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培忠

葉培忠

葉培忠(1899—1978)原姓名沈培忠,1899年11月25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一個貧農家庭。樹木育種學家,當代中國樹木育種學的先驅者之一,中國水土保持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畢生致力於林業科研和教育工作,培養了幾代林業科技人才。他在樹木雜交育種方面貢獻卓著,特別是杉木遺傳改良的成就和黑楊派南方型無性系引種栽培的成功,對中國發展速生豐產林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在水土保持研究方面,引種培育了多種水土保持植物,並推廣種植。

人物生平


1899年11月25日,葉培忠生於江蘇省江陰縣。一歲半左右時,父母相繼謝世,由其姑母葉沈氏撫養長大,後過繼作嗣子,改姓葉。姑母家境貧寒,靠做針線活謀生。童年時代常跟著姑母到田間挖薺菜、割豬草、翻地種菜。11歲才上學,靠半工半讀念完了中小學。
在中學期間,他聆聽了林學界老前輩凌道揚關於森林與水旱災害關係的演講,感受很深,便立志學林,為民造福。
1927年春,以優異成績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獲“金鑰匙”獎。畢業后留校任教半年。同年9月,由過探先介紹到廣西柳州墾荒局擔任柳城林場場長。在兩年工作中,他親身參加造林實踐,總結育苗造林的經驗教訓。
1929年,廣西軍閥混戰,柳城林場停辦。葉培忠於同年8月到南京總理陵園(今南京中山陵園)園林組工作,同傅煥光沈雋等人一起參加籌建南京總理陵園植物園(今南京中山植物園)。
1930年初,因建園工作的需要,被派往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學習植物園規劃設計、植物栽培和繁殖技術。
1931年底,學成回國。南京總理陵園植物園經葉培忠、傅煥光、沈雋等人7年艱苦創業,初具規模。葉培忠是這個馳名中外的植物園的第一任主任。
七七事變后,植物園被迫停辦。葉培忠不願為日本侵略者效勞,隻身奔向抗戰後方。1938年上半年,他在湖南長沙高級農校任教員,講授觀賞植物及植物繁育等課程。后經鄭萬鈞介紹到四川省農業改進所峨嵋山林業試驗場任場長,在該場工作兩年中,除開展育苗造林外,還進行了一些樹木雜交試驗。
1941—1943年,在重慶國民政府財政部貿易委員會重慶桐油研究所任研究員,從事研究油桐栽培和良種繁殖工作。
1943年春,他參加了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和水利部組織的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工作,先後到陝西、甘肅、青海等省的高山峻岭考察,採集了大量保土植物標本和種子。考察工作結束后,被留在重慶國民政府農林部甘肅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工作,先後任技正、主任。他不僅進行水土保持試驗工作,還對牧草楊樹雜交育種,做了許多有益的試驗。
1948年初,他應武漢大學的聘請,去該校任教授。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美國政府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橡膠進口的來源被切斷。為了打破經濟封鎖,中央人民政府於1952年號召全國人民自力更生,發展自己的橡膠種植業。葉培忠響應號召,積極參加華南橡膠樹栽培規劃工作,並積極承擔橡膠栽培訓練班的講課任務。後來,這些學員大多數成為中國橡膠種植業的骨幹力量。
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系)調整,武漢大學森林系併入華中農學院(今華中農業大學),葉培忠被調入該院任教授,除擔任森林系幾門課程的教學外,還為畜牧系擔任培養牧草研究生的任務。
1955年,華中農學院森林系又併入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他又到南京林學院任教授,並在該院工作長達23年之久,主要擔任樹木育種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指導研究生和進修生。他的許多重要論著大多是在這一期間完成的。
50多年來,葉培忠在樹木育種學和水土保持學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碩果累累,成就卓著。正式出版的專著有《植物繁殖》《樹木育種學》(試用教材)、《樹木雜交育種》;在全國各種學術刊物上公開發表的論文有25篇;還有許多未發表的論文手稿,如《楊樹雜交育種》、《落羽松屬的育種》、《改進西北牧草之途徑》等。這些論著不僅對農林科技人員指導生產有重要意義,而且對農林院校師生和農林管理幹部的學習也是很好的教材。他培育的楊樹、杉木、松樹馬褂木等樹種的優良品種,已在祖國大江南北生根、開花、結實,長勢喜人。
1978年10月27日 卒於南京。

