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製劑

中藥製劑

中藥製劑是任何藥物供臨床使用之前都必須製成適合於醫療或預防應用的形式,稱為劑型,例如片劑、注射劑、氣霧劑、丸劑、散劑、膏劑等。劑型是集體名詞,一般是指製劑的類別,劑型中的任何一個具體品種,例如片劑中的元胡止痛片、注射劑中的止喘靈注射液、丸劑中的香砂六君子丸等叫做製劑。

簡介


中藥製劑是藥物製成何種劑型何種製劑的依據,首先是根據醫療預防的需要,由於病有緩急,證有表裡,因此,對於劑型、製劑的要求亦有不同,如急症用藥,藥效宜速,故採用湯劑、注射劑、舌下片(丸)劑、氣霧劑等;緩症用藥,藥效宜緩,滋補用藥,藥效宜持久,常採用蜜丸、水丸、糊丸、膏滋、緩釋片等;皮膚疾患,一般採用膏藥、軟膏等;某些腔道疾患如痔瘡、瘺管,可用栓劑、條劑、線劑或釘劑等。其次是根據藥物的性質,藥物性質不同亦要求製成不同劑型、製劑,以更好地發揮藥物療效,如處方中含有毒性和刺激性藥物時,則宜製成糊丸、蠟丸、緩釋片等;遇胃酸易分解失效的藥物成分,宜製成腸溶膠囊或腸溶片劑;某些藥物製成液體製劑不穩定時,可製成散劑、片劑、粉針劑或油溶液等。藥物製成劑型、製劑時還要考慮便於服用、攜帶、運輸、貯藏及生產等。有關藥物製成劑型、製劑,前人早有論述,《本經》序例中記載:“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並隨藥性,不得違越。”梁代陶弘景則進一步指出:“……又按病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湯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參用察病之源以為其制也。”當然,藥物和劑型、製劑之間的關係是辯證的,藥物本身的療效無疑是主導的,但劑型、製劑對藥物療效的發揮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藥製劑學是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既繼承了傳統的中藥製劑的方法,又用現代科學的理論技術,來研究中藥劑型、製劑的配製理論、生產技術、質量控制和臨床藥效學的科學。製劑的中心內容是研究製劑的生產工藝和理論,使製劑的生產工藝合理,質量符合各項規定要求,療效突出,毒副反應小,便於生產、服用、攜帶、運輸、貯藏,病人歡迎,市場暢銷,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高,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藥物療效的目的。總之,必須使製劑有效、安全、穩定,更好地為人類健康服務。

發展歷史


古代

中藥製劑在中國創用甚早,夏商時代(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已有藥酒、湯液的製作和應用。《內經》載醫方13首(實有12首),記述了湯、丸、散、膏、丹等劑型,並對各種製劑的製法、用法用量及適應證均有較明確的規定。此外,書中還專列出湯液醪醴論篇,論述了湯液醪醴的製法和用途。該書雖然問世於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221年以前),但作為中國現存中醫學文獻最早的一部典籍,較全面地總結了前人醫藥學經驗,不僅奠定了中醫藥理論體系的基礎,而且也開創了中藥藥劑學的先河。
秦漢時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中國藥物製劑的知識和理論有了顯著的發展。偉大的醫藥學家張仲景(公元142~219年)編著《傷寒論》和《金匾要略》,兩書共收醫方314首,其中記載有煎劑、浸劑、丸劑、散劑、酒劑、浸膏劑、糖漿劑、洗劑、軟膏劑、栓劑等十餘種劑型。書中各種製劑的藥物加工炮製功、加水量、煮取量、用法用量等項均有明確規定,製劑的製備方法更為完備,其中很多內容蘊涵著相當深刻的道理。此外,書中首次記載了用煉蜜、澱粉糊及動物膠汁做為藥劑的賦形劑,至今仍在沿用。張仲景對漢以前醫藥學出色的總結和創造性的成就,為中國後世醫藥學(包括藥劑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樹立了典範。
晉唐時代(公元265-960年),葛洪(公元281一341年)著《肘後備急方》,書中記載了鉛硬膏、干浸膏、蠟丸、濃縮丸、錠劑、條劑、尿道栓劑、餅劑等劑型。唐代,由於國內經濟文化的發展並與國外交流,有力地促進了醫藥事業的發展,相繼問世了集唐以前方劑之大成的醫藥類書,如孫思邈編著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王燾編著出《外台秘要》等巨著。這些書籍不僅收載了成書以前的有效方劑,並且廣泛搜集了大量民間驗方。單方,從而更加豐富了中藥製劑的內容。
兩宋時代(公元960~1279年)是中國中成藥大發展的時期。1076年宋政府初在京都設立了太醫院賣葯所(后改稱太平惠民局)及修合葯所(后改稱和劑局),製備丸、散、膏、丹等成藥出售,其後又在全國各地設置分支機構多所,此為中國官營商業性藥房之始。為了給成藥生產提供依據,於1078年由陳師文等人修訂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出版,爾後又經數次增補,載方由297首增至788首,成為中國第一部中藥製劑規範,其收載的很多方劑和製法至今仍為傳統中成藥製備與應用時所沿用。
明清時代(公元1368一1911年),中國醫藥事業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興衰而起落。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1518一1593年)編著《綱目》,不僅總結了16世紀以前中國人民用藥的豐富經驗,而且以他的成就大大豐富了中醫藥學內容。全書收載藥物1892種,方劑10000餘首,劑型近40種。從藥劑學角度來看,該書充分展示了祖國醫藥學在藥物劑型方面的絢麗多彩。清代前期,中醫藥學尚有一定發展,如溫病學派的形成,制訂出不少醫治溫熱病的效方。這個時期,創建或擴大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前店后廠式中藥房,製備出數十種至今仍在應用的名牌傳統中成藥,還使中藥傳統飲片逐步走向規範化。然而到清代後期,由於閉關鎖國,加之外敵入侵,致使大量洋葯、偽藥及毒品泛濫、使國葯業遭受嚴重摧殘。到解放前夕,中藥製劑生產仍停留在手工式作坊中,生產方式相當落後,中藥業已經瀕於滅亡的邊緣。

