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師爺的結果 展開

師爺

古代幕僚

師爺,古代將帥出征,治無常處,以幕為府,故稱幕府,其佐治人員則統稱幕僚。以後相沿成習,幕府成為各級軍政官署之代稱,應聘幫助軍政大員辦理各類事務之文人學士,也就獲得幕僚、幕賓、幕友等稱謂。

簡介


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稱:“應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於義何居?曰以屬則‘寮’,以德則‘師’,以禮則‘賓’。寮近乎卑,師過乎尊,賓介乎尊卑之間,故曰‘友’云云爾。”至於“師爺”一詞出自何時?尚無確切文獻可稽。據平步青同代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載:“蓋僕從之於官,稱老爺;於幕友稱師爺。刑名(師爺)、錢穀(師爺)二席均得此稱。”可以認為“師爺”之名,起自明,盛於清之民間。因為“師爺”並無官銜職稱,與主人實屬雇傭關係。故幕主尊之為“賓”、為“友”,“師爺”稱主人為“東翁”、“東家”。因師爺為幕主出謀劃策,參與機要;起草文稿,代擬奏疏;處理案卷,裁行批複;奉命出使,聯絡官場等特殊身份,故府內衙役、僕從尊主官為“老爺”,其賓友為“師爺”。而後,師爺由各級地方行政官署擴展至士紳、工商家族,不僅稱呼依舊,而且連其類似佐僚人員亦統統名之為“師爺”。
師爺又稱幕友、幕賓、幕客等,是人們對於作幕之人的一種俗稱。師爺雖然是政府部門的佐治人員,但一般並無官銜職稱,也不在政府體制之內。師爺由幕主私人聘請,與幕主實屬雇傭關係。幕主尊師爺為賓、為友,師爺稱幕主為東翁、東家。師爺發源於周官幕人,歷代都有發展。至明代,師爺作為一種特殊的幕業形態開始萌芽。有清一代,師爺非常活躍,上自督撫,下自州縣,都聘請師爺佐理政府事務。晚清,曾國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軍閥幕府,影響一直延續到民國。民國幕僚是清代師爺的尾聲和慣性延續。
由於師爺並不是朝廷認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務派官員張之洞向皇帝上奏,呼籲改革師爺制度,被採納,師爺的歷史就此終結。所以可以說,張之洞是師爺制度的終結者。

源流


源出周官幕人

曾做過師爺的李鴻章
曾做過師爺的李鴻章
按其源流,師爺源出周王之官——“幕人”。《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記載:“幕人掌帷、幕、幄、帟、綬之事。凡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共其帷、幕、幄、帟、綬。”又曰:“掌次掌王次之法,以待張事。”《周禮註疏》云:“王出宮,則幕人以帷與幕等送至停所,掌次則張之。”據此看來,“幕人”的職責就是掌管帷幕等物,並在周王朝覲、會同、軍旅、田役、祭祀時張幕、設案。
古代將帥出征,治無常處,需要安營紮寨,就由幕人張幕設案,以幕為府,故稱幕府,其佐治人員如參謀、文書等則統稱幕僚。以後相沿成習,幕府成為各級軍政官署之代稱,那些幫助軍政大員辦理各類事務的文人學士,也就獲得幕賓、幕僚、幕友等稱謂。清帝雍正在他的上諭里就說過:“今之幕客,即古之參謀記室。凡節度觀察,皆徵辟幕僚,功績果著,即拜表薦引。其仿古行之。”這些參謀記室人員往上溯源,就是周官幕人,幕人就是從事幕業人員的原始稱謂。

