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

曹操詩作

《陌上桑》是漢樂府中的一首樂府詩,屬《相和歌辭》。又名《艷歌羅敷行》、《日出東南隅行》。這首詩第一段,寫秦羅敷的美貌;第二段,寫使君覬覦羅敷的美色,向她提出無理要求;第三段,寫羅敷拒絕使君,並盛誇丈夫以壓倒對方。這首詩以幽默詼諧的風格和喜劇性藝術手法,刻畫了一個既美麗堅貞,又聰明的採桑女子形象,洋溢著“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民間風情,同時也反映出漢代貴族官僚仗勢調戲民女的社會現實。全詩情節逼真、語言華麗、形象生動,雖經文人修飾加工,仍體現出濃烈的民間歌謠風味。

作品原文


陌上桑⑴
駕虹霓⑵,乘赤雲,登彼九疑歷玉門⑶。
濟天漢⑷,至崑崙⑸,見西王母謁東君⑹。
交赤松⑺,及羨門⑻,受要秘道愛精神⑼。
食芝英⑽,飲醴泉⑾,柱杖桂枝佩秋蘭⑿。
絕人事⒀,游渾元⒁,若疾風游欻翩翩⒂。
景未移⒃,行數千,壽如南山不忘愆⒄。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陌上桑: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曹操只是沿用舊題,內容與古詞無關。
⑵虹霓:為雨後或日出、日沒之際天空出現的七色圓弧。虹霓常有內外二環,內環稱虹,也稱正虹、雄虹;外環稱霓,也稱副虹、雌虹或雌霓。
⑶九疑:山名,又作“九嶷”,或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據司馬遷史記》載:舜南巡,死於蒼梧,葬在九疑山。歷:經過。玉門:古關隘名,在今甘肅敦煌西,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玉,一作“王”。
⑷濟:渡河。天漢:銀河。
⑸崑崙:昆崙山,西王母的居所。《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⑹西王母: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居崑崙瑤池。謁東君:道家說東華為男仙居住之處,東方公為男仙之首西華為女仙居住之處,西王母為女仙之首。謁,見,拜見。東君,東王公,西王母的配偶神。
⑺赤松:赤松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漢·班固《漢書·古今人物表》:“赤松子,帝嚳師。”
⑻羨門:羨門高,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漢·韋昭註:“古仙人。”
⑼要秘道:指成仙和養生之道。精神:指人的精華和靈氣。
⑽芝英:靈芝的精華。靈芝,菌類,古人認為服食靈芝可以長生不老。
⑾醴(lǐ)泉:甘美的泉水。《史記。大宛傳》:“河出崑崙……上有醴泉瑤池。”
⑿杖桂枝:一本杖枝,無桂字。佩:帶在身上。秋蘭:香草,屬菊科,高三、四尺,秋天開淡藍色小花。
⒀人事:指功名利祿、飲食男女等世俗之事。
⒁渾元:大氣,指大自然。
⒂疾風:暴風。欻(xū):吹動的樣子。翩翩:一作“飄飄”。
⒃景未移,形容時間很短。景:日光。
⒄壽如南山:壽命如南山一樣長久。愆(qiān):過錯,過失。當指其在過去統一戰爭。

白話譯文

駕著五彩的虹霞,乘著紅色的雲朵,經過玉門關登上九嶷山。
渡過銀河,到達昆崙山,專門拜見西王母和東王公。
與赤松子和羨門高交流接受成仙和養生的方法保持自己精華靈氣。
吃靈芝的精華,喝甘美的泉水拄著桂枝的手杖戴著香草。
斷絕人世間的功名利祿,盡情的遨遊在大自然,就像狂風在吹動。
在很短的時間裡走了數千里,壽命如同南山一樣長久也不忘自己的過失。

