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五記
金陵五記
《金陵五記》是作者黃裳在南京作為一個匆匆的過客寫的四五十篇文章的合集,其文得古文之精髓,含今文之韻致,談古論今,令人回味。
過去所寫有關南京的文字編在一起,重看一過,長長短短也有了四五十篇,作者都不免覺得有些奇怪。作者在南京只住過一個很短的時期,又曾來往路過若干次,實在只能算是一個匆匆的過客,不知為何,竟對這個城市表現了一種並不一般的感情。
這裡所收最早的一篇是寫於一九四二年冬的《白門秋柳》。一個年輕的學生,亡命遠行,路過已經成為敵寇鐵蹄下汪偽政權“首都”的地方,自然不能不激發一個中國人必然會有的感情。四年以後,作者成了一個記者,又在這裡住了雖然短暫但很不平凡的一段日子。那是劫后的年代,作者所看到的是滿目瘡痍,民生凋敝。這“劫”是雙重的,敵偽的劫掠與“新貴”的劫收。還看到的是英勇戰鬥與荒淫無恥的鮮明比照。一九四九年秋,又有一次短暫的訪問,汜下過南京人民迎接解放的歡欣。三十年後重來,則已在十年動亂之後了。時代不同了,社會性質不同了。中國人民在經歷了又一場歷史性的災難以後,重新起步向前。清除道路上的障礙,整理被破壞、蹂躪的基址。人們的心情是興奮的同時也是沉重的。這一切,作者也看到了。
這一切,當然也都是歷史。
在這一束文字里,作者常常說起過去時代發生在這地方的許多歷史故事,似乎充滿了“懷古”的氣息。作者想,南京這地方真是浸透了歷史的氣氛的,一個詩人來到這裡,決不愁缺乏吟詠的題材。如果把過去中國詩人有關金陵的詩篇抄撮起來,那將成為一部可驚的巨帙。不過作者總忘不了明末清初陽曲傅青主寫的一首詩,題目是《金陵不懷古》。那起頭的兩句說:“甚是金陵古,詩人亂有懷。”真是大喝一聲,值得一切喜歡發思古幽情的人警醒。當然傅青主並非無原則的一律反對“懷古”,他反對的是那些“肉髀愁不鼓,傖父過秦淮”的“雅人”。
多年,也算不得最長。但朝代遞嬗多,社會變化巨烈。特別是常常與歷史上的民族戰爭有密切的關係。這一特色則是其他一些古都所少有的。六朝都是偏安的局面,南唐、南明則是更為可憐而短促的偏安朝代。太平天國建都南京也只十多年。在這些短促的朝代里,留下了許多遺跡,為詩人所注意。詩人最好的作品總是說出了人民的感情意願的。雖然時移世換,一些舊有的矛盾已不復存在,但作為歷史,作為民族意識、民族感情形成的細胞,它的影響也還是久久不滅的。
散文方面的情形好像也差不多。《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夢粱錄》都不是通常的風土誌;《洛陽伽藍記》、《板橋雜記》也不是記寺廟伎寮的專書。它們都是特定時代的產物,發扦的也兒曠是類似的感情。這不像西安,雖然漢唐最後也無例外地覆滅了。但留下的是《三輔黃圖》、《西京雜記》,敘述著開 國的規模,豪門的故事,不見半點凄清衰颯的影子。其中消息,足值得尋思的。這也許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種可以注意的現象。
有許多古代詩人的名篇常常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他們用的是極為精鍊的語言,表現的是非常複雜深遠的意境,往往不是使用了更多文字的散文所能做到的。作者常常思索隱蔽在這中間的奧秘,發現在聲律、色澤、動作、音響……這些因素之外,詩人還有更為重要的手段。他們挑動讀者的心弦,打開記憶的窗門,調動民族的、歷史的感情力量來幫助增強詩的感染力。可以舉劉禹錫著名的《金陵五題》和韋莊的《台城》作例。這兩位中晚唐詩人不但與封建社會一切寫金陵懷古詩的詩人在情感上相通,簡直就是他們的代表。除了明末詩人所表現的民族感情以外,一千年中幾乎沒有增加什麼新的思想內容。他們的作品都是為舊時代、舊王朝唱出的輓歌。
劉禹錫在《烏衣巷》一詩中,在三處地方具體寫了“朱雀橋”、“烏衣巷”和“王謝堂前”;韋莊在《台城》詩中寫的是“六朝”、“台城”和“(長江)”。此外就都是自然的景物,野花、夕陽、燕子和雨、鳥、柳樹、長堤。這一切都是沒有“生命”的東西,但在詩人的安排運用下,它們釋放出的則是難以想象的力,撼動著讀者的心。其強烈程度則依讀者所處的時代環境、思想情感、文化教養而各有不同。這很有些像原子能的釋放,但其觸發與制約卻更為奇妙而靈活,這不是自然科學家和工程師所能作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