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金宣
龐金宣
龐金宣,林木育種專家。長期從事林業教育及林木育種的科學研究工作。在刺槐、榆樹、楊樹等樹種的遺傳改良上進行了深入研究,選育了10多個優良品種。尤其是通過雜交創造性地選育出了耐鹽鹼的窄冠型楊樹新品種和窄冠白楊1~6號新無性系。為中低產鹽鹼農田林網建設及林糧間作提供了適宜的品種。
1930年1月22日 生於河北省吳橋縣龐庄。
1946-1947年 任該村小學教師,在山東大學預科學習。
1948年 在該村務農,渤海區幹部學校學習。
1949-1951年 任渤海區農業試驗場保管員。
1951-1953年 在山東農學院附設農校學習。
1953-1954年 任濟南農業學校教師。
1954-1958年 在山東農學院學習。
1958-1980年 任山東農學院助教、講師。
龐金宣,河北吳橋人,1931年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本村上過5年小學,他的少年時代,正值日本侵略軍侵略中國、家鄉處於淪陷之時,他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燒殺擄掠,飽嘗了做亡國奴的滋味,立志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富強貢獻力量。1945年家鄉解放。
1946年他在擔任小學教師期間,深感文化水平太低,萌發了繼續學習深造的念頭,先後到解放區辦的山東大學預科班及渤海區幹部學校農林隊學習。畢業后,他被分配到渤海區農業試驗場任保管員、記賬員、練習生,在那裡他接觸到了農業科學,看到試驗場的莊稼長得比周圍都好,因此,他下決心要學習農業科學。經他多次要求,組織才批准,於1951年11月到山東農學院附設農校森林科學習,當時的任務是邊學習邊做學生工作,對於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龐金宣來說,困難很大。整整2年的時間,他白天跟班上課,晚上補習初中的課程,經常學習到深夜。每當教室和宿舍的燈熄滅了,就到路燈下、廁所里去看書。他就是憑著這股鑽勁,刻苦學習,到畢業時終於成了年級里最優秀的學生之一。1953年留校任助理教師,1954年4月他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經組織批准報考山東農學院,當時該校除林學系參加全國統一招生外,其他系一律內部招收在職幹部及農校畢業生,無奈他只好報考園藝系。
由於他以前學過2年林業,特別是受蘇聯改造自然計劃的影響,認識到森林在改造自然中所起的重大作用,對林業產生了濃厚興趣,他暗下決心,終生獻身林業建設事業。錄取后不久他就給華東農林部寫信,申述願意學林的理由,經華東農林部批准,才轉入林學系森林經營專業學習。1958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62年他又赴南京林學院,在著名林木育種學家葉培忠教授指導下進修林木育種,這時的葉老已年過六旬,但仍忘我的工作,葉老的敬業精神,深深地感動了他,使他從此與林木育種結下了不解之緣。“文化大革命”期間,龐金宣沒有放棄林木育種事業,經常騎車外出考察,南到大運河畔、北到黃河岸邊,沿途訪問群眾,收集了大量樹種資源及林業生產的第一手材料。70年代以後,他一頭扎進了林木育種的教學和科學研究之中,夜以繼日地工作,一干就是幾十年。幾十年的艱苦創業,獲得了豐碩成果。
他的多項研究成果,獲得了省部級及國家級獎勵。1988年和1995年山東省兩次授予他“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稱號;1988年人事部授予他“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又被國務院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同年12月11日,在人民大會堂,受到了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1993年山東省教育委員會、人事廳及國家林業部分別授予他“優秀教師”稱號;1996年全國綠化委員會、人事部授予他“綠化先進工作者”稱號。
1 龐金宣。林業現代化與林木育種.山東林業科技,1980,(4):7~10.
2 龐金宣。鄒平縣韓店公社肖鎮林業隊,山東農學院樹木遺傳育種教研室。利用組織培養繁殖林木良種苗的研究初報。山東農學院學報,1980,(1):79~83.
3 龐金宣,孫仲序。刺槐無性系良種選育研究報告。山東林業科技,1982,(4):1~10.
4 龐金宣。刺槐優良無性系——“石林”的修枝。山東林業科技,1984,(1):3~5.
5 龐金宣。榆樹雜交育種研究報告。山東林業科技,1984,(4):1~12.
6 龐金宣。白楊派樹種雜交育種研究報告。山東林業科技,1986,(4):5~12.
7 龐金宣,張順泰。白楊派樹種雜交育種研究續報。山東林業科技,1988,(1):13~18.