現代

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給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帶來了生機。中藥製劑的研究、生產和資料整理等各項工作也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景象。中藥製劑生產廠房不斷擴建、翻建,生產設備不斷添置、更新,生產方式由傳統手工操作逐步走向機械化,發展到60年代中期,中藥製劑重點廠已初具工業化規模。在製劑的生產製備方面,大多數中藥廠以生產丸、散、膏、丹等傳統劑型為主,同時,又創建了數家劑型改革中藥廠,生產中藥片劑、水劑等現代劑型。在中藥製劑資料整理方面,各省、市、自治區及地區多次修訂配本,在此基礎上於1962年出版了《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共收載成方6000餘首,中成藥2700多種。該書是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以後近900年來的又一次對傳統中成藥的大總結,為中藥製劑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藥製劑更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提高。全國中藥製劑廠已發展到1000餘家,其中符合GMP標準要求的廠家或車間亦有100家以上,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有的生產線實現了自動化,生產規模、質量都有顯著提高。1985年之前,全國共研製出省市級新中成藥約3000種,經衛生部審批的新中成藥又有約600種,加上原有製劑品種和保健中成藥已達10000種以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從1963年版開始收載中藥製劑,到現行1995年版共收載中藥製劑1473種(次)。衛生部在各省、市、自治區批准的中成藥基礎上,經過審定編訂出衛生部《藥品標準·中藥成方製劑》1~9冊,共收入1800種。1989年出版的《全國中成藥產品集》收集到598家藥廠生產的中成藥5223種,包括43種劑型。
中藥製劑的發展不是追求數量,而是應在提高產品質量上下功夫。要注意選題與設計,在“理、法、方、葯、劑(型)、工(藝)、質(量)、效(療效)”八字綱領指導下,研製出治證明確、組方合理、劑型適宜、工藝先進、質量可靠、療效顯著的安全有效穩定的新中成藥。國家已將這方面工作列為“重中之重”來抓,中藥製劑(中成藥為主)不僅會在我國醫療保健事業中發揮更加巨大的作用,而且將會受到國際上更廣泛的青睞,為整個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隨著中醫的進步,中藥工業的科學成熟,中藥已經不再局限與湯劑,更多新型的中藥製劑的出現,為更多病人帶來了福祉。最先出現的Asteady艾舒坦更是以代餐劑的形式出現,為病人開闢了全新的康復渠道。
由於人體對藥物劑量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往往臨床效果達不到實驗效果。這是讓醫學家們苦惱的事,因而尋找一種全新的給葯途徑,會使聯合治療的效果得到提高。Asteady艾舒坦以代餐形式劑型,為這個追求找到了新的方向,不替代常規藥物給葯途徑,又為全面康復提供了支持。
Asteady艾舒坦原料均屬衛生部頒布的列入食品管理範疇之內,採用可長期使用的無害上品藥材,以中醫藥理配伍使用古法炮製,剔除硫熏工藝,全面保留中藥材的生物活性。
