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傳玠
崑曲小生
顧傳玠(1910年1月-1965年1月6日),崑曲小生。原名時雨,后易名志成。江蘇蘇州人。顧傳琳之胞弟。父瑞卿。
在虎丘小學初小畢業后,經貝晉眉推薦,於1921年8月入崑劇傳習所。師承沈月泉,工小生。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藝業冠於全班。無論大冠生、小冠生、巾生、翎子生、鞋皮生,均能應行,為崑劇小生行中全才。出科后,轉入新樂府昆班,長期在滬、蘇等地演出,蜚聲曲壇,傾倒觀眾,成為“傳”字輩中出類拔萃的人物。
人物關係
畢業后一度在鎮江從事農技管理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轉道赴滬,執教於師承中學。
後來,經嚴惠字推薦,顧氏出任上海大東煙草公司副經理多年。1947年5月,曾赴美國考察捲煙工業。1949年5月,攜家屬移居台灣,繼續在台中經商。並利用商務之暇參與業餘崑曲活動。曾為崑曲愛好者“拍曲”授藝,並一度應東海大學徐道鄰教授之邀,向學生們傳授了《牡丹亭·遊園》等戲,使姑蘇崑劇一脈得以在台灣傳播。
傳玠扮相清秀,神采奕奕,音調清麗委婉,抑揚自如,演出時一絲不苟,十分認真。尤其能揣摩劇情,注重角色性格。所扮演的人物無不情真意切,細膩傳神。能戲頗多,如巾生戲《玉簪記》(飾潘必正)、《西廂記》(飾張君瑞)、《牡丹亭》(飾柳夢梅)、《獅吼記》(飾陳季常)、《西樓記》(飾於叔夜),鞋皮生戲《彩樓記·拾柴、潑粥》(飾呂蒙正)、《永團圓·擊鼓、堂配》(飾蔡文英)、《金不換·守歲、侍酒》(飾姚英)及翎子生戲《連環記·小宴》(飾呂布)等均為其拿手傑作。飾演大冠生戲《吟詩》、《脫靴》中的李太白更佳,出場宿酒末醒之美妙台步,至沉醉倒卧的邊式身段,既飄逸,又富有書卷氣,活畫出一位放蕩不羈的“詩仙”形象,令觀眾陶醉不已。他演唱時稍有皺眉習慣,這一缺陷恰恰不意成了他的藝術特點,並因之特別擅長演唱劇情凄涼悲苦之人物。如大冠生戲《千忠戮·慘睹》中建文君、《長生殿·驚變、埋玉》中唐明皇、《鐵冠圖·撞鐘、分官》中祟禎帝等,均能演得感情跌宕,形象逼真。他扮演的小冠生戲如《荊釵記·見娘》中的王十朋,亦堪稱一絕。劇中人昏厥蘇醒時唱:“一紙書親附阿呀我那妻嚇……”悲哀萬狀,本欲一頭撞死。但眼神向左一瞟,有老母在堂,於是將滿腔悲痛咽進肚中,不敢放聲痛哭。這種壓抑的情感,完全靠面容的變化表露出來,因此,演來更能感人肺腑。在崑腔武戲方面,他也頗具功力。如飾《割發代首》中張綉,《雅觀樓》中十三太保李存孝諸角,雄姿英發,身手不凡,頗具大將風度。與名旦朱傳茗長期合作,堪稱珠聯璧合。他演唱的《望鄉》、《玩箋》、《琴挑》、《問病》,以及與朱傳若合作演唱的《折柳》、《陽關》、《梳妝》、《茶敘》等唱段,以及吹腔戲《販馬記·寫狀》全出,由上海蓓開、開明公司灌製成唱片傳世。
1930年11月,上海某宅壽宴,遍請在滬名伶演劇慶賀。顧應邀與梅蘭芳合演大軸全本《販馬記》,其精彩絕倫的表演贏得滿堂掌聲。翌年,由於“新樂府”內部矛盾激化,遂於6月2日在蘇州中央大戲院演完最後一場戲后,棄伶求學,改名顧志成,以“有志者事竟成”激勵自己。
顧傳玠與夫人的合影
1965年1月6日因肝硬化及肺炎併發症在台中逝世,終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