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貽孫
賀貽孫
賀貽孫(1605-1688),字子翼,9歲能文,稱神童。江西永新人。明末清初文學家。
賀貽孫無書不讀,經史百家詩詞歌賦,都箋注成書。他著書50年,於經有傳,於史有論,於詩文有集。留下的精神產品,有《水田居文集》、《激書》、《詩筏》、《浮玉館藏稿》、《水田居典故》等,文章逾千篇,詩詞800餘首。其中有的是研究經世文學的,有的是教育兒孫的,都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部分著作輯入《四庫全書》、人名列入當代《辭海》。
賀貽孫,字子翼,永新人。先祖賀祈年,“俠而好文,富而好義”;祖父賀嘉遷,業儒,殫精易義,為人師有聲譽;父親賀康載,號青園,萬曆朝舉人,曾任浙江西安縣令,有政聲;貽孫九歲能文,稱為神童。時江右社事方盛,他與陳宏緒、徐世溥等結社豫章。明亡后,隱居不出。順治七年,督學使樊纘慕其名,特列貢榜,不就。康熙時,巡按御史笪重光以“博學鴻儒”薦,書至,愀然曰:“吾逃世而不能逃名,名之累人實甚。吾將從此逝矣!”乃剪髮衣緇,逃入深山。其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無慍色,惟日以著作自娛。生平事迹見《清史列傳》、清同治《永新縣誌·人物誌·列傳》等。
賀貽孫付梓行世的書稿《詩經觸義》
賀貽孫真跡
九歲能文,稱為神童。
12歲,父覽其題為《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一文,嘆息說:“兒頗有異才,然相其文,他日處境必多風波,可奈何!”其後,課《君子不器文》,於文後加批語:“此文竟可作名士矣,然恐名士,非進士也。”弱冠,赴省闈,主考丁天行擬取為場魁,因文章太奇,為副主考所抑,僅中副榜。時,江右社事方盛,賀貽孫與萬茂先、陳士業、徐巨源、曾堯臣諸名宿結社於豫章。社裡選出好文章刻版印刷,皆推賀貽孫為領袖。
己卯,督學侯廣成按試吉州,一見其文,擊節嘆服,對他說:“吉陽營壘雖煥然,大將旗還當屬子。”壬午,秋場不售,見天下大亂,便厭棄舉業,肆力於詩詞古文。
崇禎甲申(1644年),明亡,翌年(清順治二年乙酉),清兵於四月破揚州,大殺10日;五月人南京;六月人杭州,攻江西;七月,下袁州、吉安,破建昌。九月,南明收復吉安、永新。兵寇循環,焚掠無虛日。賀貽孫奉老母,攜家人,奔竄山谷。他家在城南的舊宅心遠堂於夏秋間清兵入永新時被焚毀。大亂稍息,賀貽孫奉母僦居厚田祖里。丙戌四月,清兵破吉安、廣信,圍贛州,再人永新。搜山之兵,殺人盈野。賀貽孫走江楚間,逾險攀岩,饑寒流離,耳聞目睹,慘絕人寰。民族意識益增,隱逸之志更堅。己丑六月,姐姐艾娘被清兵從沙堤夫家掠走,行至洋埠,投江死。賀貽孫作文兩篇寄託哀思,控訴清兵的罪行。
清王朝為了長治久安,下令搜羅人才。辛卯(1651年)八月,學使樊纘前,素慕其名,特列貢榜。報騎入門,其母親命兒童把報騎趕走,鄰里驚懼,母子泰然。丁酉夏,巡按御史笪重光擬以博學鴻詞特薦,消息傳來,親友都勸他應召,貽孫愀然,他母親卻笑著說:“兒若出山,他無所負,但負兒初人山時一慟耳。”給他剃髮,授以僧帽衲衣,並叮囑說:“汝今儒行僧服,以浮屠自匿,勿居蘭若也。”貽孫受教唯唯,於是隱人禾山,一時間無人能找到他的蹤跡。
明亡后,隱居不出。順治七年,(公元一六五o年)學使慕其名,特列貢榜,不就。御史笪重光以“博學鴻儒”薦,書至,愀然道:“吾逃世而不能逃名,名之累人實甚!”乃剪髮緇,逃入深山。其晚年,家益落,布衣蔬食,無慍色,惟日以著作自娛。
賀貽孫無書不讀,經史百家詩詞歌賦,都箋注成書,尤殷殷以立晶自礪,教育子弟,強調人品。常說:“秀才時不傍人門戶,他日得志,必能砥飭廉隅,不作呈身御史也。”曰:“為文與作人非兩途,今人入場搦管輒思剽竊補綴,以欺有司,文品卑矣!一旦幸售,奔競竟如鶩,人品安在?吾願爾曹弗為也。”與朋友交,歷患難死生不渝。事親孝,兄弟友愛,老而彌篤。
