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繹讀

老子繹讀

《老子繹讀》的作者是任繼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論語》和《老子》(《道德經》)是我國古代人文經典中最重要的兩部著作。關於前者,早已有學者楊伯峻的《論語譯註》,後者則有學者任繼愈的《老子繹讀》.

2016年4月23日,《老子繹讀》獲得第十一屆文津圖書獎。

內容簡介


《老子繹讀(漢英對照)》主要內容簡介:從思想內容來推算時代,有時會出現不同的結果,過硬的根據還是文獻、實物。自從湖北荊門出土戰國楚墓竹簡《老子》,老子的時代已有了比較明朗的輪廓。我在四十多年前所提出的觀點有了更有力的實證的支持。老子應是春秋時代的人。
本書是任先生對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經典——《老子》的註解和闡釋。
本書譯本不是根據古本、善本,而是以社會流行廣、影響大的王弼本為底本。作者認為,戰國時期的《老子》、漢初的《老子》的基本思想已定型、成熟。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並不是那些善本、古本等稀見的版本,而是通行本。參照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原文進行註釋、翻譯。每個章節以作者對本章提綱挈領性的導讀為開始;原文與腳註採用原書的繁體樣式,腳註對原文中的重點和難懂詞句,逐一校注,並附有歷代名家的校勘成果,充分體現其學術性的一面;在原文的右邊附有簡體的翻譯文字,譯文精確、流暢、規範、易懂,顯示其普及性、大眾化的一面;書後附重要名詞索引與內容分類索引,便於讀者更易領略老子的博大精深;圖書最後附有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釋文,以及作者多年來對於《老子》的研究成果與心得。全書內文疏朗,易於展閱,文約而義豐,相信能為浮躁的當今社會注入一縷清泉。

圖書目錄


前言
譯例
關於英譯本的幾點說明
譯文
索引
重要名詞索引
內容分類索引
附錄
一、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釋文
甲本
乙本
二、郭店楚墓竹簡《老子》
甲本
乙本
丙本
三、老學源流
四、我對《老子》認識的轉變
五、壽命最短的黃老學派效應長久的黃老思想
後記

編輯推薦


老子繹讀
老子繹讀
《老子繹讀》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263頁,定價23元。
本書是任繼愈先生對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經典——《老子》的註解和闡釋。作者在《老子》原文的每章前,撰寫了高度概括性的內容提要和中心思想;對原文中的重點和難懂詞句,逐一校注,並附有歷代名家的校勘成果;譯文精確、流暢、規範、易懂。作者譯註《老子》始於1956年,先後出版過三部《老子》註譯著作,深受幾代學人的推崇和喜愛。本書集作者半個多世紀研究《老子》的大成,也是《老子》問世2000多年來的最新研究成果。
專著 一、《老子今譯》(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老子新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訂本)《中國哲學史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任繼愈學術論著自選集》(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11月)《老子全譯》(巴蜀書社,1992年)《任繼愈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年)《墨子與墨家》(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竹影集》(任繼愈自選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任繼愈禪學論集》(商務印書館,2005年8月)《皓首學術隨筆·任繼愈卷》(中華書局,2006年10月)《老子繹讀》(書目文獻出版社,2006年12月)二、主編《中國哲學史》(四卷本,人民出版社,1963年7月初版)《中國哲學發展史》(七卷本,已出四卷,人民出版社,1983—1998年)《中國佛教史》(八卷本,已出三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4月)《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於2001年出版增訂本)《道藏提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8月)《佛教大辭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評價


