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陝述懷

唐代李世民創作的五言排律

《還陝述懷》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平關東勝利回師時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戰爭場面,抒發時事感慨,充滿浩然正氣。在藝術表現上,全詩熔議論、敘事、寫景、抒情為一體;五聯十句,一氣呵成,構思精縝,語言凝鍊;中間三聯六句,對仗工整,音韻鏗鏘,是一首優秀的五言短排。

作品賞析


此詩描寫戰爭場面,抒發時事感慨,充滿浩然正氣。全詩分三層。
首聯第一層,“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詩人剛剛經歷了南征北戰,結束了群雄割據、國家四分五裂的局面,如今凱旋班師,面對著剛剛得到統一的大好河山,想起此前戰爭的艱辛,將士們的浴血奮戰,不禁手撫腰間的長劍慨然長嘆。由於前線將士的流血犧牲,贏得統一局面,使人民過上安定生活。這一切都是為了“濟世救民”,而不是為了爭名奪利。
中間三聯為第二層,分別描述行軍、駐營、出擊三個場面,是全詩核心部分。“星旌紛電豈,日羽肅天行”一聯寫行軍場面,“星旌”“日羽”,渲染隊伍浩蕩、旌旗簇擁,軍情火急、戰報不絕。“紛電豈”“肅天行”,表現行動迅猛,紀律嚴明。短短兩句十字,把一支軍風嚴明、行動迅速、聲勢威嚴的正義之師的雄姿展現在讀者眼前。“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一聯寫駐紮場面,千軍萬馬,漫山遍野。“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一聯則寫戰鬥場面,“登山”“背水”寫地形複雜。“麾武節”“縱神兵”謂指揮靈活。“背水縱神兵”用典,《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這裡作者是以大軍事家韓信自比。中間短短三聯六句,再現一次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從列隊行軍到紮營駐兵、再到臨陣戰鬥,都寫得凝鍊而又具體形象。
末聯為第三層,以抒發豪情壯志作結,“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與首聯遙相呼應,語義剛毅果絕。戰爭是殘酷無情的,必然會有流血犧牲,但從前的犧牲是為了換來今天的統一。詩人心中不無感慨,更多慰藉。李世民在這些方面透露出來的戰爭觀,具有歷史進步意義。
這樣風格遒健的詩篇與浮靡的六朝遺風大異其趣,它出現在初唐詩壇帝王筆下,是值得注意的一種文學現象,這也說明李世民在革新初唐詩風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創作背景


《還陝述懷》是唐王朝創建初期,李世民率師平定關東割據勢力后,回師關中時創作的篇章。作者回憶當年自己慷慨撫劍,舉義起事,濟天下黎民於水火之中,以及在陝地進行的激烈戰鬥,撫今追昔,因作此詩,以抒豪情。

作品評價


平頂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胡紹玲《唐太宗的詩歌創作》:詩以高亢激昂的情調抒發著唐太宗高遠的政治追求。“慨然”字領起全詩,一方面將人們帶入隋末群雄紛爭的過去,另一方面又以包吞宇宙的氣勢睥睨著一切。

作者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又說鉅鹿郡人。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后,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立下赫赫戰功,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后不久,唐高祖被迫退位,李世民繼立為帝,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在位期間,李世民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唐朝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謚號文皇帝(后加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唐昭陵。他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