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派

反封建反教會綱領的社會民主派

保羅派是具有明顯的反封建反教會綱領的社會民主派。積極參加聖像破壞運動,是農民反對農奴化的一種形式。

簡介


Paulicians
創始人:康斯坦丁-西爾瓦努斯(Constantine-Silvanus)
拜占庭帝國的一支反抗封建剝削和封建壓迫的異端教派

教義


其教義受摩尼教影響,相信善惡元論:
善指精神世界或靈魂世界,為天父所創造的“國”;
惡指物質世界,為惡魔所創造的“現世”。
耶穌基督是天父的義子,天父所派遣的天使。而基督教聖經 《舊約全書》中的上帝耶和華,被指為惡魔。

其他信息


活動中心在小亞細亞東部地區。
群眾基礎:農民,包括部分城市貧民和奴隸。

主張


該派認為只有四福音及保羅的教導才是上帝的啟示,其餘的書卷和舊約都是來自邪惡的神所啟示的。認為世界是俗世邪惡的神所造,真神為搶救世界,派天使成為人的樣子來到世間,就是耶穌
其理念屬善惡二元論,與摩尼教觀念類似,屬於異端(主張善惡二元論);
要求恢復原始基督教會的樸素和平等精神(主張取消教階制);
簡化宗教儀式,譴責正統教會的豪富、奢華(恢復早期基督教的平等);
反對國教東正教的形式主義,包括羅馬、希臘、亞美尼亞的教會,認為彼得是惡靈的一個使者,所以教會既然奠基在彼得上,那教會也是屬於撒但化的。
所有物質與身體都是惡靈的產物,所以反對一切的圖像、聖職、聖餐、禮儀,反對崇拜聖母、聖徒、十字架和各種聖像、聖物(廢除偶像崇拜);
主張取消修道院制度和正統教會所奉行的聖禮,保持洗禮,但洗禮宜在耶穌受洗年齡30歲時在河水中舉行。

歷史沿革


約 5世紀起生於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650年在東羅馬帝國亞美尼亞地區的一個基督徒團體,7世紀下半葉於拜占廷帝國傳播。752年,皇帝命保羅派信徒從亞美尼亞和小亞細亞一帶移居巴爾幹半島,以對抗保加利亞人,從此他們在巴爾幹各地廣泛發展。
821~823年,督馬起義。保羅派參加。第七次大公會議后,女皇狄奧多拉(Theodora,?-867年)及康世坦丁郭郎尼麻(Constantine Copronymus,741年-775年)又開始下令鎮壓保羅派。827年被鎮壓,其信徒逃散世界各地,其思想種子也被帶到歐洲許多國家。
872年,保羅派的最後軍事根據地被拜占廷皇帝巴西爾一世攻陷,有組織的武裝鬥爭終結。此後,信徒被遷往色雷斯,防備保加利亞人與斯拉夫人的入侵,但最後這些保加利亞人接受了保羅派的信仰,並逐漸同10~15世紀流行於保加利亞的異端鮑格米勒派Bogomilism合流。12~13世紀流行於法國南部的異端亞勒比根斯派,亦受保羅派的影響,採取二元論的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