko》獲獎;19歲時,編寫了著名的《升c小調鋼琴前奏曲》,成為他於樂壇上的代表作;
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
同年更完成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1892年,拉赫瑪尼諾夫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第一榮譽畢業,並開始他的作麴生涯。
1897年,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樂》的首演招來劣評如潮,令他受到很大打擊,他亦因而無法集中精神作曲。後來經了解,由於當天的指揮並無充份練習,再加上指揮於演奏時醉酒,以致整個首演表現得一塌糊塗。但拉赫瑪尼諾夫並未因而振作起來,往後的數年更因此停產,直至得到心理治療師尼可萊.達爾的醫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並以此獻給尼可萊.達爾,他更親自於首演中擔任鋼琴獨奏。該次演出為大眾所接納,令《第二鋼琴協奏曲》成為大眾喜愛的作品。
拉赫瑪尼諾夫除作曲外,亦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家,他於1904年擔任Bolshoi Theatre的指揮。在俄國,他被譽為最傑出的歌劇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指揮。1906年,由於俄國政治上的動蕩,拉赫瑪尼諾夫舉家離開俄國暫居義大利,後來再遷往德國德累斯頓,期間他編寫著名的《第二交響樂》,並於歐洲多國巡迴指揮。
1909年,拉赫瑪尼諾夫第一次往美國表演,他為表演更編寫了被譽為最困難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令他在美國大受歡迎。回到俄國后,拉赫瑪尼諾夫擔任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成為當地樂界舉足輕重的人物。
1914年,俄國政治十分動蕩,不少劇院為免受暴民破壞而關閉,最初拉赫瑪尼諾夫並無離開祖國之意,但由於他出身富裕家庭,由曾是地主,拉赫瑪尼諾夫開始意識到周圍的危險。1917年,拉赫瑪尼諾夫獲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此良機舉家離開俄國,最終於1918年移居美國。為謀生計,拉赫瑪尼諾夫開始其鋼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餘下的廿多年裡,於美國及歐洲各地演奏,但卻再無踏足祖國的機會。
1931年,拉赫瑪尼諾夫於瑞士盧塞恩湖邊置業,按照舊居模樣布置,並編寫了以鋼琴及交響樂演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拉赫瑪尼諾夫曾經說過:“我感到我工作時比閑散時更強,所以我祈求上帝讓我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天。”上帝應允了他的祈禱,七十歲時,拉赫瑪尼諾夫仍不停四處演出,直至於1943年2月才因身體不適被逼停止下來,然而不久卻診斷出患了癌症。同年3月,拉赫瑪尼諾夫病情惡化致無法進食,到了3月26日更陷入昏迷狀態。一群音樂家聯名以電報預祝他的七十歲大壽,可惜他卻無緣慶祝自己的誕辰,最終於1943年3月28日辭世。
在拉赫瑪尼諾夫離開俄國前,曾編寫彌撒曲《Vesper Mass》,這亦是他為自己喪禮編寫的作品,當中一句歌詞(英譯版本)如下:"Lord, now lettest Thou Thy servant depart in peace."(“主,現在就讓你的僕人在平安中離去。”)

創作歷程


1873年4月1日,拉赫瑪尼諾夫(以下簡稱拉氏)出生於謝苗諾沃。拉氏曾祖父曾經在聖彼的堡師從著名演奏家菲得爾學習,拉氏的母親安娜·奧娜斯卡雅是聖彼的堡音樂學院的畢業生。拉氏的最早的鋼琴教育就來自母親。1882年拉氏舉家遷往聖彼得堡,入學聖彼的堡音樂學院,,師從德米納斯基學鋼琴。但此間拉氏家庭發生了大事,姐姐和父親先後去世,只有母親照看他。由此,拉氏的性格也逐漸變得內向孤僻。