創作背景


這詩是漢樂府中的名篇,屬《相和歌辭》,寫採桑女秦羅敷拒絕一“使君”即太守之類官員調戲的故事,歌頌她的美貌與堅貞的情操。最早著錄於《宋書·樂志》,題名《艷歌羅敷行》,在《玉台新詠》中,題為《日出東南隅行》。不過更早在晉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經提到這首詩,稱之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題名,以後便成為習慣。
對於此篇的作意,《樂府詩集》引崔豹《古今注》說:“《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鄲人,有女名羅敷,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後為趙王家令,羅敷出採桑於陌上,趙王登台見而悅之,因置酒欲奪焉。羅敷巧彈箏,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趙王乃止。”而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以為:“案其歌辭,稱羅敷採桑陌上,為使君所邀,羅敷盛誇其夫為侍中郎以拒之。”這首樂府詩,從所使用的詞語看,應該是在民歌基礎上,由文人加工而成。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陌上桑》是一篇立意嚴肅、筆調詼諧的樂府敘事詩。它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名叫羅敷的年輕美麗的女子,一天在採桑路上恰巧被一個太守遇上,太守被羅敷美色所打動,問她願不願意跟隨自己回家。太守原以為憑藉自己的權勢,這位女子一定會答應。想不到羅敷非但不領情,還把他奚落了一番,使這位堂堂太守碰了一鼻子灰,無奈之極。
全詩共分三段。第一段,寫秦羅敷的美貌。首先寫環境美和器物之美來襯托她的美貌,然後重點寫她的服飾之美。最後通過側面描寫烘托她的美貌,無論是行者還是少年,無論是耕者還是鋤者,都傾慕她的美麗,激起讀者的想象。她的外表美,鋪襯下文的心靈美;寫勞動人民對羅敷的健康感情,與後文使君的不懷好意形成對照。第二段,寫使君覬覦羅敷的美色,向她提出無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馬徘徊不前,使君對羅敷垂涎三尺,繼而上前搭話,詢問姓名,打聽年齡,最後提出和羅敷“共載”的要求,暴露了使君骯髒的靈魂。寫使君的語言行為步步深入。第三段,寫羅敷拒絕使君,並盛誇丈夫以壓倒對方。本段全部由羅敷的答話構成,回應使君的無理。斥責、嘲諷使君愚蠢,聲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儀赫赫、仕途通達、品貌兼優。羅敷的伶牙俐齒使自以為身份顯赫的使君只能自慚形穢,羅敷的不畏權勢、敢於與權勢鬥爭的精神充分體現出來了,表現了她的人格魅力。
《陌上桑》塑造羅敷的形象也依循人們識辨人物的一般順序,在寫法上表現為由容貌而及品性。羅敷剛出現,還只是籠統地給人一個“好女”的印象,隨著敘述的展開,通過她服飾的美麗和路人見到他以後無不傾倒的種種表現,“好女”的形象在讀者眼前逐漸變得具體和彰明。通過羅敷與使君的對話,她抗惡拒誘,剛潔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從她流利得體,同時又帶有一點調皮嘲弄的答語中,還可看出她稟性開朗、活潑、大方,對自己充滿自信,並且善於運用智慧保護自己不受侵害。
《陌上桑》在寫作手法方面,最受人們稱讚的是側面映襯和烘托。先寫羅敷採桑的用具和她裝束打扮的鮮艷奪目,渲染服飾之美又是重點。“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這些詩句一字不及羅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從衣飾等的鋪敘中映現出來。更奇妙的是,詩人通過描摹路旁觀者的種種神態動作,使羅敷的美貌得到了強烈而又極為鮮明、生動的烘托。“行者見羅敷,……但坐觀羅敷。”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類對異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為敏感,同時也會表現出更高的熱情。這些男性旁觀者為羅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無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悅羅敷的舉止。藉助於他們的目光,讀者似乎也親眼飽睹了羅敷的面容體態。這樣來塑造人物形象,比藉助比喻等手段正面進行摹寫顯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於加入了旁觀者的反應,使作品的藝術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羅敷誇夫的內容也應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對這段內容,人們有兩種理解:一種認為詩中“夫婿”是羅敷實指其夫,另一種意見是羅敷虛設一夫,更有人斷定這一段是詩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實指還是虛設,這是弄不明白的問題,不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倒是應該弄清楚:羅敷當時為何要講這番話?意圖何在?她集中誇讚自己丈夫的尊貴和美好,這顯然是有明顯的針對性。因為調戲她的是一位懷有特殊優越感的太守,羅敷說自己丈夫尊貴,則使其優越感變得可笑;又因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羅敷說自己丈夫美好,實際上是說只有丈夫才可以與自己相配。羅敷這段話句句誇夫,而客觀上又句句奚落太守,這正是全詩側面寫法的又一次運用。詩歌的喜劇效果主要也是從這裡得到體現的。

名家點評

原中國屈原學會副會長周建忠《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冊)》:“這首詩運用了環境描寫、外貌描寫、人物對話、側面烘托以及誇飾等多種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明敘事詩藝術技巧已趨於成熟。側面烘托的手法用得尤其成功,作者沒有正面描寫羅敷的美麗,而是通過旁人的種種神態烘托羅敷的傾國傾城之貌,大大增強詩歌的喜劇效果,避免了大段鋪排可能導致的堆垛呆板。同時,由於詩人給讀者留下了較大的想象空間,羅敷的美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胖瘦如意,高低隨人,取得最佳的藝術效果。另外,這首詩語言質樸而又流麗曉暢,韻律自然和諧,對仗工整,表現出了成熟的語言技巧。”
日本中國學會會員宇野直人、廣西大學中文系教授李寅生《中日曆代名詩選·中華篇》:“這是一首勤勞賢惠的女孩拒絕大人物的誘惑,並以此為轉機而對其謝絕的敘事詩。作為一首東漢的樂府詩,它具有少見的滑稽內容。”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迹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