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見錄

身見錄

中國古人早已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擴大自己的視野,但很少能夠走出國門,所以連大旅行家徐霞客都曾嘆惜自己仍不免“囿於中國一隅”。我國最早遠赴歐洲美洲並留下文字記載的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山西青年樊守義,他的《身見錄》被認為是最早的一部歐美遊記。描寫歐洲政治制度、建築、風俗等,成為中國人中最早描述西方社會文化的著作之一。在中國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身見錄》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命樊守義隨同法國傳教士艾若瑟出使羅馬教廷,澄清中國禮儀之爭。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隨艾若瑟東還,途中艾若瑟不幸在好望角舟中病故,樊守義獨自歸國,六月十三日抵達廣州,九月十一日奉詔到熱河,叩見康熙帝。康熙六十年(1721年),樊守義將他在歐洲十二年多的見聞,撰寫成《身見錄》。
《身見錄》書稿從未刻印,深藏在梵帝岡圖書館中,二百餘年,不為人知。1936年,目錄學家王重民在北平出版的《圖書季刊》上,發表“羅馬訪書記”,文中第一次介紹《身見錄》這本書。1937年在瑞士伏利堡大學任教的的閻宗臨博士,在梵帝岡圖書館中找出夾在一部名為《名理探》書內的《身見錄》手稿14頁,便將其拍攝下來。1941年閻宗臨將《身見錄校注》發表在桂林《掃蕩報》的《文史地副刊》。1959年,山西師範學院學報重刊此文。2003年,閻宗臨之子閻守成,將此文收入《傳教士與法國早期漢學》一書,2007年收入閻宗臨《中西交通史》一書。

行程


康熙四十六年樊守義隨同法國傳教士艾若瑟,乘巨艦從澳門啟航,“浩浩洋洋,洪無際涯,向西南而晝夜行焉”。在二個月內,經過巴拉哥亞、婆羅洲馬六甲,停船15日,等候季風開航;經盤葛、蘇門答臘,入大洋,航行三四月抵達南美洲聖薩爾瓦多,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停船三四日,登岸住宿於耶穌會院,並參觀天主堂、聖母堂、和多所修道院。修道院附設學校,每校學生數百人,有四年小學,兩年中學,三年大學。第三、四日,獲葡萄牙國王若昂五世召見,后在葡京停留四個月。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再啟程,經直布羅陀海峽,遇風停留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再兩個月後抵達義大利國境。二月下旬抵達熱那亞,有屬國科西嘉島。由此取陸路經比薩錫耶納,抵達羅馬,晉見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艾若瑟和樊守義將康熙皇帝關於鐸羅來華、中國禮節問題和西洋教務問題的旨意,詳細向教皇克勉十一世呈述。

遊歷


樊守義在義大利九年,先後遊覽參觀了義大利名城,包括羅馬聖伯多祿教堂、聖保祿堂、弗拉斯卡蒂蒂沃利那波利、卡普阿、維蘇威火山博洛尼亞摩德納帕爾馬帕維亞米蘭、福爾切利、都靈皮埃蒙特等地。
三百年前樊守義就遊歷了南美洲聖薩爾瓦多,葡萄牙里斯本、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和義大利羅馬、蒂沃利、那波利、卡普阿、維蘇威火山、米蘭、都靈、皮埃蒙特等地並記下遊記,可稱為中國最早的歐洲遊記,比李鴻章大使的(《李傅相歷聘歐美記》),戴鴻慈大使(《出使九國日記》)等,早了兩個世紀。
《身見錄》只在清廷內部傳閱,未曾刻印。儘管如此,中國歷史學家閻宗臨,將樊守義與晉法顯相比,二人都是平陽縣人,法顯最早往佛國天竺取經,前後十四年余,著有《佛國記》;樊守義則遠渡重洋,出使天主教羅馬教廷,前後十二年余,著有《身見錄》,具有特殊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