1885年,拉氏在表兄的介紹下,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茨維列夫,接受到極嚴格的訓練,從此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作為茨維列夫的弟子,拉氏有機會去圈裡的聚會,先後見到了魯賓斯坦,塔涅耶夫,柴科夫斯基等,並對他後世的創作,產生了影響。
1887~1888年,拉氏寫出了第一批最初的作品。包括《樂隊諧謔曲》和一些鋼琴小品。
1890年的夏天,拉氏來到家鄉伊凡諾夫卡,在那裡他遇到了日後的妻子同時也是自己表妹的娜塔莉婭·薩蒂娜。墜入情網的拉氏為心上人寫了一首六手聯彈的圓舞曲和浪漫曲。回到莫斯
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
科后,拉氏動筆創作了管弦樂《曼佛雷德》,這部作品的靈感來自柴科夫斯基的同名交響曲。
1891年,拉氏在家鄉完成了《第一鋼琴協奏曲》。12月回到莫斯科,向自己的老師阿連斯基獻上了第一部交響詩《羅斯基斯拉夫王子》。
1892年3月,拉氏在音樂學院舉辦了自己的音樂會,演奏了自己的三重奏和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另一方面,拉氏加緊創作畢業作品——根據普希金長篇敘事詩《吉普賽人》改變的歌劇《阿連科》。這一年,拉氏獲得金質獎章,以優異成績從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
畢業之後的拉氏馬上投入到繁忙的音樂會演出之中。期間,拉氏還完成自己最出名的作品之一——《升C小調前奏曲》。暑期,拉氏非常放鬆,相繼完成兩套藝術歌曲和一首幻想曲。還有從萊蒙托夫詩歌中獲得靈感創作的幻想曲《岩石》。
1895年,拉氏完成了費時多日的《d小調第一交響曲》。1897年3月,由格拉祖諾夫指揮首演。出人意料的是,《第一交響曲》慘遭失敗。此後大約三年時間,拉氏一蹶不振,連已經動筆的《佛蘭切斯卡·達·里米尼》也被擱置,直到數年後才完成。
1901年11月,拉氏的《第二鋼琴協奏曲》完成並首演,拉氏親自擔綱獨奏,作品獲得了極大的成功,拉氏也成功地戰勝了心理疾痼,重新振作起來。恢復了自信的拉氏進入了一個創作的高峰。
1901年,他完成了《大提琴奏鳴曲》和為雙鋼琴而作的第二號組曲。次年拉氏又完成了自己第一部比較重要的合唱作品——根據詩人涅克拉索夫的詩歌譜寫的康塔塔《春》。不久,拉氏宣布了和納塔麗婭的婚事。
1903年夏,拉氏在家鄉度過。創作歌劇《貪婪騎士》。大女兒伊連娜出世。繼續創作擱置以久的歌劇《佛蘭切斯卡-達-里米尼》。
1906年,拉氏親自指揮《吝嗇騎士》與《弗蘭切斯卡·達·里米尼》的首演。2月,俄國局勢動蕩,拉氏前往義大利。后避居得累斯頓。
德累斯頓相對安定的環境里,拉氏先後完成了《第二交響曲》(1906~1908年)。《第一鋼琴奏鳴曲》(1907年)。交響詩《死島》(1909年)。1907年5月拉氏第二個女兒塔吉亞娜出生。夏季的伊凡諾夫卡成為拉氏的主要創作地。1908年夏,在此地,拉氏完成了難度驚人的《第三鋼琴協奏曲》,並於次年在美國首演。
此後幾年,日子相對平靜,在繁重的巡迴演出同時,拉氏相繼完成了《十三首前奏曲》(作品32,1910年),《音畫練習曲》(作品33,1911年),《第二鋼琴奏鳴曲》(1913年)。
1913年,拉氏辭去了很多合約,想用於很多創作。另一個大動作是辭去帝國音樂協會主席職務。二月,拉氏來到羅馬,歷史性的湊巧住進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特·柴科夫斯基從前住過的房子。
一天,拉氏收到一封匿名信件,落款只說是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一位大學生,信里附有一首巴爾蒙特翻譯的愛倫·坡的名為《鍾》的詩歌。建議拉氏以此為題創作一部作品。拉氏仔細閱讀了詩歌,馬上引起了濃厚的興趣。並回想起自己童年對教堂隆隆鐘聲的記憶。巴爾蒙特的譯作節選了詩歌的精華,共四章。拉氏根據這四章,充滿激情的譜寫了交響合唱《鍾》。在創作中,拉氏始終認為是柴科夫斯基在激勵著自己。冬天的羅馬不太冷,拉氏沉浸在前所未有的鬆弛和激情中。拉氏後來回憶到:每天我都要在鋼琴和書桌前呆上好久,直到西沉的落日投進最後一縷陽光才停筆。
拉氏把《鍾》稱為他的第三交響曲,後來還把《鍾》歸入康塔塔,拉氏進一步表示,《鍾》是他最優秀的作品!