8 龐金宣,吳行華,王建全。楊糧間作生態學基礎初步研究。山東林業科技,1990,(楊樹增刊):74~83,等等。
刺槐原產美洲,19世紀末引入中國,現已成為中國重要的水土保持及速生用材樹種。但長期以來,生產上缺乏良種選育,隨意採種造林,致使種群良莠不齊,嚴重地影響了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龐金宣早在60年代,就深入山東、遼寧等刺槐主要栽培區,調查刺槐的種內變異,研究了一套優樹選擇的標準和方法,並選出了一批優樹。這些成果在1972年全國林木良種協作會議上進行了交流,並編入《刺槐》書中,為科學地開展刺槐良種選育,奠定了基礎。從1973年起,他又收集“省選”及“自選”刺槐優樹無性繁殖材料50餘份,建立了無性系對比試驗林,通過8年觀測對比,選出了優良無性系——石林刺槐。該無性系具有樹榦通直、速生性強(其單株材積超過對照50%以上)的特點,是全國最早選育的刺槐優良無性系之一。為了儘快用於大面積造林,在良種選育的同時,還成功地進行了石林刺槐組織培養繁殖研究,並獲得了一批自根苗。他利用刺槐容易根插的特點,實現了石林刺槐的快速繁殖,由於該項研究良種選育與推廣方法配套,對今後刺槐良種選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該成果獲得了1983年山東省優秀科技成果一等獎。石林刺槐僅山東省就推廣2萬多公頃;一個輪伐期可增產木材30萬立方米,價值可達1億元。此外,龐金宣還與他人合作,進行了刺槐單倍體誘導研究,首次培育出刺槐花藥植株。該項研究對刺槐遺傳理論研究及育種實踐具有重要價值。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在不足30年的時間裡,龐金宣潛心研究林木雜交育種技術,已圓滿地完成了山東省科學技術委員會下達的“榆樹雜交育種”、“白楊派雜交育種”和“耐鹽鹼楊樹新品種選育”3項課題,培育出一批林木優良無性系品種,成為卓有成效的林木雜交育種研究的榜樣。
榆樹雜交育種榆樹是華北“四旁”綠化和豐產林建設的主要樹種。他從1972年開始,收集了全國各地榆屬十幾個種作親本,進行了30個組合的雜交,獲得了5000餘株雜種苗,又從中選出優良單株無性系,在山東、江蘇省的11個試驗點上進行了無性系測定,歷時12年,最後選出了優良無性系——魯榆(雜)1號。該品種的特點是主幹圓滿通直、生長快、平均單株材積比普通白榆高70%以上。經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的專家鑒定組,認為“該研究在榆樹雜交無性系選育上,為榆樹良種選育提供了系統的成功經驗。”魯榆(雜)1號新品種在山東、河南、寧夏等省、自治區被廣泛引種推廣,對“四旁”綠化及豐產林建設具有重大貢獻。1985年獲得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白楊派雜交育種在一次利用會議上,有人認為,農田林網是“脅地一條線,增產一大片”,脅地一條線是阻礙農田林網發展的一個主要原因。龐金宣聽到此話,觸動很大。他深知,農田林網及林糧間作,是平原農區林業發展的方向,解決脅地問題至關重要。他認真地分析了脅地的主要原因是樹冠寬大,因此他下決心培育窄冠形的楊樹新品種。從1974年起,他收集了符合育種目標的南林楊、毛白楊、響葉楊、毛新楊、新疆楊等十幾個白楊派種及雜種作親本,進行雜交育種研究,歷經20年艱辛,終於培育出6個窄冠形白楊派新品種。這些新品種突出特點是:樹冠小、根系深、根幅小、生長快、材質好。試驗證明,用窄冠白楊新品種進行間作,不僅農作物基本不減產,而且能夠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直接經濟效益也十分可觀。他為農田林網及林糧間作,解決了一大難題。
1991年獲得了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2年又獲國家發明三等獎。耐鹽鹼楊樹新品種選育山東大部屬黃淮海平原農區,有大面積的中、輕度鹽鹼農田,鹽鹼是這些農田產量低而不穩的主要原因。農田林網及林糧間作是生物改鹼、保障農田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長期以來,缺乏適宜的樹種。為了培育適合內陸中、輕度鹽鹼地農田林網及林糧間作的楊樹新品種,他先後於1978年和1982年採用較耐鹽鹼、速生、優質的山海關楊與樹冠窄的塔形小葉楊作親本,進行雜交育種,通過17年的試驗和選擇,培育出了魯楊6號、魯楊31、魯楊69、魯楊70等4個耐鹽鹼窄冠形楊樹新品種。他的這一成果受到了省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的鑒定委員會專家的高度評價,認為“育成的無性系耐鹽鹼能力較強、冠形窄、生長快,為中輕度鹽鹼地農田林網及林糧間作提供了新的楊樹良種。1988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中國數字科技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