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應植
閔應植
閔應植作為閔妃集團的骨幹,遭到了懲罰。到了1895年,閔妃捲土重來,從親日派手中奪回政權,閔應植也於當年七月下令釋放。 1903年(光武七年)3月22日,閔應植病卒,享年六十歲。
閔應植(朝鮮語:민응식,1844年—1903年),朝鮮王朝後期外戚權臣。字性文,號藕堂,本貫驪興,是朝鮮王妃閔妃(明成皇后)的族人,亦是驪興閔氏勢道政治後期的代表人物。閔應植是閔漢俊的兒子,后被過繼給閔泳愚為養子。他年輕時貧困落拓,1866年閔妃被封為朝鮮高宗之王妃后,境遇才稍好,居住在忠清道忠州的長湖院。
1882年(高宗十九年)六月九日,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爆發反對閔妃集團的“壬午兵變”,閔妃在洪啟薰(洪在羲)的保護下逃出宮廷,並由尹泰駿、閔肯植、李容翊等人陪從南逃,經過老家驪州郡后,為確保安全,又逃亡更南面的忠州長湖院閔應植私宅中避難。後來清朝軍隊平定了壬午兵變,七月二十六日,閔妃從閔應植私宅中出發,由100名清兵護衛還宮。閔應植在壬午兵變中為保護和安頓閔妃而立下大功,開始平步青雲。
同年十月參加科舉考試,獲增廣文科別試丙科及第,從此閔應植踏入政界。他頗得閔妃重用,1883年新設軍國事務衙門(內衙門),閔應植先任參議,很快又擢升為該機構的二把手——協辦,併兼任親軍后營營務等實權職務,在壬午兵變后與閔台鎬、閔泳翊、閔泳穆並稱“四閔體制”,壟斷朝鮮政權。由於這一點,他與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勢成水火。金玉均等人在1884年夏天以後計劃發動政變,誅滅四閔,奪取政權,實行改革。但閔應植在八月被外放為平安道觀察使,所以在當年十月十七日發生的“甲申政變”中,閔泳翊被開化黨砍成重傷,閔台鎬、閔泳穆遇刺身亡,唯獨閔應植倖免於難。因此閔應植的地位在甲申政變被鎮壓后更加突出。
1885年五月調回中央,任親軍左營使。在任期間為進一步搞臭開化黨,散布金玉均和日本浪人進攻江華島的謠言,一度引起民心騷亂。後任協辦內務府事,經常出入宮廷,與閔妃及其他閔姓外戚往來十分頻繁。后又歷任禮曹、工曹、刑曹、兵曹、吏曹、戶曹判書及督辦內務府事、三道陸軍統御使、判義禁府事、議政府左參贊、海沿都總制使等要職。1891年出任禮曹判書時,發生了防谷令事件,閔應植對日本的賠償要求表示堅決反對。後來他又派遣張應奎到日本刺殺金玉均,不過沒有成功。總體來說,閔應植雖然以外戚身份干預朝政,但並未像與他同時的權臣閔泳駿那樣臭名昭著。所以有史料說他“頗顧瞻物議,不敢恣擅,或時振拔淹滯。趨時者倡言:‘園洞台有公心。’園洞者,應植所居坊也。”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閔妃集團乞求宗主國清朝出兵鎮壓,日本軍隊不請自來,與清軍在朝鮮對峙。7月23日,日軍突襲漢城景福宮,扶植閔妃的政敵興宣大院君李昰應(高宗李熙的生父)上台執政。至此,閔妃集團的政權瓦解了。閔應植作為閔妃集團的骨幹,遭到了懲罰。次日,高宗在日本人的壓力下頒布教旨,譴責閔應植“創營而多變,更抽稅而招物議”,下令將他罷免官職,流放到全羅道古今島。閔應植的政治生涯也由此終結了。
此後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驅逐了中國在朝鮮的勢力,朝鮮的親日派也在日本的扶持下展開“甲午更張”。到了1895年,閔妃捲土重來,從親日派手中奪回政權,閔應植也於當年七月下令釋放。但由於很快發生了“乙未事變”,閔妃在宮中被日本浪人暗殺,政權重回金弘集為首的親日派手中,故閔應植沒能再度躋身中樞。此後他做了中樞院議官、宮內府特進官、議政府贊政等有名無實的高級官位,並賜勛二等太極章。
1903年(光武七年)3月22日,閔應植病卒,享年六十歲。高宗下詔稱“此重臣敦厚之姿,沉重之量,處事謹慎,寡言善行。向年之終始衛護,可見其至誠盡忠。迄未究用,遽胡然矣?心焉傷衋,良庸嘆惜!”並親撰祭文,派秘書丞祭奠,追贈其為議政大臣,賜謚號“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