充滿危機的1914年到來了。戰爭的爆發使得俄國動蕩不安。此間拉氏一直呆在俄國南方。9月拉氏突然接到瑞典方面的邀請,希望他到斯德哥爾摩演出,拉氏利用這次機會,攜妻帶女一起離開了俄國。也就此告別了俄國。
拉氏先到斯德哥爾摩,然後轉到哥本哈根。由於沒有了固定的收入,拉氏不得不增加場次,但依然入不敷出。
1918年底,拉氏收到了美國方面的邀請。11月,拉氏舉家遷到美國紐約。在經紀人查爾斯·艾利斯的安排下,拉氏成為“斯坦威”公司的簽約藝術家。斯坦威在四個月內安排拉氏演出40場,藉以推廣鋼琴。
爾後的兩年,拉氏又於勝利公司簽定了錄音合同,灌錄自己的鋼琴作品。1921年的中期,拉氏擺脫了經濟危機,在美國買了房子,房子按伊凡諾夫卡老宅的樣子建造,雇了俄國僕人,一切都按拉氏在俄國的老樣子擺設。
從1923年的演出季開始,拉氏逐漸增加了在歐洲的演出。生活安定之後,拉氏將精力投入到作曲中。至此,拉氏終於完成了《第四鋼琴協奏曲》。這首冗長的協奏曲題獻給俄國作曲家梅特涅。拉氏開玩笑說自己這部作品是鋼琴協奏曲領域的《尼伯龍根指環》,意思是說,作品的長度驚人。1927年3月,拉氏親自登場演奏,在費城首演。隨後又進行了修改,交給TAIR出版。
1931年1月,拉氏突然在《紐約時報》發表一篇抨擊蘇聯政府的文章。3月9日,蘇聯政府作出了反映,在全蘇範圍禁演拉氏的作品。(兩年後解禁)拉氏一下子成了“人民的敵人”。
夏天,拉氏重新修訂了《第二鋼琴奏鳴曲》,還完成了他的最後一部鋼琴獨奏作品《柯萊里主題變奏曲》,並於當年10月在蒙特利爾首演。
1934年,拉氏在瑞士的謝納爾別墅完成了他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這首鋼琴與樂隊的作品是拉氏晚年最著名的音樂。作者用帕格尼尼著名的24首隨想曲為主題,展開24段變奏,其中第18變奏《如歌的行板》後來更是憑藉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而聞名遐邇!
