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根蛇潛蠅
豆根蛇潛蠅
豆根蛇潛蠅拉丁名(Melanagromyza shibatsuji Kato)又名大豆根潛蠅、豆根蛇潛蠅等。是農業有害生物,為單食性害蟲,只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是大豆生產上的主要害蟲之一。豆根蛇潛蠅,幼蟲在幼苗根部皮層鑽蛀為害,阻塞大豆水分及營養物質的輸導,被害根變粗、變褐或縱裂,或畸形增生或生腫瘤,致使大豆葉片枯黃,莖稈細弱,營養缺乏,不能正常生長,嚴重時根部爛掉,植株枯死。
.
成蟲:體長2.2mm至2.4mm,黑色,翅為淺紫色有金屬光澤,複眼暗黑褐色。頭部額約為一眼寬的1.5倍,上眶鬃3根,下眶鬃1根。胸部盾片溝前正中毛列10行。觸角3節。翅透明,略帶紫色光澤,前緣脈粗大,翅脈具毛,徑中橫脈位於中室外側2/3處。腹部具黃綠色金屬光澤。腋瓣灰色,緣纓棕黑。
卵:長橢圓形,長0.4mm,寬約0.04毫米,白色透明。末齡幼蟲體長4mm,乳白色略發綠,前、后氣門各1對,后氣門較長,向內彎呈鐮刀狀。蛹長2.5mm,長橢圓形,黑褐色。
幼蟲:體長約3.2mm至4.2mm,呈淡黃色,半透明,圓筒形,尾部稍細。前氣門1對,靴形,具24至30個氣門孔,排成2行。后氣門1對較大,從尾端伸出與尾軸垂直,互相平行,表面有28至41個氣門孔。末齡幼蟲體長4mm,乳白色略發綠,前、后氣門各1對,后氣門較長,向內彎呈鐮刀狀。
蛹:體長約2.1mm至3.0mm,長卵圓形,黑色。前後氣門明顯突出,靴形。
豆根蛇潛蠅已知天敵有離顎繭蜂(dacnusa sp.),蛹寄生率可達26.6%至39.3%;此外,幼蟲、蛹還受到真菌的寄生而引發生規律起死亡 豆根蛇潛蠅在東北、內蒙古1年發生1代,以蛹在豆株根部或被害根部附近土內越冬。在黑龍江省越冬蛹翌年5月末至6月初羽化,時值大豆幼苗有1對單葉和1個3出複葉剛長出,羽化盛期為6月上旬至中旬,6月上旬產卵,產卵盛期為6月中旬。6月上旬孵化,孵化盛期為6月中旬至下旬。老熟幼蟲於6月下旬開始化蛹、越冬。成蟲需取食豆苗的子葉或真葉的汁液方能抱卵繁殖,取食前以產卵器刺破豆葉組織,然後舐食汁液。取食處呈枯斑狀。成蟲飛翔力較弱,其活動受氣象因素影響較大,在溫暖的晴天,成蟲多集中在植株上部活動取食或交配,在氣溫低,陰雨天或風力大時則棲息在下部葉背面,在無風悶熱的陰天,整日可在植株上部活動。成蟲羽化2至3天後,在豆葉上或豆葉間交配,交配時間以上午7至8時,下午15至16時為多,交配后當日即可產卵。產卵時喜選擇幼嫩的豆苗,在近土表用產卵器刺破幼苗根部表皮,形成1個孔道,將卵產在裡面。每次產卵1粒,一般1株豆苗上產卵1粒,很少2粒。每雌可產卵19至22粒。成蟲壽命6至8天。卵經3至4天孵化,隨即蛀入根部皮層及韌皮部中為害,隨蟲體長大,取食量增加而形成一條孔道。被害豆株根系不發達,側根少,根瘤也少。植株地上部矮小瘦弱,葉色淡。幼蟲期約20天,於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幼蟲陸續化蛹。蛹期長達320天至340天。豆根蛇潛蠅的發生與氣候因素和耕作制度關係密切。
1、氣候因素氣溫和濕度影都響著大豆根潛蠅成蟲的羽化、交配、產卵,其最適溫度為20℃至25℃,降雨後土壤濕潤對羽化及成蟲發生有利。
.