個人著作


1 葉培忠.種植油桐之實用法.林學,1930(2):29—40.
2 葉培忠.蓖麻葉蟲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34(126,127合刊):155—156.
3 葉培忠.香椿栽培法及其新用途.四川建設通訊,1938(12):28—30.
4 葉培忠.人蔘栽培法農報,(缺年),6(16—18):354.
5 葉培忠.美國長核桃在我國之生長及其栽培方法.中華農學會報,1941(174):73—78.Yieh P.C.A New Variety ofLoropetalum Chineses oliver.Hortus Sinic us,1942(2):33.
6 葉培忠.黃土區水土保持實施辦法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1948(189).
7 葉培忠.中國之白楊與白楊育種法.新科學,1951(3).
8 葉培忠.白楊繁殖育種.林業科學,1955(1):37—46.
9 葉培忠.葛藤栽培法.華中農業科學,1955(2):86—92.
10 葉培忠.植物繁殖.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11 葉培忠,高祖德,吳厚鈞等.楊樹遠緣雜交育種試驗報告.南林學報,1959,2(1):25—42.
12 華東林業院校教材編寫組(葉培忠主編).樹林育種學(教學參考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60.
13 南京林學院樹木育種教研組(葉培忠主編).樹木育種學(試用教材).北京:農業出版社,1961.
14 葉培忠.杉木與柳杉屬間雜交試驗報告林業科學,1963,8(3):214—222.
15 葉培忠.陳岳武杉木類型的研究.林業科學,1964,9(4):297—310.
16 葉培忠,王明庥,陳岳武等.楊樹育種的研究楊樹學術會議論文選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64:84—96.
17 葉培忠.樹木引種在林業生產上的重要性.植物引種馴化集刊,1965(1):14—23.
18 葉培忠,王明庥.江西宜春地區油茶良種選育.林木良種選育學術會議論文選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66:1后—152.
19 葉培忠,陳岳武,阮益初等.杉林優樹選擇方法的研究林木良種選育學術會議論文選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66:1—8.
20 南京林產工業學院樹木育種教研組(葉培忠主編).樹木雜交育種.北京:農業出版社,1973.
21 葉培忠,陳岳武,陳世彬等.杉木遺傳型×環境互作和遺傳穩定性的研究I.杉木遺傳型×地點×年份互作的分析.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0(2):35—46.
22 葉培忠,陳岳武,陳瑾等.杉木遺傳型×環境互作和遺傳穩定性的研究Ⅱ.杉木多點子代測定的分析.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0(4):23—33.
23 葉培忠,陳岳武,陳世彬等.杉木種子園結實狀況的分析.種子雜誌,1981(2);41—45.
24 葉培忠,陳岳武,阮益初等.杉木早期選擇的研究.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1(1):106—116.
25 葉培忠,陳岳武,阮益初等.杉木種子園遺傳效益的估算.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1(2):33—48.
26 葉培忠,陳武岳,劉大林等.配合力分析在杉木數量遺傳研究中應用.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1(3):1—21.
27 葉培忠,陳武岳,蔣恕等.杉木種子生活力變異的研究.南京林產工業學院學報,1981(3):22—32.
28 葉培忠.葛藤——大地之醫生.中國草原與牧草,1985(1):17—18.