賀貽孫曆數十年之艱險,飽嘗國破家亡之痛,胸中鬱結悲憤之氣,對其詩文作品及美學觀點都有決定性的影響。他強調“作詩當白寫性靈”,主張“美刺諷誡”都為了抒發真情實感,提倡含蓄蘊藉,質樸潔凈,麗而不艷,天然本色。研究者認為他的詩學觀與黃宗羲、顧炎武相比,亦無多讓。所作《詩筏》,當代學者認為是美學文論名著。
他的散文早就有名。清末軍機大臣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在“不列宗派古文家”欄內,首列侯方域,次魏禧,再次即賀貽孫。所著《激書》,論者比之莊子;史論72篇,識者擬之東坡;其他文章,世人認為上匹唐宋大家。胡思敬在《豫章叢書》中為《激書》作跋,稱他為“豪傑有志之士”。
後人評論他“於史有論,於經有文,於士有傳,於時有評”。清朝咸豐壬子年進士賀恢在為《詩經觸義》作序時,對賀貽孫的著述成就作了這樣的概述:“禾川族(代指永新縣)子翼先生,等身著述,嘉惠士林。《史論》出,識者擬之蘇氏;《激書》出,論者比之莊子;《詩筏》、《騷筏》出,推為風雅功臣;詩古文出,上匹唐宋大家”。因其“詩文華茂”,曾被推薦為豫章結社的領袖。清朝張之洞將賀貽孫視之為古文名家,他在《書目答問》中在“國朝不列宗派古文家集”欄目下,將賀貽孫排在號稱“國初三大家”之一的侯方域、飲譽文壇的“寧都三魏”之後,列為第三。賀貽孫的大部分著作被北京、上海、南京、江西、湖南、浙江等圖書館收藏,部分著作已收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的許多詩文散見於已出版的各種《文集》、《文論》和《詩集》中,許多有關治學方面的見解至今被一些學者引用。在1980年出版的四卷本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國歷代文論選》中,就有賀貽孫的兩篇範文。
賀貽孫,九歲能屬文。明季社事盛行,貽孫與萬茂先、陳士業、徐巨源、曾堯臣輩結社豫章。及明亡,遂不出。順治初,學使者慕其名,特列貢榜,避不就。巡按御史笪重光欲舉應鴻博,書至,貽孫愀然曰:“吾逃世而不逃名,名之累人實甚。吾將從此逝矣!”乃翦發衣緇,結茅深山,無復能蹤跡之者。晚年窮益甚。著有《易觸》、《詩觸》、《詩筏》、《騷筏》,又著《水田居激書》。《激書》者,備名物以寄興,紀逸事以垂勸,援古鑒今,錯綜比類。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危悚惕厲,必暢所欲言而後已,激濁揚清。始自《貴因》,終於《空明》,凡四十一篇。
賀貽孫墓位於江西省永新縣沙市鎮上埠村的大盆形嶺上發現明末清初文學家,封土高1.1米,直徑2.5米。正面墓碑已失,只砌入墓門上的殘碑一塊,文曰:“故祖考理學賀公貽孫子翼老先生之墓”,房署“道光丙戌年立,州二世孫永錫、發欽祀”。據傳墓主遺言“生不服朝,死不服土。”卒后,其後代遵命置鐵桿數根,將棺木懸於墓穴內,然後封土。該墓距縣城20公里,原只一墳,后襯墓者多,賀墓現居第二排之中。
貽孫著有《易觸》、《詩觸》、《詩筏掌錄》及《水田居詩文集》,並《清史列傳》行於世。
主要詩詞
雨
急雨來石壁,飄然空外瀉。遠樹濕殘紅,徘徊鶯不下。好鳥尚惜春,孤花已報夏。鐵馬從東來,陰雲慘欲射。誰向蟠溪隱,蓑笠恐不暇。寄愁與東風,注目寒江夜。
秋懷
蟋蟀復蟋蟀,聽爾當窗織。秋聲從爾出,萬籟又瑟瑟。清商本無心,耳目漫相易。塞北有佳人,玉顏不及惜。長抱悲秋心,徘徊淚沾臆。晚雨滴芙蓉,如見明妃泣。年年胭脂山,負此高秋色。
霜氣飽黃花,霞光醉白鳥。山高秋復高,秋逐煙與草。物性相因緣,誰能割昏曉。我心同孤月,淡盪寄天表。不夜魄常圓,無雲風自掃。秋色本自如,何勞費幽討。世人貴耳目,漫羨素娥皎。躡梯上廣寒,不識門前道。惆悵月中人,銀丸弄空藻。
寓栗坪茅屋
結茅天半渺無涯,靜夜空山絕物華。夢裡風聲翻紙帳,雨邊螢影落鐙花。青精味易和粗飯,綠柏香難斗苦茶。獨喜埋名今漸久,無人問字到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