此時的拉氏健康情況已經惡化,但是為了生活他仍需不停的巡演。1939年6月,英國邀請拉氏到倫敦,參加柯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舉行的以拉氏音樂為基礎創作的芭蕾舞劇,拉氏已無力成行。
二次世界大戰已迫在眉睫,家人覺得繼續呆在歐洲有危險,啟程美國。秋天,拉氏完成了最後一部作品《交響舞曲》,並在此修訂了《第四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
經紀人給拉氏1942~1943年的演出季安排了相當多的演出。名聲所累,拉氏也只能接受。況且這些演出的收入一部分將捐給他正在飽受戰爭蹂躪的祖國。拉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勞。情況到了1943年初變的越發糟糕,拉氏已變的越發虛弱。醫生初步診斷是胸膜炎積液嚴重。要求立即卧床休息。但拉氏堅持演完了2月17日在諾克斯微爾的音樂會,然後才不得不結束巡演,和家人回到洛杉磯貝弗利山的家中休養。
在洛杉磯,醫生診斷為晚期癌症,且完全擴散到肺部和骨頭。根據在拉氏最後時刻陪在他身旁的鋼琴家霍洛維茨回憶:拉氏的病情惡化的非常快,1943年3月28日早晨,拉氏在家中去世。離自己的生日僅剩幾天。70歲。他最後的話是,永別了,永別了,我再也見不到你們了。
拉赫瑪尼諾夫作有《第二鋼琴協奏曲》、《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畫練習曲》,歌劇 《阿萊科》、《利米尼的法蘭契斯卡》和《第二交響曲》、管弦樂《死之島》、《鍾》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后從事指揮,介紹了不少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
1918年移居美國后,創作上充滿了不協和與悲劇性,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重要的鋼琴演奏家。[嚮往革命的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出生於富貴家庭,二十歲就一舉成名。在音樂史上,像他這樣順利的音樂家是少見的。但是,拉赫瑪尼諾夫在政治上並不是守舊派,同當時的很多俄羅斯知識分子一樣,他對於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俄國社會現實是不滿的。
從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這種傾向:《升c小調前奏曲》和他的代表作《第二鋼琴協奏曲》有著陰森的背景、沉重的低音,是一種彷徨、苦悶心情的寫照;《春潮》則充滿青春氣息,活潑向上,表現出 對即將到來的“春天”的渴望。1905年,俄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雖然最終遭到失敗,但其影響是深遠的。此後一直到1918年“二月革命”,這一時期成為拉赫瑪尼諾夫創作力最為旺盛的階段。

創作背景


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
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Рахма́нинов
“身高近六尺,活象流放西伯利亞犯人般的五分頭,臉上呈現深沉抑鬱的神色,一張憔悴而暗淡的面孔”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二十年俄羅斯音樂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兼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三職於一身的拉赫瑪尼諾夫的生動寫照。