植物研究


雜交育種

樹木育種學在我國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1938年,葉培忠在四川農業改進所峨嵋山林業試驗場率先在中國進行樹木人工有性雜交育種試驗工作。在中華民國時期,我國雖有少數林學家、園藝學家、植物學家做過一些樹木育種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寥寥無幾,無人作過系統的研究,各大學農學院森林系的必修課程中,也沒有單獨開設這門學科。葉培忠從華中農學院到南京林學院后,專心致力於樹木育種的研究工作,查閱外國有關文獻,收集整理自己和國內其他學者在樹木育種方面的研究資料,廢寢忘食地編寫樹木育種學講義。這部講義集以往樹木育種研究之大成,開後世樹木育種研究之先聲。1956年,他率先在南京林學院開始講授樹木育種學。1960年他主編的《樹木育種學》(教學參考書)(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是中國歷史上樹木育種方面第一本系統、完整的教材。葉培忠除為本科生講授樹木育種課程外,還擔負培養樹木育種研究生和進修生的任務。他親自培養的研究生和進修生有好幾十人。樹木育種專家陳岳武就是他的得意門生之一。
中國楊樹雜交育種工作起步較晚,始於1946—1947年。葉培忠是這項工作的開創者。40年代,他在甘肅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工作時,首次利用當地河北楊山楊毛白楊響葉楊進行雜交育種,獲得了優於親本的雜交苗木。儘管當時試驗規模小,但積累了寶貴的試驗資料,為中國以後開展楊樹雜交試驗開闢了道路。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職工為紀念葉培忠在天水的功績,把他培育的楊樹新品種中的一個,起名為“葉氏白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中國各地楊樹雜交育種工作,基本上是在葉培忠40年代工作的基礎上開展的。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各地進行了400個雜交組合,既有種內、種間雜交,也有派間、屬間和複式雜交,其中生長表現優良的雜交組合,包括葉培忠親自培育的銀毛楊、小意楊、賽山楊等約有40個。這些楊樹雜交品種已在全國廣大地區推廣繁殖。50年代末,他在南京林學院樹木園內建立了楊樹引種區,引種國內外楊樹200多個無性系,成為國內楊樹育種研究試驗基地之一。
1972年,以梁昌武吳中倫為首的中國林業代表團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出席第七屆林業會議后,考察了義大利林業,帶回一批黑楊派南方型無性系插穗。吳中倫將這些插穗送給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南京林學院、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所和黑龍江省林業科學研究所4個單位分別引種試驗。南京林學院引種的黑楊派南方型無性系有I—63楊、I—69楊、I—72楊、I-214楊等4個品系61根插穗。由於插穗經旅途耽擱,已開始變色發黑,處於垂死狀態。葉培忠在接到這些插穗后,立即組織樹木育種教研室部分教師進行搶救。他們把插穗扦插在校內苗圃地里,經過科學培植和精心管理,這些垂死的插穗竟奇迹般地被培育成苗,當年成苗49株,株高二三米。以後他們又用這些苗木進行無性繁殖,到1974年年底共培育大苗1000株,引種試驗成功。葉培忠及其助手並沒有將引種研究停留在校園裡,而是把這些優良無性系在林業生產中推廣應用。參照這些優良無性系原產地美國南部)的氣候生態條件,他們選定江蘇北部平原地區進行小片試種,效果顯著,二三年生胸徑可達20多厘米。此項成果於1979年獲林業部科技成果二等獎,1985年又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80年代末,這4個楊樹優良無性系已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地區廣為栽植。據不完全統計,栽植面積達520萬畝以上,年凈收益超過5億元。黑楊派南方型無性系引種栽培的成功,不但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打破了南方不能大面積栽培楊樹的傳統觀點,豐富了林木引種的理論。