2、耕作制度。①茬口:茬口不同,大豆根潛蠅發生程度不同。重茬地越冬蟲源數量較多,發生為害重;迎茬、正茬地發生較輕。據調查,被害率重茬地為30%,迎茬地為15%,正茬地為7.5%。②土壤肥力:土壤肥沃程度影響著大豆苗的生長勢,進而影響受害植株的的恢復能力。調查發現,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於5%,缺肥,幼苗生長瘦弱,為害加重。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於5%,水肥充足,促使幼苗早發、生長發育健壯,為害減輕,即使受害,恢復也快。⑧播種期:播期不同,發生程度不同。播種過晚,5月20日後播種的地塊發生重。因為在晚播地塊,當大豆根潛蠅幼蟲盛發時,大豆幼苗根莖表皮細嫩,有利其發生為害。④耕作方式:秋耕深翻或秋耮茬地塊發生輕。秋季深翻20厘米以上,能把蠅蛹埋入土層較深處,降低羽化率:秋耮能把豆茬地地表下越冬蛹帶到地表,經冬季長期低溫和乾燥氣候的影響,越冬蛹死亡率也會增加。
豆根蛇潛蠅成蟲刺破和舐食大豆幼苗的子葉和真葉,取食處呈枯斑狀。幼蟲孵化后蛀入幼苗根部取食,為害主根的皮層和本質部,造成傷痕。植株根部受害表現為根系不發達,根變粗、變褐,皮層開裂或畸形增生,或生腫瘤。受害植株地上部表現為幼苗生長勢弱,植株矮小、葉色淡黃。受害輕者,在幼蟲化蛹后,根部傷口癒合,植株恢復生長,但根瘤較小而少,頂葉發黃、莢少,質量和產量下降。受害嚴重者植株逐漸枯死。此外,幼蟲造成傷口,還會感染根部病害,使大豆受害損失加重。發生量:在冬前和春播解凍前進行越冬蛹量和羽化率調查。越冬蛹每平方米在20頭以上,越冬蛹羽化率70%以上,土壤濕度適宜(20cm高以內的土層含水量在25%至28%),產量損失在20%以上,為大發生指標;如果越冬蛹每平方米在20頭以下,10頭以上,越冬蛹羽化率在60%至70%,產量損失在10%至20%,為中發生年,在此條件下就應採取積極措施進行播前防治。發生期:通過多年觀察驗證,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平均氣溫高於15℃時,成蟲高峰期在6月10至15日出現。該期5網(網直徑25cm)捕蠅量在50頭以上,蠅量連續3至4天不減退,則為大發生指標。被害率在50%以上,減產損失在20%以上;該期5網在50頭以下,20頭以上,連續2至5天後5網蠅量仍在10頭以上,則為中發生。被害率在30%至50%,減產損失在10%至20%。達此指標以上者,應採取防治措施,消滅成蟲。
方法一
農業防治: 1、合理輪作。此蟲取食、交配、產卵的適溫為20℃至25℃,在黑龍江省5月份為該蟲羽化出土盛期,降雨後土壤濕潤,對羽化有利,因而對成蟲發生有利。
.
3、適時早播、施足基肥,適當增施P、K肥,培育壯苗,增加豆株的抗蟲能力,儘可能避開成蟲產卵和孵化盛期,能減輕為害。凡是播種早,幼苗生長發育快,當幼蟲盛發時主根的木質化程度已較高,能忍耐幼蟲鑽蛀,受害則輕,反之幼苗根莖細嫩受害則重。
1、播前防治。
2、田間(生長期)噴葯防治成蟲。25%愛卡士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40%綠萊寶乳油1000倍液,40%樂斯本乳油1200倍液,或40%樂果乳油1000倍液與80%敵敵畏乳油2000倍液混用。
3、藥劑熏殺成蟲。在成蟲盛發期用80%敵敵畏乳油125g/667m2或40%樂果乳油200g/667m2,混拌細砂20kg或浸玉米穗軸15kg,均勻撒在地內。
豆根蛇潛蠅的防治應注重農業防治,藥劑防治應著重播前溝施農藥或藥劑拌種防治幼蟲,適期用藥劑防治成蟲效果也很好。方法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