從上個世紀的50年代開始,任繼愈先生開始翻譯《老子》,稱為《老子今譯》,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後來有所修訂,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老子新譯》.任先生對《老子》的今譯,根據的是王弼注《老子》,即《老子》通行本。在任先生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並不是那些善本, 古本等稀見的版本,而是通行本."不久,任先生又依據《老子》通行本,並參照在湖南長沙發現的帛書《老子》甲,乙本,把《老子》重譯了一次,書名為《老子全譯》.此後,湖北荊門楚墓出土竹簡本《老子》甲,乙,丙本,它體現了戰國時期的《老子》面貌,任先生以《老子》通行本為底本,並參照楚墓出土竹簡本,對《老子》進行第四次翻譯,名《老子繹讀》,2006年12月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這時任繼愈先生已經是九十歲的老人.
對於書名,任先生有這樣的說明:"'繹',有闡發,註解,引伸的涵義,每一次關於《老子》的翻譯都伴隨著我的理解和闡釋,因此,這第四次譯《老子》稱《老子繹讀》."從這裡可以體會到任先生的嚴謹治學精神. 我喜歡讀任先生的文章, 因為其中浸透著哲理性,促人思考。在《老子繹讀 後記》中,任先生說:"哲學包羅萬象,哲學的理論是高度抽象思維的精神產品,好像與現實生活不那麼密切。但是越是高度抽象的哲學,它的根基卻深深地扎在中華大地的泥土之中."將哲學思維,具體地說, 將老子的哲學思想與春秋戰國時的歷史聯繫起來,才能見 到《老子》在中國理論思維歷史上的重大貢獻。任先生在《老子繹讀 前言》中對此做了詳細的闡發。其主要觀點是:"《老子》文約而義豐,有很多精到的見解,值得很好鑽研。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國,流傳廣泛的哲學流派不少,號稱百家,其實只有兩家,一個是儒家,一個是道家.……
老子一派以廣大小自耕農為其社會基礎."又說:"老子用詩的語言表達深邃的思想,善於正話反說,善於用淺顯比喻說明深奧的道理."在《老子繹讀》中,任繼愈先生對老子思想的來源進行了分析。他認為,老子思想的來源有三:一是繼承荊楚文化的特點,貴淳樸自然,反雕琢文飾;二是吸取古代文化遺產,總結前人經驗,他在東周做過管理王室圖書的工作,便於他接受並審視他以前的文化成果;三是來源於社會現實,他是春秋末期人,親眼看到春秋時期社會的混亂,舊禮制的破壞和仁義口號的虛偽性。任先生還分析了老子思想對於後代的重大影響。一個是辯證法思想的影響,老子提出美醜,難易,長短,高下, 有無,損益,剛柔,強弱,禍福, 智愚,巧拙,大小,生死,勝敗, 攻守,進退,輕重,榮辱,動靜等的對立與統一。再一個就是老子在宗教思想方面有深遠的影響。產生於東漢中葉的道教,尊老子為教祖,以《老子》書為主要經典,對此做出宗教性解釋,宣揚人們經過一定的修鍊可以使精神,肉體二者長生永存,成為神仙。還應當看到老子思想對於中國古代政治的影響封建王朝為恢復社會經濟而採取的與民休息的政策,其指導思想多來自老子。老子和中國古代的軍事思想也有密切的關係。總之,老子是中國第一位哲學大家,中國歷史上有重大貢獻的思想家,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道家學派的創始者. 任先生在《老子繹讀》中將《老子》譯成現代漢語,注意準確性,又注意今人的可讀性,當然個別之處也有商量的餘地,但從整體上看,這是學術性很強的譯本。請看《老子》第一章,原文是: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故, 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 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任先生的今譯,請看: "道",說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的道; 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恆的名. "無名"是天地的原始; "有名"是萬物的根本. 所以, 經常從無形象處認識
"道"(無名)的微妙, 經常從有形象處來認識萬物(有名)的終極. 這兩者(有形和無形)講的一回事,而有不同的名稱。它們都可以說是深遠的,極遠極深,它是一切微妙的總門. 任先生的這種譯法很好,但也留有一些商榷的空間。在我的淺見看來,似可這樣斷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其中"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似可譯為:"無"是天地的開始,"有"是萬物的開端。不知妥否《老子繹讀》在體例上將古代人文經典的深厚學術內涵與今天一般讀者所需要的普及性結合得很好,其中有前言,譯例,譯文,索引四部分; 索引中又分重要名詞索引和內容分類索引兩部分,這為讀者提供了極為方便的檢索條件。全書有附錄,一是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釋文(甲,乙 本),二是郭店楚墓竹簡《老子》(甲,乙,丙本),三是"老學源流",四是"我對《老子》認識的轉變",五是"壽命最短的黃老學派,效應長久的黃老思想".這樣完備的"附錄",有助於讀者對於《老子》的理解. 近些年來,人們關於我國古代人文經典的學術研究如何與這些經典的普及化結合起來,成為一個需要通過實踐加以解決的問題。顯而易見的是,普及不能離開精深的學術研究;而學術研究又是多方面的,可以從文字學訓詁學, 歷史文獻學諸方面著眼,這些都是為了準確地理解古代人文經典的內容,挖掘其內在的義理;唯有義理才能超越時間和空間,啟發今人的智慧。這種智慧既是原來的古人思想之反映,又適合於今人之理解。這二者間的聯結,要靠學人們的精深研究,才能結合得好,表達得好,從而對今人有益。這樣看來,古代人文經典的普及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艱巨的腦力勞動。任繼愈先生的《老子繹讀》就是這方面的顯例,值得向社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