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子村

劉海子村

劉海子村屬山東省聊城市高唐縣清平鎮,原名劉家海子村。村民約340戶,人口3000多人,地處風景秀麗環境優美的千年古鎮清平鎮西南四華里處、高唐縣的西南邊緣。南臨茌平縣,只有一步之遙。“海子”來歷可能是該村東臨一低洼沙荒地帶,東、南方向幾十里地之水皆匯於此,澇時積水數千畝,草木叢生,解放后此窪叫南陽湖,劉海子即在窪地西邊,所以名為“劉海子村”。劉海子村總耕地約2700畝。主要種植農作物以花生、玉米、小麥為主。以蔬菜種植和養殖業為主要經濟活動。

村中有古大槐樹一棵,相傳為明太祖朱元璋軍師劉伯溫所栽,歷經600餘年風風雨雨,樹榦已空但枝葉依然繁茂,有“樹神"之稱。村北有廟宇一座(實為劉氏宗祠),此廟為清代咸豐年間所建,據村中老人介紹家廟有大殿及東西廂房數間,門口兩棵絨花樹(芙蓉樹)枝繁葉茂,寓意劉氏子孫世代興旺,家廟因年久失修現已只剩正殿三間。另村中有譚、李、金、趙、張、梁、郭等姓居住。

經濟


合併圖冊
合併圖冊
劉海子村在村黨支部村委的領導下拋棄原有的粗獷式種植方法,採取科學種田,精耕細作,多層次多目標種 植,農業產量穩步提高。本村農業特色為蔬菜種植,蔬菜品種多樣性,以韭菜為主要經濟蔬菜,其銷售輻射整個聊城市及周邊縣市。
近年來受國內大環境影響,村領導及時調整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養殖業,肉雞肉鴨養殖基地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村民種植養殖相輔相成不違農時,自己開創了獨特的致富道路,受到市委市政府一致好評。
劉海子村時刻在思索如何變林業資源優勢為勝勢,引領村域經濟跨越騰飛。近年來,劉海子村把林木板材產業作為主導產業,發展以板材深加工為主體的循環經濟模式,突出產業鏈條的前延後伸,相繼培植了伐樹、鏇皮、鋸軸、切片、多層板、膜紙等木材加工企業,同時,將樹枝、樹根、樹皮、鋸沫等衍生品加工成顆粒燃料、密度板等產品,實現變廢為寶、吃干榨盡,初步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環型經濟鏈條。