拉赫瑪尼諾夫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母親擅長演奏鋼琴,祖父也是一位業餘鋼琴家,可以看到他的體內流動著充沛的音樂家的血液。母親是他的啟蒙老師,音樂才華很快在拉赫瑪尼諾夫身上顯露,10歲他就進入彼得堡音樂學院,18歲時以優異成績提前一年畢業鋼琴系,第二年又在作曲系畢業,並贏得金獎。
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在音樂學院畢業那年完成的,這首樂曲發表時,報紙上給予他善意的支持,他順利地邁出了作曲家成功的第一步。之後是接連不斷地發表雄心勃勃的作品,在當時的俄國音樂界颳起一陣拉氏旋風。但是二十四歲時發表的《第一交響曲》,卻遭到各派各家的口誅筆伐,拉赫瑪尼諾夫自此喪失了創作慾望,陷入了嚴重的神經衰弱之中。
一連兩年的沉默后,是一個名叫達爾的醫學博士幫他重新恢復了自信。在義大利修養期間,拉赫瑪尼諾夫埋頭創作了《第二鋼琴協奏曲》的第二、第三樂章。他沒等完成此曲,就迫不及待地在莫斯科演出,結果好評如潮。這一成功使拉赫瑪尼諾夫為之一振,以後就是一往無前、一氣呵成地完成第一樂章。
1901年10月,由拉赫瑪尼諾夫親自彈奏鋼琴的全曲首演大獲成功。他就這樣奇迹般地獲得了新生。他懷著感激之情,將這部作品獻給了達爾博士。《第二鋼琴協奏曲》成了拉赫瑪尼諾夫創作的重要轉折,它也是與柴科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齊名的最偉大的鋼琴協奏曲,他將鋼琴與樂隊的配合,提升到了完美的境界。

大師逸事


1、鋼琴對小時候的拉赫瑪尼諾夫是一件懲罰工具,據說其母懲罰小拉赫瑪尼諾夫時,會要求他坐在鋼琴底下。
2、拉赫瑪尼諾夫的身材高大,擁有一雙巨大的手,左手能輕易按到跨十二度的琴鍵,故此並非所有人能演奏他的作品。他的身材可能與一種名為馬凡氏綜合症 (Marfan Syndrome) 的遺傳病有關,患者其中一個徵狀是修長的四肢及手指。
3、拉赫瑪尼諾夫曾居於其師茲韋列夫的寓所內,由於同學們練習的聲音過份嘈吵,拉赫瑪尼諾夫向其師要求一個較寧靜的環境以專心作曲而引發爭執,最終令兩師徒拆夥。
4、拉赫瑪尼諾夫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時,獲評審委員一致推舉為第一榮譽畢業生,其師茲韋列夫亦是評審委員之一。茲韋列夫於畢業禮時,更以金錶作為賀禮贈予拉赫瑪尼諾夫,兩師徒亦冰釋前嫌,此金錶亦成為拉赫瑪尼諾夫珍而重之的物品。
5、拉赫瑪尼諾夫接受心理治療時,其治療師尼古拉·達利(Никола́й Даль/Nikolai Dahl)要求他每天接受診治,拉赫瑪尼諾夫每次均需坐於漆黑的房間內,聽治療師不停重覆說:“你將開始創作協奏曲…你會工作得稱心如意…你的協奏曲會是最好的…”拉赫瑪尼諾夫最終於診療期末時,完成了著名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6、拉赫瑪尼諾夫於1902年與Natalia結婚,其義大利籍的妻子亦是畢業於莫斯科音樂學院的鋼琴家。
7、拉赫瑪尼諾夫喜歡於安靜的環境創作,他曾說:“沒有比安靜獨處對我更有幫助。”
8、“拉赫曼尼”在俄語有“揮霍無度”之意,拉赫瑪尼諾夫之父正是一個胡亂揮霍的賭徒,最後更典當家業,棄妻兒不顧。
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
大師人生的最低谷(1895-1901)
1895年1月,拉赫瑪尼諾夫先生完成了他的《第一交響曲》,編號op.13,題獻給令他深愛著的安娜(他朋友彼得·羅蒂斯申基斯的妻子),在作品中,他稱安娜為"A.L".直到後來人們才得知“A.L”是何許人。
整部作品的樂思來自於獻給安娜的一首鋼琴歌曲,而拉赫瑪尼諾夫也為這首作品傾注了他最大的心血,他堅信這將是他迄今為止最偉大的作品。
1896年3月28日,這首作品在聖彼得堡首演,由格拉組諾夫指揮。可是整部作品寫法過於新穎,以至於指揮排演不當,演出效果很差,拉赫瑪尼諾夫在音樂會沒有結束時就憤怒的破門而出。
更令他憤怒的是,批評家們把他這個作曲者說的一無是處,卻忽略了指揮者和演奏者的拙劣不堪。拉赫瑪尼諾夫雖然堅信這是一部好作品,不僅因為這部作品首次引用了他最喜愛的中世紀聖詠《憤怒的日子》,並在樂曲中使用了新穎的表現手法,更因為這首作品是獻給他深愛的人的。
但是打擊畢竟太大,拉赫瑪尼諾夫身心受損,一生也沒有再動這部作品一手指頭。