漢代

漢代幕業發展的另一種形態是刀筆吏。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大將軍衛青對長史下了一道命令,催促李廣到幕府去回答軍隊迷失道路之事。李廣到幕府後,對他的手下人說:“我今年六十多歲了,終究是不能再次面對刀筆之吏。”於是引刀自刎。看來李廣對幕府刀筆吏的厲害深為知曉。這有前車之鑒。漢景帝時有人誣告周亞夫謀反,周亞夫辯解他買的兵器是“葬器”,是為了陪葬之用,吏簿則說:“你即使不在地上反,也會在地下反。”這種刀筆吏手法,在後代師爺故事中屢見不鮮。而“幕府”一詞也首見於《史記》。
漢代幕僚制度已基本成型。漢代公卿、郡守都有權聘用僚屬,光武中興之後辟召之風尤其興盛。光武帝曾徵召過故人嚴子陵,但嚴子陵卻寧願在富春江釣魚。東漢末,各派豪族軍閥,擁兵割據,為確保各自發展,爭將天下名士羅致幕下,以壯勢力,這導致了幕僚制度進一步發展。

魏晉南北朝

師爺博物館
師爺博物館
西晉永嘉之亂以後,中原戰亂不斷,北方大批士人南下,他們失去了原有 的土地田宅,流落江表,一些地方實力派紛紛招引他們為賓客,以壯勢力。另有一些挾一技之長的奇人異士,或者名聲很高的“隱士”,身處亂世,也依附豪門望族為幕賓。
東晉時期權臣桓溫圖謀篡奪天下,參軍郗超為他謀划。謝安與王坦之曾經去拜訪桓溫,談論國家大事,桓溫就讓郗超藏在幕帳之後偷聽。沒想到一陣風來,吹開了簾帳,郗超露了出來,謝安笑道:“郗生可謂入幕之賓矣。”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幕賓一說。
南北朝時期,名士庾杲之受聘到王儉的幕府中去做長史,有朋友表示祝賀,說有這樣的名士入幕,好比芙蓉依傍著蓮花池的綠水,更加亮麗。後人因為這個典故,往往將幕府雅稱為“蓮幕”,因此入幕之賓也就連帶成為蓮幕了。這正好和表示官府大堂的“琴堂”相對,以示賓主相得之意。

隋唐五代宋

隋朝開始罷郡,置州統縣。及至唐代天寶之後,各地有團練防禦使及節度使之屬,允許配備判官兩人,掌書記一人。在唐代諸使幕府中,府主與入幕之士之間雖有主客關係,但本質上是長官與佐僚的關係。唐代諸使雖然在用人行政上與魏晉南北朝時的地方長吏有所差異,比如幕府辟客要奏聞朝廷,但其用人的自主權基本上沒有改變。辟署作為一條入仕之途,雖然在地位上不如剛剛興起的科舉,但仍然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未能從科舉之途發達的士子,還可以通過幕府的辟署進入仕途,並由此緣級進身。換言之,在幕僚制下,入幕就是入仕。
五代初期,各方鎮都很重視幕府中的書記官。因為群雄割據,互相爭勝,即使書信往來也不甘落於人後,務要高人一籌。因此,各方鎮普遍延請名士,以充實幕府。但藩鎮武夫,恃權任氣,又往往凌蔑文人,甚至於殺害。鄭准做荊南成汭的書記官,因為雙方不合辭職而去,引起了成汭的憤怒,暗中派人將鄭准在途中殺害。書記官尚且如此,此外副使、判官之類就更不用說了。清代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把這種現象稱為“五代幕僚之禍”。
北宋初,統治者鑒於藩鎮勢力導致中央大權旁落,就對幕僚制度進行改革,幕僚聘用由自辟改為中央任命;幕僚數目由不確定改為員額限定。最大變化乃是削弱幕僚地位,使其功能由可以決策政務,轉向協助長官管理行政。自此幕僚逐漸與長官脫鉤,成為幕主之佐治人員而定型下來。宋人對作幕之人有三種稱謂:幕客、幕僚和幕職官。

明代

明代是師爺的萌芽和醞釀階段,但在明代政府文件中尚未提及幕友在政務上的作用,明末小說、戲曲里也沒有“師爺”的形象。師爺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業在明代尚未興起,但體形已具。
明代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就是紹興胥吏幫的興起,紹興胥吏幫也就是清代紹興師爺的濫觴。在明代,科舉落第的紹興人已盛行做衙門書吏。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廣志繹》里說,朝廷上自九卿,下至閑曹細局,書吏基本上都是越人。明代小說《醒世恆言》里也說紹興人把當書吏作為一項生意來做,常常採用“飛過海”的辦法來積累選官資格,以至於天下衙官(指州縣的佐貳官,一般情況下書吏最高只能做到這個層次)一大半出自紹興。

