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庄鄉

鄭庄鄉

鄭庄鎮位於山東省曹縣城西南5.2公里處,北接曹城辦事處、倪集鄉,南連邵庄鎮,西與河南省民權縣順河鄉接壤,西北一隅與魏灣鎮相連,東與閆店樓鎮接界,總面積91平方公里。

該鎮屬黃河沖積平原,土壤以沙壤土為主,土質肥沃,氣候溫和,降水適中,適於農作物生長,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為主。太行堤水庫四庫、五庫位於鄭庄鎮西、西南部,約佔全鎮面積的一半,境內水域寬闊,河流乾渠交織成網,主要有太行堤河一乾渠、三乾渠和引黃幹線一條,水資源豐富。全鎮農田林網達3.7萬畝,楊樹豐產林3.6萬畝,是菏澤市最大豐產林基地之一。

鄭庄鎮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古迹遺址較多。境內有商湯左相萊朱陵墓,第一個古朝鮮王箕子陵墓,該鎮還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故里,明代“父子五進士”故里,清代“定國將軍”王經故里,清末著名文人徐繼孺故里。

鎮機關駐鄭庄村,設黨委、政府、紀委、人武部、團委、婦聯、農業委員會、經濟委員會、黨政辦、計生辦、綜合治理委員會等機構。鎮機關共有工作人員225人,其中在編人員78人。

行政區劃


轄49個行政村,118個自然村(鄭庄、萬樓、石佛寺、店王莊、廣亮門、邰堂、曹河、大劉庄、葦元、柿子園、汲堂、徐樓、袁庄、王黨庄、潘白劉、馬庄、孫庄、代樓、河套元、王治環樓、周樓、周庄、常窪、王河、高堤圈、馮庄、六合村、白臘園、王大樓、榮樓、李庄、高范庄、程樓、劉堂、王平樓、青山、雙劉樓、王勝普、沈店、謝道口、孔庄、班庄、呂庄、郭庄、孔井、孔東、孔北、孔西、孔平樓),有漢、回兩個民族,其中回族11人。居民14998戶,人口59417人,耕地8.3萬畝。

經濟


鎮黨委、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招商引資為主線,按照“三產富鎮、二產強鎮、優化一產、三產二產並舉”的發展思路,緊緊圍繞大項目建設、和諧穩定、社會事業發展等幾項工作重點,實現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協調發展。優越的環境,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為經濟的迅速發展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鎮內交通便利,通訊便捷,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完善。在縣城南城鄉結合部規劃建設有10平方公里的具備“五通一平”的鄭庄民營經濟園區(原箕子工業園),已落戶企業46家,其中規模企業10家,有投資1.2億元的山東天元棉業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的魯豫食品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元的海城紡織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的斯遞爾科技公司等,至2008年,共入駐企業46家,年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創利稅1100萬元。商業貿易繁榮興盛,全鎮有集貿市場3處,個體工商戶1750家,從業人員8500人,年營業額2.1億元。初步形成了紡織、化工、建材、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及衛生材料六大產業體系。2009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6.35億元,實現增加值1.8億元;完成工商稅收1660萬元,同比增長21%;地方財政收入1127萬元,同比增長25%;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4760元,同比增長11%。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迅速全鎮有中學1處,小學11處,幼兒園3處,中小學在校生3790人;有文化娛樂場所15處,文化活動室49處,書店3處;有中心衛生院1處,醫務人員67人,有B超機、X光機、彩超、助產儀器等醫療設備,村級衛生室49處,個體診所32處,鄉村醫生95人,全鎮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以上
經省政府批複曹縣已於2010年9月29日撤銷鄭庄鄉,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鄭庄鎮,鎮政府駐原鄉政府駐地