1899年4月19日,拉赫瑪尼諾夫訪問倫敦,指揮了鮑羅丁的《伊戈爾王子》、他自己的交響詩《岩石》。英國皇家愛樂協會邀請他創作一首鋼琴協奏曲,這就是《第二鋼琴協奏曲》。
就在這時,他卻突然陷入了創作危機——他發現自己寫不出東西來,他沒有靈感了。
一方面由於工作繁忙,演出過多,他無暇作曲,但是另一方面他也明白,第一交響曲給他的打擊太大,他根本無法忍受同樣的打擊在發生在他身上,更糟糕的是他面臨著與安娜夫人終止關係的境況。這些都導致他無法正常的作曲。
他的朋友都想幫助他,他的姑夫亞歷山大·薩亭(alexander satin)請亞歷山德拉·列文(alesandra leivin)公主出面,給拉赫瑪尼諾夫提供了兩次與列夫·托爾斯泰見面的機會。雖然大文豪告訴他:“你是音樂家,你必須創作才行,這是你的責任。”但是拉赫瑪尼諾夫在激動不已之餘,依舊寫不出一個音符來。
薩亭先生最終請來心理師尼古拉·達爾(nikolai dahl)為他治療。這位醫生精通神經學、催眠術,而且熱愛音樂,對拉赫瑪尼諾夫的風格很熟悉,於是針對拉赫瑪尼諾夫的性格進行治療。
幾個月的治療中,達爾對拉赫瑪尼諾夫催眠后不斷對他說:“你會開始做曲的,你會開始做曲的,你將寫的很好,寫出稱心如意的作品。你寫的協奏曲將獲得巨大的成功,它的品質將會非常不錯……”拉赫瑪尼諾夫在醫生的鼓勵下漸漸恢復了信心。
1901年11月9日,《第二鋼琴協奏曲》首演獲得了巨大的反響,評論家說拉赫瑪尼諾夫在大型作品創作上有極高的造詣,當代作曲家無出其右。這部作品成為了拉赫瑪尼諾夫最受喜愛也最受歡迎的音樂作品之一。

作品


拉赫瑪尼諾夫編寫了五首以鋼琴及交響樂演奏的作品,分別為四首鋼琴協奏曲及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其中以第二鋼琴協奏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最著名,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中一段行板(Var.18)更是旋律優美,成為膾炙人口之作,被電影《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採納為背景音樂。
鋼琴獨奏方面,最著名的莫過於他的升c小調前奏曲。拉赫瑪尼諾夫亦曾把多首古典音樂作品改編成鋼琴獨奏版本,較著名的有巴赫的前奏曲、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野蜂飛舞、弗里茨·克萊斯勒的愛之悲及愛之喜等。
拉赫瑪尼諾夫曾編寫三首交響樂作品,第一交響樂對拉赫瑪尼諾夫而言是失敗之作,他甚至把手稿撕毀,直至他死後,整份樂譜被才發現收藏於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中,至1948年才於美國作第二次公演以紀念拉赫瑪尼諾夫逝世五周年。然而,第二交響樂及第三交響樂仍是較出名的作品。拉赫瑪尼諾夫亦曾編寫多首交響詩,如:Isle of the Dead、The Rock、Symphonic Dances(交響舞曲)等。
拉赫瑪尼諾夫亦有編寫聲樂及合唱作品,包括有彌撒曲Vesper Mass、The liturgy of St. John Chrysostom及The Bells。短歌Vocalise更被改編成不同樂器的獨奏曲。
電影 《紫丁香》
導演: Pavel Lungin
主演: Лия Ахеджакова / Олег Андреев / Игорь Черневич / Евдокия Германова / Виктория Исакова
語言: 俄語
製片國家/地區: Russian
取材於俄國著名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生平、盧森堡國於2007年拍攝的彩色電影《紫丁香》的片名取得真好。單看片名,人們也許難能把它與拉赫曼尼諾夫聯繫起來,但正是紫丁香花貫串了整部電影,並以此含義深遠地表達了遠離祖國的拉赫曼尼諾夫的思念故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