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澤芳
馮澤芳
馮澤芳(1899.2.20-1959.9.22),字馥堂,出生於浙江義烏,農學家,農業教育家,中國現代棉作科學的主要奠基人。
馮澤芳1921至1925年先後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及國立東南大學農科;1933年畢業於美國康奈爾大學;1953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馮澤芳畢生致力於棉花科研、技術推廣、農業教育,在劃分中國棉區,倡導推廣斯字棉、德字棉,鑒定與發展離核木棉。
1899年2月20日,馮澤芳出生在浙江義烏赤岸村(現赤岸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上
1906年,朱德恆在距赤岸4里路的喬亭村辦起了端木學堂。父親把他轉到這所學堂讀書。
馮澤芳
1917年,馮澤芳中學畢業后,因家貧未能繼續升學而回縣在私立稠南小學當教員。
1918年,馮澤芳考入免收學膳費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
1925年,馮澤芳獲東南大學本科學歷。
1921—1925年,馮澤芳先後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及國立東南大學農科,並任國立東南大學助教,江蘇省立第三、第一農校教員。
1925年6月,馮澤芳畢業於東南大學農科農藝系。
1926年春,馮澤芳經人介紹,與義烏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教員孟成玉結婚。
1926—1929年,馮澤芳任江蘇省立第一農校教員,江蘇省立通州棉作試驗場整理員、場長,江蘇省立棉作試驗場副場長。
1927年,馮澤芳經孫玉書教授推薦,到江蘇省立通州(現南通)棉作試驗場任整理員,后升任場長。
1930年,馮澤芳赴美國深造,就讀於康奈爾大學。
1932年,馮澤芳以《棉作田間試驗技術概論》為題通過論文答辯,獲得該校碩士學位。
1933年,馮澤芳獲得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同年秋,馮澤芳學成歸中國,在南京全國經濟委員會下屬的棉業統制委員會任技術專員。
1934年,棉業統制委員會成立中央棉產改進所,馮澤芳任副所長兼植棉系主任。
1936年9月,馮澤芳來到雲南考察。
1940年夏,馮澤芳調回已遷到四川榮昌縣的中央農業實驗所本部,主持棉作系工作。
1942年,馮澤芳應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之聘請,回到中央大學擔任教授、農學院院長。遂又舉家遷到重慶沙坪壩。
1947年,馮澤芳任農林部棉產改進處副處長時,倡導創辦“中國棉業出版社”。
1947年,他離開中央大學到棉產改進處工作。
1949年春,馮澤芳又回到中央大學農學院任教(該校后經院系調整改名為南京農學院)。
1956年,他參加中國十二年遠景規劃的制定工作,建議成立全國棉花研究所。在得到批准后,親自參加籌建工作。
1957年,馮澤芳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首任所長。
1959年9月22日,馮澤芳於安陽不幸辭世,終年僅60歲。
曾任南京農學院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 科研綜述
馮澤芳從大量的雜交試驗中明確了以染色體多的美洲棉作母本,以染色體少的中國亞洲棉作父本,可以得到極少量的雜種,這在當時是一個新論點,並為以後的實踐所證實。他根據雜種一代花粉母細胞第一次減數分裂中期染色體構型,分析了種間不易交配性及雜種一代不育性的原因。這些觀點和所提供論證數據,在當時處於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
馮澤芳從發展棉花生產的總目標出發,先劃分宜棉區域,開拓植棉業,然後考慮加工工業與種植業密切配合,以便利農產品的銷售和工業原料的供給。他認為今後應建設好棉業區,即在最有利的環境中植棉,在棉產集中的地區發展棉紡工業,這樣可以擴大主要棉區,淘汰小棉區;各省不宜提倡棉產自給,應因地制宜發展各自的特產,建成各種特用經濟作物區。對於特用經濟作物區劃,他也主張應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合理的區域分工,如分別在最適宜的區域發展棉業區、茶葉區、絲業區等,以求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自給。