病患體制的物質攝入,安全性尤為重要,眾多健康人的食域,卻是病患人群的禁區。通過了國家QS質量安全准入的Asteady艾舒坦完全滿足了病患體制的攝入需求,富含抗癌功效的成份,實現了專為病患設計、追求全面康復的產品理念。
Asteady艾舒坦的發明人紀福黛女士,來自醫宦世家,紀曉嵐第九代後人,家學中醫後學西醫,行醫四十多年。1989年紀福黛女士處於低分化結腸癌晚期,當時癌症治療技術的無力,使紀女士轉攻中醫抗癌自救的研究。在整理家傳古醫書和前輩的行醫筆記時,紀福黛發現一張“益生化瘕散”的手抄驗方,醫理明晰、組方精妙,紀福黛親服該方后,病情很快穩定。
後面的近十年中,紀服黛憑藉她的中醫造詣以及親身服用各種藥材而得到對藥性的充分認識,對驗方進行不斷改良。上世紀末,韓、日及東南亞各地區對中醫養生的研究衍生出了很多新的中藥應用方向,紀福黛在此影響下對原生中藥材保護藥用活性和營養學進行研究,最終確定了新的配方。
2001年,紀福黛申請了“一種治療消化道腫瘤及慢性胃、腸炎的藥物及其製備方法”的國家發明專利。2004年及福黛創建了臟腑舒食療研究所,並在當年獲得科技局醫學科技項目立項。經過漫長的層層驗證審核,2005年專利號為ZL01108291.7的這一國家發明專利得到授權,代表著國家對該發明在醫藥學上的新穎性創造性的充分肯定。
一項優秀技術的成果轉化過程是嚴謹緩慢的,直到2010年,經過整整5年的臨床驗證Asteady艾舒坦終於正式投放市場。
取葯過程
中藥製劑是指按照醫師臨床處方所開列的藥物,準確地為患者配製藥劑的操作技術,通常應有審方、計價、調配、複核、包裝、發葯等六個程序。包括湯劑飲片的調配和湯劑的製備,中成藥製劑的調配,以及根據醫師處方為患者臨時配製其他藥劑等工作。
中藥製劑的一般程序分審方、計價、調配、複核、包裝、發葯等六個程序。分述如下。
審方審方系指藥房審方人員審查醫師為患者開寫的處方。合格的處方經審方人簽字后即可交計價員計價收費,對於有疑問或不合格的處方,應即與處方醫師聯繫,問明原因,協商處理,決不能只憑主觀臆斷或隨意處理。審方著重審查以下項目:
①患者姓名、年齡、性別、處方日期、醫師簽字等是否清楚,公費者需查驗公費證與號碼。
②藥名書寫是否清楚準確,劑量是否超出正常量,對兒童及年老弱者尤需注意。
③毒、麻藥品處方是否符合規定,處方中是否有“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等配伍禁忌葯存在。
④需特殊處理的藥物有否“腳註”,“並開藥”(指處方中共中央2-3味藥物合併開在一起,多半是療效基本相同,如二冬即指天冬麥冬,或是常用配伍使用如知柏即指知母黃柏)是否明確等。
⑤處方中藥物本調劑室是否備全等。
計價必須準確、迅速,以縮短患者取葯時間。
調配調配系指調劑人員根據己有審方人簽字,並己交款的醫師處方,準確地調配藥物的操作。配方時按處方藥物順序逐味稱量;需特殊處理的藥物如先煎、後下、包煎、另煎等應單獨包裝,並註明處理方法;若調配中成藥處方,則按處方規定的品名、規格、藥量調配;調配人員必須精神集中,認真仔細,切勿拿錯藥品或稱錯用量;處方應逐張調配,以免混淆;急診處方應優先調配;保持配方室的工作台、稱量器具及用具等整齊清潔等。總之,必須採取積極措施,保證配方質量。調配完畢,自查無誤后簽名蓋章,交核對員核對。
複核、包裝與發葯為保證患者用藥有效安全,防止調配差錯與遺漏,對已調配好的藥劑在配方自查基礎上,再由有經驗的中藥師,進行一次全面細緻核對,重點核對調配的藥物和用量與處方是否相符;需特殊處理的藥物是否按要求作了特殊處理;配製的藥物有無蟲蛀和發霉等質量問題;毒性葯和有配伍禁忌葯及貴重細料葯的應用是否得當;調配者有否簽字等。經核對無誤后複核人員簽名蓋章,即可裝袋發葯。
包裝的葯袋上寫明患者的全名。中成藥還須寫明用法與用量。
發葯是製劑工作中最後一環,按取葯牌發葯,發葯時要與患者核對姓名劑數,無誤后再向患者耐心地交待煎服法和注意事項,務使患者完全明了,以保證患者用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