歷史文化


鄭庄鄉歷史悠久,名人輩出,古迹遺址較多。商湯左相萊朱之墓位於鄭庄鄉政府東2.5公里潘白劉村。萊朱,名仲虺,商朝開國君主成湯左相。其先人奚仲,居薛,為夏王車正。夏桀暴虐無道,天人共憤。商湯欲伐夏,用萊朱、伊尹為左、右相,率諸侯推翻夏朝,領有天下。商湯在亳東郊鑣宮向天下諸侯宣示即位。三千諸侯來會,萊朱寫了一篇重要文告—《仲虺之誥》詔告天下,商取代夏是上天讓湯弔民伐罪,不是犯上作亂。自此,諸侯賓服,天下歸心。萊朱死後,葬於都城亳北十里,世稱宋天堌(今潘白劉村)。舊時萊朱墓區有古柏數百株,粗可盈抱,祠周有白楊數百株,墓前有明初曹縣知縣立“商相萊朱墓”碑。墓前建有萊朱祠,祠內各朝碑碣數十通。有高達五米的《萊朱祠記》碑,清光緒年間曹縣知縣、翰林院庶吉士毛澄撰文,翰林院編修、潞安府知府、邑人徐繼孺書丹。碑上有雙龍碑蓋,下為贔屓底座。祠有守護人,有祭田。春秋二祭,曹縣知縣會同士紳,與商湯、伊尹(陵皆在曹縣)墓祠同日祭祀。士民隨同,常數千人。1979年,萊朱墓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鄭庄鄉政府東南5公里孔庄村是清朝“定國將軍”王經故里。王經,字用九,康熙十年(1671年)授福建南台巡檢。耿精忠反叛清廷時,王經單騎突圍,受撫軍嘉賞,上報朝廷,授予他中軍守備。平叛中,王經身先士卒,連克七陣,升為都司。台灣鄭經竄犯金門、廈門時,王經為前鋒,授以中軍副將,連複數座邊城,受署理同安鎮總兵。康熙十九年(1680年),受命出海作戰,攻取崇武、金門,加封左都督。康熙二十年(1681年),收復台灣時,王經為前鋒,率軍攻下竿塘、烽火等台灣門戶14處,迫使鄭克爽奉表稱臣。王經功勛卓著,奉旨管理兩廣軍門大廳事務。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后,任湖州等處總兵。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回原籍療傷。卒后贈以“定國將軍”,賜金安葬在家鄉。王經事迹在清史稿、舊方誌、王氏家譜中都有記載。1990年,王經墓誌銘出土。
“父子五進士”出於鄭庄鄉王老林村。明初,原元朝戶部尚書、福建行省左丞王茂攜家人回到曹州盤石鎮南之盤庚都水涸村定居,自號東村老人。其後人王珣,明成化年間進士,曾任湖州府知府、寧夏巡撫,著有《備邊奏稿十卷》。王珣7個兒子,其中有4個中了進士,故有“父子五進士”之美譽。長子王崇儒,授以江西婺源縣令。次子王崇仁,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官居陝西按察副使。三子王崇文,弘治六年(1493年)進士,官居山西參政、右副都御史。四子王崇獻,弘治九年(1496年)進士,官居左僉都御史,亦巡撫寧夏。七子王崇儉,嘉靖二十年(1541年)進士。王茂、王珣墓在王老林村西南,后因族人分遷,此村則名王老林。王茂、王珣墓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箕子墓位於鄭庄鄉王勝普村南。周滅商,商太師箕子恥為周臣子,率5000殷人東去朝鮮,傳去中土禮儀制度、耕作技術和習俗。周武王封箕子在朝鮮為侯。箕子既受封,曾朝周,為周武王講述《洪範九疇》。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周公姬旦攝政。周朝監視商紂王兒子武庚的“三監”管叔蔡叔霍叔,懷疑周公篡權自立,夥同武庚叛亂。周公奉命平叛,很多殷民又逃亡朝鮮。箕子為保住封地,只得再次朝周。回途過故殷墟亳都,謁先王湯陵、盤庚陵,見宮室毀壞,生禾黍,於是詠《麥秀之歌》:“麥苗青青兮,禾黍油油,彼狡獞兮,不與我好兮!”。殷民聽了,都匍匐在地,為之流涕。箕子也因感傷過度,殤於中土,葬於亳都之西,與亳東的湯陵遙遙相望。箕氏家族統治朝鮮近千年,漢初被燕人衛滿所破,其後人南遷,分佈在韓國、日本。2000年,箕子墓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今韓國箕氏後裔曾多次來此拜謁祖先。
鄭庄鄉徐樓村為清末著名文人徐繼孺故里。徐繼孺,光緒十四年(1888年)中舉人,十六年(1891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編修,曾任陝西副主考、河南省學政、潞安府知府等職。后居新鄉蘇門山,潛心著述。編纂《曹南文獻錄》,計82卷,附錄6卷,約百萬言,彙集了曹州府11州、縣周代以來的文獻,並附載了曹州府11州、縣的沿革、山水、古迹、著作、進士、碑銘等資料。該書是研究魯西南地方史志的重要文獻。另著有《曹南藝文志》10卷、《梓里見聞錄》8卷、《新學辨惑》2卷、《西學溯源》8卷、《國朝文家緒論》6卷、《師友贈言錄》8卷、《悔齋鑒往錄》8卷、《悔齋日記》18卷、《悔齋文集》4卷和續集4卷、《悔齋文存》12卷、《悔齋詩存》38卷,總計撰著13種214卷,約三百萬言。徐繼孺還受定陶東明、單縣知事之邀,為其審定縣誌。徐氏歸里之後,成立了曹南詩社,出詩集9卷,不乏憫民控貪之作。其中,徐氏《罌粟謠》可與柳宗元《捕蛇者說》媲美。
民國六年(1917年)五月二十三日夜,碭山土匪襲城,徐繼孺身為保安團顧問,聞變啟呼,被碭山土匪擊中遇害。

交通


臨(清)商(丘)公路穿過東部,曹(縣)邵(庄)公路橫穿南北,孫(庄)高(堤圈)公路縱貫東西,村與村之間公路計20餘條,共計80餘公里,已全部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