馮澤芳在1936—1959年曾先後6次發表過有關中國適宜棉區的文章。他根據棉區的無霜期、溫度、雨量、日照等氣象因素,地勢、土質、海拔等地理條件,與棉花的分佈、生長發育、產量構成的關係,以及農情調查、品種區域適應性等研究資料,通過反覆實踐,對中國棉區的劃分由原來的三個發展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特早熟、西北內陸及華南五個棉區。
• 主要論著
他寫了《合於中國栽種的洋棉》、《合於中國栽培的細絨棉》、《中國的棉花》等通俗讀物,對推動當時的棉花生產起到了技術指導作用。他還同他的學生潘家駒合譯了《棉花遺傳選種文獻摘要》,並組織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的第一部棉花專著《中國棉花栽培學》。
馮澤芳,中棉之形態及其分類[J].中華農學會報,1924,(45):13~48. |
馮澤芳,中等棉作學[M].中華書局,1925. |
馮澤芳、王善全,東大農科之改良中棉品種[J].農學,1925,2(4). |
馮澤芳,中棉之孟德爾性初步報告[J],農學,1925,2(7). |
5 馮澤芳,江蘇省立棉作試驗場關於中棉純系育種方法之研究[J],中華農學會報,19 31,(87). |
6 馮澤芳,適於中國栽培的美棉新品種[J].農報,1935,2(27):935~937. |
馮澤芳,A Genetic and Cytological Study of Species Hybrids of Asiatic and American Cottons,Botanical Gazette,1935,96(3):485~504. |
馮澤芳,再論斯字棉與德字棉[J].農報,1936,3(25):1309~1312. |
馮澤芳,最近二年棉花品種區域試驗之結果及今後吾國之棉種問題[J].中華棉產改 進會月刊,1936,(7、8). |
馮澤芳,斯字棉之試驗成績與繁殖推廣之現狀[J].農報,1937,4(11):854~858 . |
馮澤芳,雲南省宜棉區域的調查[J].雲南教育與科學,1938,(5). |
馮澤芳,雲南木棉之研究及推廣[J].雲南教育與科學,1940,(7):5~14.. |
馮澤芳、奚元齡、陳仁,關於雲南木棉之幾種研究[J],農報,1940. |
馮澤芳、張天放,一年來雲南省木棉推廣事業[J].農報,1940,5(13~15): 216~221. |
馮澤芳,陝西省斯字棉推廣之經過[J].陝西月刊,1940,1(1):9~14. |
馮澤芳,中國之三個棉花適應區域(簡報)[J].農報,1940,5(22~24):442~443 . |
馮澤芳,我國棉工業區域的合理分佈[J].新經濟,1940,3(8):170~175. |
馮澤芳,中國棉產之分佈及其因果[J].中農月刊,1945,6(7):12~16. |
馮澤芳,抗戰時期與建國時期之農業[J].中央周刊,1946. |
馮澤芳,棉產改進的時代使命[J].中國棉訊,1947,1(3):29~30. |
馮澤芳,馮澤芳先生棉業論文選集[M].中國棉業出版社,1948. |
馮澤芳,合於中國栽培的洋棉[M].商務印書館,1950. |
馮澤芳,合於中國栽培的細絨棉[M].中華書局,1953. |
馮澤芳,中國的棉花[M].農業出版社,1956. |
馮澤芳、汪雄時,棉花品種區域試驗第一年(1956)的工作及成果[J].中國農報, 1957,9(14):12~14. |
馮澤芳、潘家駒譯,棉花遺傳選種文獻摘要[M].科學出版社,1959. |
馮澤芳重視農業人才,特別是棉花專業人才的培養。1942年至1947年和1949年至1956年,他先後在中央大學農學院、南京大學、南京農學院講授棉作學、農業概論、農藝學、作物育種學等課程。
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 親屬成員
馮澤芳有三個姐姐,下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他排行老四。
• 名字由來
澤,是家譜中規定的輩分用字;芳和馥,是父母期盼他給家庭堂上帶來書卷芳香之氣馮澤芳從小就聰明穎悟。
• 天資聰慧
3歲時,赤岸街上店鋪的名字,都能讀得出來。爺爺看他資質聰穎,又勤奮好學,於是決心供他讀書。距赤岸20里路的朱店村,有一名氣較大的私塾。
• 師從先生
1949年—1955年,馮澤芳先後任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南京農學院教授。
馮澤芳雖然在事業上有很大成就,成為中國棉業改良的一代宗師,但他始終虛懷若谷,謙虛謹慎,經常提到師長和同學們對他的教誨和幫助。在他50周歲時,曾套用胡適《嘗試集》中詩句自詠:“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一半屬師長(胡詩原為一半屬父母),一半屬朋友”,表達了他對師友的懷念感情。
馮澤芳的一生始終保持農家子弟勤勞儉樸的作風。(光明網評)