杉木是我國南方主要的造林樹種。葉培忠十分重視杉木的遺傳改良工作,從60年代初期開始就指導陳岳武進行研究。為了改良杉木品種,他們深入閩、贛、湘、川、黔等省各個杉木林區,調查杉木生物學特性,選擇杉木優良類型。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杉木自然類型的劃分、優樹選擇方法、早期選擇、遺傳型與環境互作,以及遺傳穩定性、種子生活力的變異、種子園遺傳增益等方面做了大量而系統的育種試驗。運用選擇、引種、雜交授粉等技術,培育了一些杉木優良新品系。1966年,他們在福建省洋口林場主持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正規的杉木初級無性系種子園。用第一代種子園的子代造林,其產材量比一般商品種子增產15—20%。此項成果對中國發展杉木速生豐產林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於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2年獲林業部科技成果一等獎,以後又獲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農牧漁業部、林業部的農林科技推廣獎。此外,葉培忠在長期研究杉木遺傳改良工作中,於70年代初發現杉木花粉在一般貯存條件下,能保持生活力達17年之久。由於杉木花粉能長期保存生活力,可以向外地寄送,因此,能簡便地引用外地花粉進行杉木雜交育種,對今後杉木引種繁育具有重要意義。
葉培忠不僅在楊樹和杉木的育種、引種研究上做出了顯著的成績,而且對馬褂木、楸樹、松樹、墨西哥落羽松等樹種的育種試驗,也取得了具有開拓性的成果。例如,他將馬褂木用中國馬褂木與北美鵝掌楸進行正反人工雜交授粉,得到的雜種馬褂木生長勢優於親本,株高和根頸生長比親本馬褂木分別增長42%和137%。雜種抗性較強,秋季落葉時間比親本晚。楸樹具有自花不孕性,年年開花,極少結實,大量繁殖造林受到限制。為解決這個問題,葉培忠用滇楸與楸樹、滇楸與灰楸、灰楸與滇楸等3個雜交組合進行異花授粉,獲得雜交種子1000多粒,這一成果解決了以往楸樹不能進行有性繁殖的問題,為推廣這個優良樹種創造了條件。他用13種松樹先後選配了近30個雜交組合,選育出3個優良組合,即黑松長葉松、黑松與雲南松、黑松與混合花粉(濕地松火炬松十雲南松)。這3個雜交組合的第一代雜種長勢都強於母本黑松自由授粉後代,株高生長分別超過母本55%、35%、69%,根頸生長分別超過母本44%、20%、34%。
1963年3月20日,葉培忠用中國柳杉作父本,墨西哥落羽杉作母本進行屬間雜交試驗,後來奇迹般地得到了3個球果,經播種培育出12株雜交墨杉小苗。經過多年不斷扦插擴繁,到1972年,南京林學院林場共培育出6000多株性能大大優於親本的雜交墨杉幼苗。他將雜交墨杉幼苗分送給了上海、武漢等地很多林業生產部門試種。1978年葉培忠故世,該品種曾一度不為人們矚目。多年後,該樹種的速生、抗颱風、抗鹽鹼、耐水濕、落葉期短、可凈化空氣等優良性狀被上海林業總站總工程師葉增基和站長沈烈英等人發現並努力加以搶救、扦插和擴繁。他們培育的種苗在上海浦東川沙林場營造了一片近2000株的雜交墨杉種群。2003年8月,葉增基、徐炳聲等人在美國的SIDA雜誌發表論文,向世界介紹了這一新樹種。根據植物國際命名法則,他們將雜交墨杉正式命名為“培忠杉”( xTaxodiomeria peizhongii),商品名為“東方杉”。2004年7月,國家林業局批准授予“東方杉”植物新品種權,上海市林業總站和南京林業大學是品種權人。2007年,美國聯邦專利局邀請世界上同行專家審核,認可東方杉的國家知識產權屬於中國,並頒發了證書,獲得美國植物專利(美國專利號:United States Patent PP17767),這是我國木本植物新品種首次在國外獲得專利,這一雜交新品種得到了國內外一致認可。