清代

清代是師爺的全盛時代,也是師爺活動的主要時代。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總督、巡撫,下至知州、知縣,一般都要聘請若干位師爺幫助自己處理政務。以州縣而論,清代全國共有1500多個州縣,絕大多數州縣都聘有師爺。每一州縣的師爺多則十數人,少則二三人,合計全國州縣師爺不下萬人。如果再加上總督、巡撫、布政司、按察司、知府等衙門中的師爺,數量就更可觀了。美國學者費正清在《劍橋中國晚清史》中的說法是:“隨著官員在省級或地方一級職責的加重,幕友的規模和人數也跟著增加。到18世紀末,這些助手的總人數估計已達7500人。雖然沒有可靠的調查統計數字,但可以假定他們的人數在19世紀繼續有所增長。”
因此,當時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諺語:無幕不成衙。清人李伯元所著小說《文明小史》第三十回寫道:“什麼叫做‘作幕’?就是各省的那些衙門,無論大小,總有一位刑名老夫子,一位錢穀老夫子。”作幕就是當師爺,刑名、錢穀老夫子是師爺中最重要的兩種。《文明小史》所說的情形反映了清代師爺興盛的景況。
清代師爺極為活躍,在清代官場和社會中的作用極為重要。他們是幕主的親信、智囊、私人助理,幕主將他們倚為左右手,委以重任,不可或離。他們本身雖然不是官,但是所辦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他們手中掌握了相當一部分官府的實際權力,雖說是佐官以治,實際卻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官出治。

沒落

隨著中西交流的日益頻繁和加深,傳統的師爺體制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新興的洋務運動就對師爺體制形成了致命打擊,肇始者就是洋務運動的著名領袖張之洞。張之洞督鄂以後,第一項改革,就是不聘刑名師爺,在署中只設立刑名總文案,全督府中可以稱呼“老夫子”的僅僅是教讀先生。這一改革影響了省、道、府、州、縣各級衙門,它們都紛紛效仿,改設刑名師爺為科長,幕友制度由此逐漸走向終結。從歷史角度看,清末幕友制度的終止,並沒有從根本上杜絕師爺職業,只不過是師爺職責從體制外又回到了體制內,從幕友角色又重新回到了幕僚角色,這是歷史本身具有的往複力量。

沒落的原因

清朝末年,中國社會受到歐風美雨的強烈刺激,相應地起了各種變化,整個時代迅速走向崩潰,師爺體制也走向崩潰。具體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晚清政府為了適應社會變化,整頓官僚體制,相繼裁撤了河東河道總督、詹事府、通政司、大常寺、光祿寺、鴻臚寺以及湖北、雲南、廣東等地的巡撫衙門,減少重疊和虛設的機構。於此相應的是,各省也裁撤了不少衙門與人員。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量裁撤下來的師爺只好選擇離開,另謀出路。
二是清末新式學堂興起,出國留學成為風尚,1905年更是廢了科舉制度。至宣統三年(1911年),全國各地興辦新式學堂達5萬多所,有學生100多萬。新式學堂的學生和出國留學生,成為一個新的文化群體,對知識結構老化的師爺們形成一種無形的淘汰力量。
三是晚清政府推行司法獨立,在北京設立大理院,各省設立高等廳,各府、縣設立地方廳,訟事審理由法院專使司職,同時,起用歸國留學生和各地法政學堂、法政速成班、養成所等地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並用新型的法律手段代替傳統的審判方式,以新型的司法專門人才取代刑名師爺,從根本上動搖了刑名師爺的基礎。而且,由於此類法政學堂、速成班、養成所的學生還兼修財政、經濟、會計等學科,這就動搖了錢穀師爺的基礎。隨著刑名、錢穀兩大師爺生存基礎的逐漸動搖,師爺群體的作用和影響也就由衰微而走向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