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COBRA的結果 展開
- 爬蟲綱蛇亞目蛇類
- 詞語
- 澳大利亞高爾夫業餘公開賽前冠軍
COBRA
爬蟲綱蛇亞目蛇類
眼鏡蛇(英文:cobra)是蛇科中的一些蛇類的總稱,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而寒帶地區很少,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頸部,受到威脅時蛇頭直立頸腹部擴展成圓扇狀。因其頸部皮褶擴張時,背部會呈現一對美麗的黑白花紋,看似眼鏡狀花紋,故名眼鏡蛇。
眼鏡蛇最具有很強攻擊性,主要以兔子,老鼠為食,很少會吃蛇類,除非是在有別的蛇類與它搶食時。兩米以內可準確噴射毒液至其他動物眼睛,導致永久失明,毒液屬混合性毒液(神經性毒液與血液性毒液)
主要特徵:上頜骨較短,前端有溝牙,溝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溝牙類毒蛇,毒液含神經毒為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中國只有4屬8種左右,如銀環蛇、蝰蛇、眼鏡蛇、五步蛇等主要劇毒蛇。
劇毒蛇的顏色多樣,從黑色或深棕色到淺黃白色。與無毒蛇不同,毒蛇的尖牙不能摺疊,因而相對較小。多數眼鏡蛇體形很大,可達1.2-2.5米長眼鏡蛇毒液為高危性混合毒液。眼鏡蛇最明顯的特徵是其頸部皮褶。該部位可以向外膨起用以威嚇對手。眼鏡蛇被激怒時,會將身體前段豎起,頸部皮褶兩側膨脹,此時背部的眼鏡圈紋愈加明顯,同時發出"呼呼"聲,藉以恐嚇敵人。事實上很多蛇都可以或多或少的膨起頸部,而眼鏡蛇只是更為典型而已
目:蛇亞目Serpentes
有鱗目Squamata
科:眼鏡蛇科(蝙蝠蛇科)Elapidae
眼鏡蛇科Elapidae,最新分類是把海蛇科和扁尾海蛇科併入了眼鏡蛇科。分為:眼鏡蛇亞科Elapinae、扁尾海蛇亞科Laticaudinae、海蛇亞科Hydrophiinae。均是毒蛇,除了歐洲和馬達加斯加外,在世界大部分的溫暖地區都可以發現它們。
種名 | 學名及命名者 | 亞種數 | 地理分佈 |
南非眼鏡蛇 | Naja anchietae (Bocage,1879) | 安哥拉、納米比亞、尚比亞、辛巴威東部 | |
喙眼鏡蛇 | Naja annulifera (Peters,1854) | 馬拉維、莫三比克、南非、尚比亞、辛巴威 | |
阿氏射毒眼鏡蛇 | Naja ashei (Wüster and Broadley,2007) | 衣索比亞南部、肯亞、索馬利亞、烏干達 | |
舟山眼鏡蛇 | Naja atra (Cantor,1842) | 中國、越南 | |
埃及眼鏡蛇 | Naja haje (Linnaeus,1758) | 2 | 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查德、埃及、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亞、馬里、摩洛哥、尼日、奈及利亞、阿曼、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葉門 |
孟加拉眼鏡蛇 | Naja kaouthia (Lesson,1831) | 孟加拉、緬甸、柬埔寨、中國、印度、寮國、馬來西亞、泰國及越南 | |
馬里眼鏡蛇 | Naja katiensis (Angel,1922) | 貝南、喀麥隆、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馬里、甘比亞、茅利塔尼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多哥 | |
緬甸眼鏡蛇 | Naja mandalayensis (Slowinski & Wüster,2000) | 緬甸 | |
非洲森林眼鏡蛇 | Naja melanoleuca (Hallowell,1857) | 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迦納、甘比亞、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塞拉里昂、索馬利亞、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 |
莫三比克射毒眼鏡蛇 | Naja mossambica (Peters,1854) | 安哥拉東南部、馬拉維、莫三比克、索馬利亞、納米比亞、南非共和國、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 | |
印度眼鏡蛇 | Naja naja (Linnaeus,1758) | 孟加拉、不丹、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斯里蘭卡 | |
斑馬射毒眼鏡蛇 | Naja nigricincta (Bogert,1940) | 1 | 安哥拉、納米比亞、南非 |
黑頸射毒眼鏡蛇 | Naja nigricollis (Reinhardt,1843) | 安哥拉、貝南、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民主共和國、剛果、衣索比亞、加彭、甘比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肯亞、利比亞、馬里、茅利塔尼亞、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塞內加爾、塞拉里昂、蘇丹共和國、坦尚尼亞、索馬利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 | |
黃金眼鏡蛇 | Naja nivea (Linnaeus,1758) | 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 | |
努比亞射毒眼鏡蛇 | Naja nubiae (Wüster & Broadly,2003) | 查德、埃及、尼日、蘇丹共和國 | |