引種培育

水土保持在我國作為生產實踐自古有之,而作為專門學科研究,則始於40年代。
1943年春,葉培忠參加了以美國人W.C.羅德民(Lowdermilk)博士為首的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團,擔任保土植物的考察任務。在4個月的考察期間,他採集植物標本2000多號,其中以西北的禾本科與豆科植物標本最多,較為齊全;採集抗寒耐旱的保土植物種子,計禾本科54種、豆科木本類14種、灌木類10種、其他17種。這些植物標本與種子,為開展西北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重要資料。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工作結束后,他被留在農林部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工作。在當時人手少、設備差的條件下,他同傅煥光(實驗區主任)、任承統蔣德麒等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難,為中國水土保持事業艱苦創業。實驗區的具體科研工作大多由葉培忠負責指導和處理。他經常頂烈日、冒嚴寒,奔波於實驗區各個試驗場圃之間。1945年6月,傅煥光赴美考察,由他接任實驗區主任,從此他的工作更加繁重忙碌。
葉培忠在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工作5年多的時間裡,做了大量水土保持試驗,諸如河北省苗圃牧草原種場的建設與育種、選種試驗;保土植物試驗;特用經濟植物的引種與繁殖試驗;荒山溝壑造林試驗等。這些試驗都取得了豐碩成果。譬如,他創建的河北苗圃牧草原種場,是當時國內規模較大的牧草試驗基地,場內引種的品種300個左右,其中被選出推廣的優良品種有草木樨狼尾草野牛草蘇丹草二葉草葛藤等。草木樨是他1946年引進美國品種培育的,已在西北地區大面積推廣種植,被譽為西北的“寶貝草”。狼尾草是全國有名的優良牧草,在西北地區已廣為種植,被譽稱“葉氏狼尾草”。他培育的野牛草,1959年從天水引種到北京,大量繁殖於“十大建築”周圍,成為北京草坪的主要草種之一。1945年由葉培忠鑒定的產於天水縣李子園的天水葛藤,經天水水土保持實驗區種植,較西南引種之葛藤耐寒抗旱;1948年寄往美國貝爾茨維爾(Beltsville)試種,能在-10°C低溫下安全越冬,被美國作為推廣之良種。此外,在荒山溝壑造林試驗中,他還通過20多個樹種試驗效果的比較,發現刺槐作荒山溝壑造林樹種,效果顯著。刺槐被譽為天水三大寶之一,不僅在甘肅省廣為種植,而且在全國推廣。

