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劇傳習所

崑劇傳習所

崑劇傳習所的學生由各方面介紹陸續入所。他們絕大多數是城市貧民子弟,也有“全福班”藝人的親屬。

簡介


培養崑劇演員的科班性質的組織。1921年秋創辦於江蘇省蘇州市桃花塢五畝園。創辦開始由貝晉眉、徐鏡清、張紫東負責。不久,穆藕初加入,出巨貲,並有吳梅、汪鼎丞等人贊助,擬定辦所方案。所長為孫詠雩。聘請的主要教師有沈月泉(小生)、沈斌泉(凈、副、丑)、吳義生(外、末、老旦)、許彩金(旦)、尤彩雲(旦),都是清代末葉在蘇、滬地區享有盛名的“全福班”後期藝人。沈月泉被尊稱為“大先生”,以教小生為主,兼教其他行當。另外,有高步雲教樂器,傅子衡教文學、音韻,邢福海教武術。學生年齡從9歲到15歲。規定學習3年,幫演2年,5年滿師。先後入所的學生約 60 人。學戲期間,老師對拍板、唱曲(先不上笛子)、台步三項要求極為嚴格。所有學生都兼學樂器。學習一年後開始取藝名,在姓名中間嵌一個“傳”字,用姓名的最後一個字區分行當:小生以“玉”旁,老生、外、末、凈以“金”旁,副、丑以“水”旁,旦以“草”頭。培養出來的主要演員有:顧傳玠、周傳瑛、趙傳珺、施傳鎮、鄭傳、倪傳鉞、包傳鐸、汪傳鈐、沈傳錕、邵傳鏞、周傳錚、王傳淞、華傳浩、姚傳湄、周傳滄、朱傳茗、沈傳芷、張傳芳、姚傳薌、劉傳蘅、方傳芸等,通稱“傳”字輩演員。他們所學的傳統摺子戲共有 400多出。
崑劇傳習所培養學員僅此一期。學生滿師後到上海演出期間,又得到前輩崑劇著名演員陸壽卿、施桂林、丁蘭蓀、蔣硯香、沈錫卿以及京劇演員王洪、林樹棠、林樹森等的教益,劇目不斷增多,表演日臻成熟,影響逐步擴大。曾先後用“新樂府”、“仙霓社”名稱組班,演出於上海小舞台、新世界、大世界等處,也經常到杭州、嘉興湖州一帶城鄉巡迴演出。演齣劇目中,不少是明清傳奇中的名劇,如:《荊釵記》中的《見娘》、《上路》;《白兔記》中的《出獵》、《回獵》;《連環記》中的《起布》、《問探》、《議劍》、《獻劍》、《梳妝》、《擲戟》;《浣紗記》中的《寄子》;《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玉簪記》中的《琴挑》、《偷詩》;《綉襦記》中的《賣興》、《當巾》、《收留》、《教歌》;《漁家樂》中的《相梁》、《刺梁》;《十五貫》中的《男監》、《女監》、《訪鼠》、《測字》;《永團圓》中的《擊鼓》、《堂配》;《千鍾祿》中的《慘睹》、《打車》;《西廂記》中的《佳期》、《拷紅》;《紅梨記》中的《醉皂》、《亭會》;《躍鯉記》中的《蘆林》;《西樓記》中的《樓會》、《拆書》;《艷雲亭》中的《痴訴》、《點香》;《長生殿》中的《絮閣》、《小宴》、《驚變》、《彈詞》;《燕子箋》中的《狗洞》等等,深得觀眾好評。
60年來,崑劇傳習所“傳”字輩演員在繼承和發展崑曲藝術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1956年周傳瑛、王傳淞主演了經過整理改編的崑劇《十五貫》,曾經轟動一時。至今上海、浙江、江蘇等地活躍在戲曲舞台上的崑曲演員,絕大部分都是在他們培養下成長起來的。

配圖


崑劇傳習所
崑劇傳習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