中亞眼鏡蛇 | Naja oxiana (Eichwald,1831) | 阿富汗、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土庫曼尼斯坦、烏茲別克 | |
紅頸射毒眼鏡蛇 | Naja pallida (Boulenger,1896) | 衣索比亞、肯亞、索馬利亞、坦尚尼亞 | |
菲律賓眼鏡蛇 | Naja philippinensis (Taylor,1922) | 菲律賓 | |
安達曼眼鏡蛇 | Naja sagittifera (Wall,1913) | 印度安達曼群島 | |
薩馬眼鏡蛇 | Naja samarensis (Peters,1861) | 菲律賓 | |
中南半島射毒眼鏡蛇 | Naja siamensis (Laurenti,1768) | 柬埔寨、寮國、泰國、越南 | |
馬來射毒眼鏡蛇 | Naja sputatrix (F. Boie,1827) | 印尼 | |
蘇門答臘射毒眼鏡蛇 | Naja sumatrana (Müller,1887) | 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南部 |
1.Boulengerina屬
如:扎伊爾水眼鏡蛇(Boulengerina christyi)英文名為“Christy's Water Cobra”
2.盾鼻蛇屬(Aspidelaps)
如:盾鼻蛇/珊瑚眼鏡蛇(Aspidelaps lubricus)英文名為“Coral Cobra Snake”
珊瑚眼鏡蛇體表呈橘紅色,帶有黑色的圈紋並一直延伸到腹部(僅幼體),其腹部為黃色;吻端帶有寬闊的盾片,方便其刨土;夜行蛇類,主要以小型爬蟲和鳥類為食;該蛇帶有神經性毒液。
3.樹眼鏡蛇屬(Pseudohaje)
如:黃金樹眼鏡蛇(Pseudohaje goldii)英文名為“Gold's Forest Cobra”
4.Paranaja屬
如:異眼鏡蛇(Paranaja multifasciata)英文名為“Burrowing Cobra”
異眼鏡蛇有三個亞種:Paranaja multifasciata anomala ;Paranaja multifasciata dulloni ;Paranaja multifasciata multifasciata
5.眼鏡王蛇屬(Ophiophagus )
如: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英文名為“King Cobra”
眼鏡王蛇的體長可達5.7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毒蛇;儘管眼鏡王蛇外形和行為與眼鏡蛇相似,但它們以蛇為食,獨自成一屬,並非所謂的“真眼鏡蛇”
6.唾蛇屬(Hemachatus)
如:南非的粗皮小眼鏡蛇/唾蛇(Hemachatus haemachatus )英文名為“The Ringhals Cobra”
7.珊瑚蛇屬(Micrurus)
如:Micrurus fulvius 英文名為“Northern Coral Snake”在美國東南部發現。
眼鏡蛇分佈於從非洲南部經亞洲南部至東南亞島嶼的區域。主要分佈在亞洲和非洲的熱帶和沙漠地區,東南亞島嶼。
在我國主要分佈在南方雲南、貴州、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北方亦偶爾可見,尤其以湖南永州的量多。
眼鏡蛇(尤其是較大型種類)的噬咬可以致命,取決於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經毒素會影響呼吸,需要立即進行專業處理。儘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須在被咬傷后儘快注射。在南亞和東南亞,每年發生數千起相關的死亡案例。成分為毒素為毒蛋白--Cobrotoxin,分子量為6949.心臟毒素Cardiotoxin及磷酯酵素A。
毒蛋白-Cobrotoxin作用於運動神經支配的橫紋肌,使其痙攣而麻痹,與箭毒素作用相同。
眼鏡蛇咬傷的一般醫治辦法為使用抗蛇毒血清,並可能需要做人工輔助通氣(例如氣管插管術)直到毒液降解,病人可以自主呼吸。如醫治無效病人多於咬傷之後6-12小時死亡。死因多為呼吸麻痹(例如膈肌麻痹)而窒息。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人類為食用,藥用,觀賞等亂捕濫獵。
2.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造成其棲地的破壞。
1.對神經系統的毒性:眼鏡蛇毒對人或動物是以神經毒為主的混合毒,對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廣泛、複雜的,且常出現雙向性作用,即由於劑量不同,或動物個體差異,或神經系統敏感性差異而表現興奮或抑制作用。
2.對循環系統的毒性:呼吸麻痹雖然是眼鏡蛇科毒蛇咬傷致死的首發原因,但是輕度中毒病人或呼吸尚未遭受抑制以前,大多數病人已呈現心肌損害和心肌炎的心電圖變化,而且眼鏡蛇咬傷中毒較嚴重的病人,甚至在呼吸遭受抑制以前已經出現嚴重休克;因此對循環系統的毒害也是中毒致死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視。
3.酶的作用:蛇毒本身含有很多酶,可對機體起嚴重的毒害作用。
5.對內分泌的作用:蛇毒中毒可引起腎上腺皮質的顯著變化。
已知約12種,主要分佈於亞洲,我國有2種。棲息於平原、丘陵或山麓近水處;傍晚或夜間活動,,常發現於田邊、路旁、墳地及菜園等處。捕食泥鰍、鱔魚和蛙類,也吃各種魚類、鼠類、蜥蜴和其他蛇類。卵生。5~8月產卵,每產5~15枚,孵化期1個半月左右。幼蛇3年後性成熟。分佈於北緯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區,包括我國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及雲南南部,在東部向北可達江西南昌,國外分佈於南亞及東南亞。棲息於海拔180~1014米的平原或低山,植被覆蓋較好的近水處。夜晚活動。吃蛇,偶爾吃蜥蜴或其他脊椎動物。卵生,5~6月產卵6~14枚於腐葉下或洞穴中。由於此蛇分佈範圍較狹窄,數量本來就不多,野外已極稀少。
孟加拉眼鏡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