文化


劉海子村劉氏家族
劉海子村圖冊
劉海子村圖冊
據村中的劉氏族譜記載,劉海子村劉氏家族始祖劉德演於明朝洪武年間由直隸順天府密雲縣(今北京市密雲 縣)遷居清平城西定居,其長子劉宗善居於城西南,建村劉海子。劉海子村至今已有六百餘年,劉氏家族也已發展壯大,現已傳至二十四世。先人不敢攀漢高祖皇帝及漢昭烈皇帝之名門,乃另起門戶,奉德演公為始祖。德演公娶妻王、趙氏生子宗善(劉海子村二世祖)。生子宗義(劉庄村二世祖)。
家族祭祖:
劉海子村村民文化生活豐富。以年關祭祖為例,每年正月初二早上吃過早飯後,村中男性村民集體在村委集合去祖塋祭祖,並有村民自己組織的大鼓、嗩吶、大鑔小鑔大鑼人員齊奏喜慶音樂前往祖塋。祭祖過程:一、祖墳墳頭壓墳頭紙、燒紙錢;二、鳴放鞭炮禮花;三、全體劉氏子孫一起向祖墳三叩頭;四、劉氏子孫向健在的輩分最高的族人叩頭。劉海子村劉氏家族祖塋在今清平城西南一里處,原祖塋內有墓碑及松柏等,墳墓封土高大,佔地近百畝。松柏蔥蒼蔽日,塋地氣勢恢宏,建造豪華,聞名遐邇,遠近百里無人不曉。但祖塋松柏及祖先墓碑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時期被毀。現今由於劉氏族人在發展致富中不忘先祖之功德,為表示劉氏族人對先祖的緬懷之意,故2012年清明節劉海子村與劉庄村劉姓族人共同集資為祖先重新立碑三塊,並刻有墓誌銘以表族人對先祖的尊重與感激。祖塋載於縣誌。
劉海子村每年正月初二都會舉行劉氏家族祭祖儀式,一方面為表示劉氏族人對先祖的緬懷之意,同時也增加了族人之間的團結和睦。
竹馬舞:
“竹馬舞”又稱“跑竹馬”,因舞蹈道具竹馬和跑馬動作而得名,“竹馬”舞的道具竹馬分前後兩部分,即馬前身和馬後身。因竹馬用竹作骨架,並用多層紙糊制而成,故曰“竹馬”。表演時,騎手戴頭盔,穿鎧甲,將馬的前身、後身拴在腰間,左手拉動馬頭,右手高舉兵刃,配以敲擊樂助威,煞是威風。劉海子竹馬舞歷史悠久,相傳源於600多年前元朝末年漢族群眾起義殺韃子、推翻元朝黑暗統治的故事。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當時的起義和犧牲的五位將領,用具有象徵意義的五色竹馬(紅、黑、黃、白、棗紅),結合古代戰陣,變化表演線路,編排了竹馬舞。最早的表演內容體現了民族英雄騎馬出征打仗,抗擊外族侵略的主題,后經不斷革新,把戰陣與節日娛樂相結合,形成了較為複雜的民間舞蹈形式。是我縣有名的民間舞蹈形式。
清末民初,是劉海子竹馬舞全盛時期,演出者可跑一百單八陣。由於年久失傳,現在只能跑十幾種陣法。竹馬舞有記載的代表陣型主要有天王陣、地王陣、龍門陣、虎門陣、雷公陣、陽光陣、葫蘆陣、剪刀陣、埋伏陣、迷魂陣、起門陣、連環陣、羅成陣、麥穗陣、一字長蛇陣等。固定套路主要有雙進門、四門斗、水溜溜、繞八字、蛇脫皮、十字靠、剪子股、跑圓場、二龍出水等。
竹馬舞因製作的馬頭能左右上下擺動,就形成了一句歇後語:“劉海子的竹馬——活頭的”,這句歇後語在高唐廣為流傳,並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引用。劉海子竹馬舞既具有健身娛樂功能,又有提升士氣、振奮精神、鼓舞人心、團隊合作的教化功能。在每年舉行的全縣民舞調演中,“竹馬舞”是高唐人最愛看的民間舞蹈之一,有百看不厭,百看常新的感覺。
“竹馬”舞,以群馬舞之,表演各種作戰陣法。“竹馬”的顏色分紅、黃、橙、綠、青、藍、紫。每種顏色可單匹也可雙匹。騎手的盔甲顏色與坐騎顏色相同。表演者按各種陣法跑動。跑陣時,表演者加道白和唱段,以增強表演效果。劉海子竹馬舞一般需用十匹馬,五個馬童及十個旗手,加上伴奏人員,共三十餘人(據該村老藝人回憶,清末民初時期,表演及伴奏人員多達近百人)。其中黑馬兩匹,騎手身穿黑盔黑甲,手中道具為大鎚,旗上綉黑虎。白馬兩匹,騎手穿白盔白甲,手中道具為大斧,旗上綉銀龍。紅馬兩匹,騎手紅盔紅甲打扮,手拿大刀,旗上綉鳳凰。黃馬兩匹,騎手穿黃盔黃甲,手拿鐧,旗上綉仙鶴。棗紅馬兩匹,騎手穿棗紅盔甲,旗上綉麒麟。騎手們一手拉動馬頭,一手高舉武器,煞是威武。表演按“二龍出水陣、剪刀陣、羅成陣、麥穗陣、龍門陣、埋伏陣、迷糊陣、八卦連環陣、四門陣、葫蘆陣”十個陣型來跑陣表演,伴奏加兩支長號,來烘托戰馬嘶鳴的效果。“竹馬”舞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對研究古代作戰陣法也有啟示。
2011年,高唐“竹馬舞”作為高唐縣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被聊城市政府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予以政策性保護。2015年,聊城市申遺辦公室推薦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命名項目。
古槐:
劉海子村
劉海子村
劉海子村中南北路東側有一棵國槐。據考,此槐為明洪武年間劉氏家族遷居落戶此村時所植。做為遷徙、安家的見證;劉氏世代對其倍加愛護,在歷史的風雨中,從主幹幾多枯死來看,國槐曾多次因天災人禍命臨冥界,但又頑強地活了下來。樹志人文、人輔古樹、人願樹伴劉氏家族長生;樹戀人情不願仙逝歸冥,,人樹相依度過了六百多個春秋。該樹被譽為"戀故不冥"。至2005年時,這棵國槐雖然主幹枯朽一半,中空由根到權,力不支冠,已經南傾。但北面的活層所續生的樹冠生氣勃勃,沒有掙扎度日之象。欲伴劉氏家族繼續生存下去。2005年測得樹高9米、干高2.8米、樹圍2米、樹冠直徑9米。

人物


劉海子村
劉海子村
劉海子村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可謂瓜瓞綿綿。出現了很多知名人士,據劉海子村劉氏族譜記載,舉人明朝弘治十七年甲子科本省,舉人明朝弘治四年辛酉任闌陽知縣。如已故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劉明泉,已故高唐縣畜牧局局長劉愛明,趙寨子中學校長劉愛申,以及農民企業家李武祥等。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村中相繼培出了二百多名大學生專業人才和後備力量,他們必將成為劉海子村的中間力量帶領村民在致富路上越走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