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總管府的結果 展開

總管府

總管府

北周開始設置的區域性軍事管理機構。魏晉以來,逐漸形成一些軍事指揮區域,即都督區。至隋唐,總管府逐漸由純軍事性質轉向兼管軍民兩政的職能,並且成為普遍的地方常設權力機關。

歷史沿革


北周開始設置的區域性軍事管理機構。魏晉以來,逐漸形成一些軍事指揮區域,即都督區。其長官稱都督,都督例兼所駐某州的刺史,兼治軍民。大區都督常兼管數州,稱為“都督諸州軍事”。
東晉王敦江州刺史,鎮武昌,都督江、揚、荊、襄、交、廣六州軍事,即以長江中游為中心,直至嶺南地區均歸其指揮。南北朝承魏晉之制,均有都督之設。如北魏有都督中外軍事、都督府州諸軍事、都督三州諸軍事等。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始改都督諸州軍事(疑為都督州諸軍事)為總管,總管兼任所駐州刺史,並統轄鄰近各州。諸州都督府改稱總管府。偶有以一般總管身份轄數州總管之例。
北周總管府大部分置於武帝時。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滅北齊,於北齊舊地增置一批總管府。總管府的設置,或在都會之地,或處守御之要。北周總管府中,洛州、并州相州最重要。北周武帝平齊后,於相、並兩州總管府各置行宮及六府官,即冢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府,取代北齊之大行台(見行台)。后廢并州六府。大象元年(579年),移相州六府於洛州,稱東京六府。河陽、幽、相、豫、兗、青、徐七總管,皆受東京六府統轄。
隋代總管府分上、中、下三等置於諸州。其中統轄數州及至數十州的俗稱大總管,如秦王楊俊為并州總管,管二十四州諸軍事,后改授漢王楊諒。楊俊轉任揚州總管,鎮廣陵,管四十四州軍事。元帥楊素任信州(奉節)總管,經略長江上游,總管全蜀兵馬。大業元年(605年),鑒於漢王楊諒以并州總管起兵,煬帝下詔廢除諸州總管。唐代初於緣邊及襟要地區的一些州治置總管府,領軍出征者為行軍總管或大總管。武德七年(624年)改稱都督府,而行軍總管及大總管不變。

職能與層級


南北朝時期,由於政局常變,多以武人出任地方行政長官,此風沿至隋時影響仍存。總管府作為州級政區之上的政治建制,既管民政,又管軍政,甚至擁有中央授予的州縣官員任罷權力。
總管府統管數州軍、民之政,史例很多。各總管府所管州數不等,但基本穩定。例如:楊俊於開皇十年(590)出任“并州總管、二十四州諸軍事”,即并州大總管府統領24個州級政區,東界抵太行山井陘口。而在此前,作為親王的楊俊曾出任“秦州總管,隴右諸州盡隸焉”,即隴山以西諸州均隸於秦州總管府。開皇九年,又轉任“揚州總管、四十四州諸軍事,鎮廣陵”。另一位親王揚秀於開皇元年受任為“益州刺史、總管,二十四州諸軍事”。韋洸於開皇九年進圖嶺南地區,被“拜為廣州總管”,統24州。北方沿邊地帶諸總管府統州之數較少。如:達奚長儒於開皇二年“起為夏州總管、三州六鎮都將事”。夏州總管府僅統三州:夏、銀、鹽。營州總管府僅管營州,兼理東北少數民族事務。雲州總管府只統二州十鎮諸軍事。周搖於開皇初被“拜為幽州總管、六州五十鎮諸軍事”,僅統六州。因史書記載簡略,其餘諸總管府統州之數目無從查考。
隋代總管府是地方上最高統治機關,但其本身又有等第之差。一般分作上、中、下三等;若是親王出任某府總管,則該總管府被列為“大”等府,這僅是少數特例。開皇末年,大總管府有四:益、荊、揚、並。關於總管的品秩,則根據總管府的等次而有所差別。上等府的總管,為視從二品;中等府的總管,為視正三品;下等府的總管,為視從三品。品秩不同,其俸祿待遇、車騎服飾自有差別。總管府與諸州的上下隸屬關係既已明確,其等第品秩地位也已清楚,則其兼管軍、民兩政的職能昭然若揭。關於總管府治理民事,《隋書》記述頗多。譬如:韋世康任荊州總管,“為政簡靜,百姓愛悅,合境無訟”。爾朱敞就任徐州總管,“在職數年,號為嚴肅,民吏畏之”。乞伏慧任荊、潭、桂三府總管期間,江湘之地“其俗輕剽,慧躬行樸素以矯之,風俗大洽”。而令孤熙在桂州總管府任內,“為建城邑,開設學校,華夷感敬,稱為大化”,可見深得民心。這充分表明:總管府是隋朝地方行政體制的最高層級。
至於總管府的軍事職能,主要是指鎮撫一方,特別是在北方邊地最為突出;其次是訓教管內府兵,管理軍坊。
按照常例,凡任總管之職者,必定兼任駐在州的刺史——二級行政區的行政長官,且以駐在州的全名作為本總管府的專名,合稱“囗州總管府”。這是隋唐時代總管府、都督府的顯著特徵。
隋代總管府建制已經由純軍事性質轉向兼管軍民兩政的職能,並且成為普遍的地方常設權力機關,但尚未完全蛻掉其母體的胎記。據此,總管府管區至少已是高於州級區域的“准行政區”。隋文帝時期,地方行政體制呈現出五個層級,即:總管府—州—縣—鄉—里。鄉、里乃基層行政組織。唐代初年重建這種地方行政建制時,雖然仍沿用“囗囗囗囗囗州諸軍事”傳統措詞,但性質已變,總管府遂以正規行政管理體制的面目存在於封建國家的版圖上。

代表人物


尉遲迥

尉遲迥(516~580)北周代(今山西大同東北)人,字薄居羅。鮮卑族。宇文泰甥。他能征善戰,好施愛士,位望崇重。初為泰帳內都督,從泰復弘農,戰沙苑,累有軍功,任尚書右僕射、大將軍。西魏廢帝二年(553)入蜀平蕭紀。以功為大都督,益、潼等十八州諸軍事,鎮蜀。北周初,拜柱國大將軍。宣帝即位,為相州總管。帝死,楊堅獨攬天下兵馬事,他起兵討堅,兵敗自殺。

練何

唐朝總管府練何
唐朝總管府練何
練何,字子俊,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上以“精練軍戎”封岐侯,賜姓練。摘自《中國人名大辭典》(1525 頁)
練何,河內人,本東姓,貞觀中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獻火功策遼東城遂破之,上以“精練軍戎”之故,賜姓練,封岐侯。(摘自957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六三957一449頁欽定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
東不訾公九十六代嗣裔,東何,出於隋朝,居河內,賞以智名,當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從李勣伐高句麗,上以練軍有功,賜姓練。(摘自外紀東氏直系圖)。
練何,字子俊,本姓東,是舜友東不訾公九十六代嗣裔,本貫懷州河內縣(今沁陽),以河內為郡。公智勇超常,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詔與李勣伐高句麗,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甲申日,獻火政策遼東城,有功回朝,於貞觀十九(645)年十月,在臨渝關的漢武台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之譽,賜姓練,封岐山侯,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元帥李勣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與夫合葬於懷州河內縣紫金壇。生二子:練舜麒、練舜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