教書育人


葉培忠從事林業教育工作30年,言傳身教,用自己的模範行動教育、感化學生,對青年學生和青年教師關懷備至,既是良師,又做益友。1963年2月,他參加華東農業先進集體代表會議,聆聽了周恩來總理的重要講話。周總理在講話中勉勵與會代表要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公與私、政治與業務等關係。他深受感動,牢記在心,並把周總理的講話整理抄寫一份作為座右銘,用以鞭策自己,同時以此勉勵他的子女和教研室的年輕教師。
葉培忠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貫堅持自編講義,自己講課,親自帶學生實習。他認為一個林業工作者,不僅要掌握林業科學理論知識,還應學會實際操作技能。1950年冬天,年過半百的葉培忠親自帶領武漢大學森林系30多名學生到武漢市磨山進行造林實習,現場講課。同學生一道劈山造林,苦戰一個多月,造林2000多畝。現場實習使學生既掌握了荒山造林的基本理論知識,又學會了荒山造林的實際操作要領。1958年,他已年近花甲。有一次,他給南京林學院本科生和進修生上樹木育種課,不僅帶領學生到野外現場進行樹木雜交育種試驗,還親自爬梯上樹,給學生做雜交授粉示範操作。這不但是一堂業務技術課,而且是一堂思想教育課,教育學生要重視實踐,親自動手干,不要怕艱苦。
葉培忠常說:“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在他的工作、生活日程上,只有工作日沒有休假日。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的樹木育種試驗受到極大的干擾和破壞,但他堅守科研陣地,堅持試驗研究,從不中斷。當時他和南京林學院林學系師生一起先後下放到南京港務局、江寧縣東善橋、學校的下屬林場勞動鍛煉。每逢星期日、節日,或師生放假休息時,他不往家裡跑,卻徑直奔向校內苗圃育種試驗地,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進行樹木有性雜交和良種繁育工作,給試驗地苗木鋤草、鬆土、澆水、施肥等。但他畢竟年已古稀了,有許多體力活一個人幹不了,於是就動員子女幫助。有些教師看到葉培忠忙得汗流浹背,勸他要服老,注意休息,保重身體。他總是說:“科學實驗一點不能中斷,一旦中斷了,就前功盡棄了。況且時間很寶貴,樹木開花、結實,一年一度,失去了這個時機,就要延誤一年的時間。”
葉培忠不為名,不謀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與名譽地位。幾十年來,他培育了許多新樹種(品種),成果顯著,但謙虛謹慎,虛懷若谷,從不誇耀自己,總是把他主持的科學研究成果看作是教研室全體同志的集體勞動果實,不少專著和論文是以教研室名義發表的。有一年,他的一篇論文發表了,他用稿費給教研室每位同志買了一把修枝剪、一本楊樹育種方面的新書,還給教研室訂了一份報紙。這三樣東西寓意深刻,教育年輕教師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要關心國家大事。1956年,他兼任中國科學院南京中山植物園研究員。植物園按國家規定給他一筆兼職報酬,他拒不接受。在再三謝絕不了的情況下,他把這筆報酬全部捐獻給了災區人民。
葉培忠克己奉公,十分愛惜國家財物。他事事處處為國家節約的精神,是極為感人的。身為二級老教授,按國家規定公差外出乘火車可以坐軟席卧鋪,但他從不享受這項待遇,總是坐硬席卧鋪,甚至坐硬席座位。例如1954年暑假,他冒著酷暑,帶領華中農學院畜牧系4名牧草研究生到西北實習,在從武漢到西安的一天多旅途中,同學生一起坐硬席座位。到西安后,又和學生一起住在一家十分簡陋的小客棧里。他在兼任南京中山植物園研究員期間,家住在南京林學院,每星期去中山植物園工作幾天,往返一趟近20里,而且當時不通公共汽車,要徒步行走。南京中山植物園領導看他年老行走不便,要派小汽車接送他上下班,但他從不肯坐車,總是安步當車。
葉培忠在生活上一貫艱苦樸素,勤儉節約,平時衣著儉樸、粗茶淡飯。他總是以一個普通勞動者身份要求自己,平易近人,從不以老教授自居。一些不認識他的人,常誤認他是一個老工人,鬧出過不少笑話。他個人省吃儉用,但在歷年認購公債和支援災區捐款方面卻十分慷慨,數額總是名列全校前茅,經常是三五百元。這個數額在五六十年代,相當於他二三個月的工資。

人物評價


葉培忠育種育人50餘年,畢生致力於我國林業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多次受到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表彰,受到人民的愛戴。1951年被評為武漢市模範教工;1955年被選為湖北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2年參加了華東農業先進集體代表會議;1977年被選為中共江蘇省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
1978年3月召開全國科學大會后,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葉培忠更加勤奮工作,“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決心在有生余年為國家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1978年8月中旬,他應邀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參加北方林木育種會議,在會議上作了兩個多小時的學術報告后,終因年老體弱,加上操勞過度,不幸猝發腦血栓症,經搶救無效,於1978年10月27日在南京與世長辭。在葉培忠出差東北之前,南京林產工業學院院系領導曾多次勸他要服老,不宜遠行,不要去東北開會,可是,他卻堅定地回答說:“你們不要老是替我擔心,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只要工作需要,我死在哪裡都無所謂。”他執意要去東北開會,怎麼勸阻也未阻止他東北之行。
葉培忠在世時,曾多次叮囑家人:“我死了,個人骨灰無需保存,不如作為肥料,使園林植物長得更美好。”葉培忠去世后,家屬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將骨灰分散埋在他創建的南京中山植物園松柏科植物區鉛筆柏林地下。鉛筆柏是他喜愛的一種引進樹種。這裡共有79株,正好和他在世年齡巧合。葉培忠一生的光輝業績將與這些蒼松翠柏並茂長存,將在中國林業科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